|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h4 Z0 ^4 w' g* i2 k9 o5 m$ A
(文章来源于“中国青年报”公众号)→→→→# e/ e+ d7 l1 S) O- X5 y7 _6 L
2 g! U; j6 H8 K7 I& ?4 ^% a【注:4 I7 T3 p" j) }2 X% y
情绪稳定,大概是当代年轻人最渴望的一种特质。但易躁、易怒的心态,真的只是情绪问题吗?
4 y w2 r! N5 k9 c3 q$ U1 @: {; r' ? 生活是一场变化、无序、混乱、不可控的考验。今天,想跟你聊聊:当代成年人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秩序敏感。】! |/ t1 E% G- r$ a. | M
; A1 D& U( P2 z4 Q. y5 o+ Y
如果遇到以下几个场景,你会生气甚至情绪失控吗?" N2 p/ [* ^$ f$ z
1、点外卖前问男友要不要吃,他说不用,你就只点了自己那份,结果他却要吃你一半的食物;) A; `7 D% L7 K; ]
2、做好了旅行攻略准备明天出发,领导却突然安排临时性任务;
' L! H# |8 z( c8 V3 a' f) J0 N 3、明明定好了9点的闹钟,却在8点的时候被快递电话吵醒;
) u; `" P1 W/ ~& W& y1 L9 Y" o 4、提前计划好今天下班回去做饭,结果回家后发现停水了......
6 t; q+ P+ K- R* x9 h3 t& C
J1 T. G( `# ` 如果你会因为这些事情感到生气、烦躁,并不是因为你护食、小气或执拗,而是你可能出现了“秩序敏感”:一个人难以忍受某些认定的秩序被打破,对打乱秩序的任何变化都异常敏感。% Q; }3 a. \7 n( I7 k. A e
一旦事情与自己的预期设定出现偏差,超出控制范围的时候,哪怕是件再小的事,内心也会因此变得混乱,甚至崩溃。
2 r, p6 I; G; C/ x0 L$ B4 p5 W% j 这是发生在很多人身上的、很正常的一种心理反应,却常被认为是“情绪不稳定”的表现。0 H4 z0 W8 R% r* J2 ^
如果“秩序敏感”严重,就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进展,甚至危害人际关系。
/ L7 W5 ?$ a* Q" p9 e# G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秩序敏感”?有什么方法可以应对?
8 ]4 @3 d- ~3 k% n# K z8 l# \% i 今天,想跟你聊聊:当代成年人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秩序敏感。
8 K/ a! I1 J! P7 q R+ ^; M( X! U3 O8 e7 |
一% Y( g- i1 t" k3 K9 F
/ u) f; K/ Q- @1 X& y “说了这样做就必须这样做”,秩序敏感是如何产生的?( h0 A B. x+ e+ J" c3 r
提起“秩序敏感”,大家通常会默认它发生在儿童身上。
& E3 B, r8 o+ Y/ U9 N, F* S6 c 的确如此,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提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9大敏感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就是“秩序敏感期”,一般出现在2-4岁左右。 h& t; V( Q$ e5 B9 p3 h- B) Q4 S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对自己在意的秩序(顺序性、事物归属、生活习惯)等极其敏感。
6 Z4 A* o8 c2 P: K+ n 比如“乘电梯一定要自己按按钮”“有人敲门一定要自己开”;或者是“吃饭只用某个固定的碗”“玩具必须放在固定的地方”等等。+ c. B" I p; l7 e e
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儿童的秩序感就会被打破,很容易哭闹或发脾气。+ R9 {" u& K4 ^
3 e" l F& g1 C1 O3 z. t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 H) _& X( h8 Y' k" }, X! O6 ^% p
儿童在和母亲分离后,需要完成和外部世界的整合,才能形成持久的、面向现实的能力。
' J: J+ U" T( g) @7 M9 p 在这个过程中,TA们会第一次独立面对世界,所以常常感到迷茫、不安全。
$ X0 @. U L) f; N 而建立秩序,可以极大地缓解这种混乱感。
7 H) N$ O' m; `+ [! b* G1 G
$ U% a/ H4 v" P9 L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很迷恋和“火车”相关的一切玩具。6 S0 F! o5 L6 k/ j' o% \
