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F* C. `, ~/ {: k【唐代】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 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汀烟雨杏花寒。 译文 + s$ Y# \) k5 B
苏溪亭外野草青青,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 I& {& j, L' w+ W D# k( k1 Q1 f$ U) L 春天来得晚了些,燕子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
' {- M) N) [' _5 F3 @9 m
注释
8 C8 G' a' j6 c! q- w. \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 漫漫:无边无际。 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 汀(tīng):水边平地。
" ` w' Z7 g# I5 C
9 J# A1 N! F- ?! d: Q- V
创作背景 / C5 S3 g7 H/ e) H
这首诗大约写于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仲春。当时,诗人由浙江东阳赴湖南曹王李皋幕府,途经义乌的苏溪时,观赏江南温婉秀丽的晚春美景图,在苏溪亭中有感而作。 赏析
, q4 k8 k' b0 J3 f/ H 这首诗大约写于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仲春。当时,诗人由浙江东阳赴湖南曹王李皋幕府,途经义乌的苏溪时,观赏江南温婉秀丽的晚春美景图,在苏溪亭中有感而作。
' i" ^! K; \) T# L/ S4 l1 Y. b8 m7 R
这其实是一首特殊的怀念诗,怀念的人是谁?作者始终未说,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首先,题名《苏溪亭》,就有点以李代桃,名不副实,因为整首诗并非真咏苏溪亭,而是借景怀人。意思是,说起苏溪亭,这个“人”与作者本人都会心照不宣,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该诗的句首写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草漫漫”三字,间接地点出作者怀念的这个“人”已经很久很久了,以草的葱茏茂密,喻人的想念之苦,状无形于有形之中。 次句写作者心目中倚阑人的形象,“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很像《西洲曲》里的:“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后句的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燕子、杏花、烟雨,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具体而婉曲地烘托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全诗四句都为写景,没有话语、人物迷蒙。将作者和远方倚阑人沉郁的心情,与转瞬即逝的暮春景色溶为一体,默默无言、悠悠怀念,画面优美、韵味无穷。 0 H) ]8 w1 \5 [9 b' M.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