0 x. S0 ~4 e3 C& V K 朋友问他原因,他说:“当我是个小孩时,世界对我来说无序又复杂,火车则代表了一种秩序。3 C6 G, c, b3 q$ K# i2 G
我可以排列、分类、控制火车。可以说在纷乱的世界中,只有火车才能带给我一丝平静。”
4 f7 p/ T- @( c, e0 [8 F; o
2 y G7 g1 q9 p" X$ | **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是在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秩序”。
: n% y H$ n! @* h; m5 e+ w 当外界能够按TA的预测发展时,TA才能获得对周遭世界的确定感和控制感。
$ Y, z+ h& Z* s' F4 C/ U, V. a: W* j% f
这是一个人安全感的最初来源。2 W2 F1 Z2 v$ G% ]5 b
% A, w2 n7 o- R& F& Z) X4 n' m) J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必须顺利度过“秩序敏感期”,成年后才能发展出安全感和归属感。
' n$ `* |0 z! P! n2 @! o; J6 e, q7 t0 T& v0 H% F
否则,个体就会不断地重复这个动作。0 T* Z( n7 ^8 n j6 w4 X" B- c
于是,“秩序敏感”就被延续到了成年,就像开头所举的那些例子。
- Q7 p- x N' G$ K6 w+ F' s; W
3 w4 }' I/ t1 u; ~ 成年人的“秩序敏感”,主要有以下2种表现:
9 I. g' ~+ s" \1 R( r0 Q$ {! `
9 g: h# Y, p( Z- U$ F 1、讨厌规则被破坏很难忍受那些不遵守规则和秩序的行为,比如:插队、在公共场合公放视频、玩游戏时不遵守规则.....; k) u7 @- ]. t# ~. B0 o X
2、难以接受“变化”这里的“变化”可以被理解为:: O1 | F+ Q {9 v" c+ q
$ |. e; l! Q5 E6 _7 ? ?) l
a.抗拒一切突发事件比如一些人为的:爽约的朋友、下班前才通知的应酬、突然提前的截止时间、周末不请自来的亲戚....... s* L) l& O+ k! B. r, V; h3 ^% i
还有一些非人为的:某样物品突然损坏、飞机晚点、天气突然降温......
1 h) D8 j) ^0 O Y
+ t4 q6 I; q, g4 c$ Y& } b.抵触打乱自己行为的人或事
9 Z6 z$ Z) D# @' T( w 比如你本来打算整理房间,但妈妈说了一句:“你这猪窝也不知道收拾收拾”,你立马就不想整理了。因为你只能在自己想做的时候去做,而不能是因为被妈妈吐槽了才去做,这会让你失去秩序感。: m8 Y5 K8 o6 C: x9 R- q" l
c.对“不确定性”的厌恶主要表现为“讨厌等待”和“模棱两可”。' A7 l, f' ~' Z; C
比如等面试结果的过程会很焦虑;和朋友计划出门玩,但对方一直说“随便”时会很烦躁;或者难以忍受暧昧,着急给每段关系下定义......* ^8 B& ~) Z! m
这些行为的本质,是一个人想获得确定的“安全感”。- P' i- o- e- g
* q3 e: X) U/ f9 H4 ~3 a
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秩序感=舒适圈& w" g+ M9 T- ]) `
. r5 q$ a8 Y9 H, P3 O8 `- N, p M6 _ 其实,“秩序感”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 q% `# G+ e; h8 M+ _3 L 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处于底层的安全需求就是指个体对稳定、秩序、安全的需求。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只有安全需求被满足,人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C" y" R/ x# G
试想一下,如果完全不在意秩序,那么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混乱、失序的状态中,人也会活得如同行尸走肉。但“秩序敏感”是对“秩序”的过度维护。7 B5 d2 u. ?5 K
“秩序”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出于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建立的一整套复杂的生活框架。
7 @5 p( o6 t, y1 C* T8 C 它会随着我们的成长,一点点发生改变。. w9 h- L7 w/ h4 h
比如原本你很害怕即兴发挥,但总会遇到那么一两次需要临阵磨枪的场合。8 U( c4 r q8 }6 R
当你顺利应对后,你的秩序框架也会跟着调整一点点,下次就没这么害怕了。. G& v8 k) _# w
但对“秩序敏感”的成年人来说,这个框架是没有弹性的,任何破坏它的人或事都会让TA们感到极度不适。( r+ a1 a" S& H9 }% I- k( B8 i5 b
主要原因有2个:一个是之前提到的,TA们未能顺利度过小时候的“秩序敏感期”。比如父母无视**的需求,把对秩序的敏感理解为不听话,强硬地拒绝、打破**的规则等。那么,**就无法建立对世界的确认和信任。同时,这种不安全感和混乱感会一直留在TA们心中,形成一种创伤记忆。: ~: }: X& F- U$ i6 {
& u' X' ]# \7 ~* D, ?( s \. @6 Q
这里额外想说的一种情况是,创伤记忆未必是“秩序敏感期”(2-4岁)形成的,它有可能发生在任何阶段。8 x! k7 G9 ]; q2 S! i* G9 Y/ L8 a
比如某博主说,妈妈从小就喜欢提前叫她起床,直到她工作后也是如此。
$ Y0 M$ T: G, @ 明明她自己已经订好了闹钟,并且反复强调不需要叫她起床,但妈妈依然我行我素,即使已经口头答应了,第二天早上还是会提前叫她起床。2 o3 v7 h5 u+ U4 W. l2 \) g7 w
再比如父母提出一家三口出去旅游,让博主安排行程,但不管博主计划得如何用心,最后都会被父母各种指责和否定。
% R! A/ n2 B( q p 这种“和制定好的预期完全相悖”的经历,无论发生在什么时候,都会冲击一个人的秩序感。! R) r0 l6 v+ ?; w0 v. u+ V
$ Q8 m L2 K" `. r6 ?
这会导致TA们认为世界是无序的,也因此很难维护原初的安全感。& t/ e4 V7 q6 }0 \2 S
于是,TA们会时刻处在一种“紧绷”的状态中,容易焦虑,难以放松,总是忍不住担心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 T/ M6 J9 g+ C+ C. F, A' V) r 唯一的应对措施,就是对生活的彻底掌控。, F/ ^0 {7 t U3 }, H, U
因此,TA们需要确保自己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也因此反感所有的变化,更难调整自己的“秩序框架”。
0 n/ t: w1 B ~ 另一方面,对秩序的敏感可能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概念,他认为:% o* k+ t! }! T
+ c: T9 d5 k f3 y 我们多少都会受到一些群体活动方式和精神的影响,这些影响以无意识的方式成为我们的“心灵原型”。
( U! {1 Y- y0 ~& t& S) h 我们习惯了通过考试来实现目标,比如考上好大学、考研、考公......
, N# v S2 s. b# ~4 ~ 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一种秩序:考试就能够实现人生目标。6 |* Y: C' L9 i
但现实并非完全按这种秩序进行的。0 D: {/ ]- E3 \
当原有的评价体系被撤回后,人反而会因为惯性陷入无力状态,变得混乱。这种集体无意识造成的秩序敏感,其实是虚假的。
% z# {% _" G) }) q3 J 因为这种秩序并非我们主动构建,而是被灌输的。本质在于我们没能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 p6 H5 W' e/ u) g. p
我们没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所以在感到混乱无序时,只能找到“考试”这条出路。
" ]# G- j' [/ b2 Q) N& {2 X. Q; f6 w4 f5 S; |) d& H9 e# j! I' @
我们也不了解真实的自我,所以无法评估自己面对变化时的能力。
: B7 V6 t+ L$ Y) Z- X/ E 因此,遵循现有规则,是看上去最有安全感的、最舒适的。* l6 i" Y5 @3 i' F3 F7 c) m
9 g& z* W' R, _" e: P 三、重建秩序,是为了重建自我) l! h' r, s$ b
# R0 c* ~& h& a' S: r, N 这里再次强调,对“秩序感”的追求并没有问题。( M8 p) I/ E% A5 P* O
比如即使不是强迫症,看到某些工整、流畅的画面,也会觉得心情愉悦。“秩序性高”也不是人格缺陷。
6 U$ u) M$ x3 @ T 相反,许多高秩序性的人,会有更高的执行力,能够按时完成计划,达成目标。- P P2 q6 B' g. r( B5 R! `9 q) n
但是,要当心过度的“秩序敏感”,演变成一种自我攻击。
) A& e9 `/ `; |7 ~2 g5 e$ Q$ k0 ` 比如,当你计划好一天的时间安排,结果第一件事就因为意外没能完成。8 S1 G3 Q0 X3 i' ^4 H G
这时,你的秩序被攻击,你就会破罐子破摔,连后面的事也直接放弃。
1 B8 {9 k# W) y( S5 r* }6 w 这本质是因为你对自己不够满意,不相信自己能做好后面的事。% G0 U. V/ D( o+ y
这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内在攻击。2 \ J" @/ u( m
同时,有些“秩序敏感”可能是被他人刻意激发的。
( r' O+ z* X6 l5 r7 u$ S7 Q 当它已经严重影响你的生活时,就需要想办法缓解,恢复内心的平和。
n) |' u2 q4 m) w 可以**呢?首先,去分辨是不是有人在刻意破坏你的秩序。9 @0 _9 d0 m" q. K5 P6 }
比如无论你如何和妈妈沟通,她都要提前喊你起床;或者不管你怎么强调自己讨厌迟到,朋友还是每次都赶不上电影开场......0 u3 Z3 j) I/ H
那么你可以适当地远离TA们,和TA们划清边界。1 d: q2 s: Z6 U6 k/ q
这不是指绝交、断联,而是把TA们和那些影响秩序的事情分开。1 t3 R2 R- W6 Y& R+ v
比如和父母分开居住;休息时将手机调成勿打扰模式;和爱迟到的朋友,约其它不要求时间性的活动等等。8 z# E: v0 B$ |; H( d8 \5 z7 d- ]
其次,重建对自我的认知,认识真实的自我。有时候,我们的控制欲是因为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够即兴发挥,不相信自己能够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
$ x! ~& v! }( F! Y- R2 b 因此,重新建立自我评价是很重要的。
9 G& n7 w& g3 N3 `, z 这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允许失败,允许自己狼狈。
w& y% ]6 A2 f# X9 v/ L0 O 你会发现,即便原先的秩序被打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m7 Z+ M m/ x9 O
把这种新的经验整合起来,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到内心深处的人生目标。
5 r7 P! E: f0 R& c 通过那些你不敢打破的秩序,去看见背后的创伤和担忧,思考你真正想做的事。
- y& j) g& `8 W. T8 |: m C 当你找到你的“主线任务”时,就会专注于实现目标,那些细枝末节的变动也就很难影响你。8 P2 L0 t( U8 c. r* g9 _
这种“能够为理想的生活去努力”的掌控感,不仅能够满足我们的安全需要,还能带领我们去完成自我实现。! g$ ~ a2 q4 \6 ?. f
最后,接受生活的无常。李松蔚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危机和无常永远存在,平稳的生活是一种秩序掩蔽下的假象。”0 q1 D/ Z8 m3 e1 u! E
大家应该都有体会,无论我们拥有多少还是失去多少,都未必能跟上外界的变化。
; S% d; t8 a8 I3 k 不确定,才是生活的常态。, o% A: C# P' E% @" \/ X
在混乱的世界中保持秩序感,需要我们全盘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创伤,接纳自己的不稳定,接纳自己偶尔的情绪崩溃。$ H6 m7 y4 i8 f; p0 A
减少对生活的“应该化”思维,少要求自己应该做某事,多告诉自己还可以做什么。
1 U; y6 w1 \7 Q+ S) y 在摇摇晃晃中和一切共存,或许是一种更稳固的秩序。
- @. t' z: ?* t' b" U) H2 e; c
" g% u6 o* F* F8 f6 ?) L$ b0 Y" g* d 四、写在最后
# [" z! T- ?) J* W, N- H+ y
7 M. J2 w, u# R$ i6 a' P 人生不仅是一场考试,不会提前告诉你考试范围、时间、标准。它是一场变化、无序、混乱、不可控的考验。
) j g/ @* k" ?4 w 生活不会等你准备好,才发生一切。3 A# i) d9 K! K/ Y" V
所以我们只能允许一切发生。
, {; m5 g) Z: K5 w+ v 允许自己是自己,也允许别人是别人。( [1 A4 v1 r$ |+ _: b( u
在匆忙中不断经历,抓住能掌控的,接受无可避免的,尽力去稳固自己的人生框架。
1 d, b& f4 t1 c5 y. | 在无常中找到和世界、和他人、和自己相处的方式。
+ K! l1 d3 f* P5 o 世界和我始终爱着你。; P j/ Q0 p D" D3 P
% I/ l' q& K4 M$ r
【温馨提示 友善提醒】:) N+ h1 @2 @% U3 _; A7 k3 d
转于网络,不喜勿喷!
9 a) u0 y- m4 b+ i7 i 观点归属原作者所有!! A6 L& u6 s5 x& ?, j$ _) e
分享快乐!谢谢欣赏!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