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蓝天1985 发表于 2024-9-18 18:492 Y, Q3 l! Y3 k
敢问这是哪个时代的建设. j% U7 Q; H$ ^
看着蛮规整的
1 g1 e' v$ G* z! D4 a关公战秦琼的事是挺多的
z4 q5 q B4 I! `: | 3 h3 p) b. B: A4 x
发展历史1 z+ J- [1 I5 G% c' R
初建0 q& A) m- O; m d
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魏武帝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
& }* K1 V% ~( n1 M9 u
* c0 O0 S2 r2 Y唐宋时期多次修葺,仍作为军事战道使用,由于涉及军事机密,除高级将领外无人知晓,所以史书记载较少。
! L# k7 V$ s$ J5 j4 x
6 ^' q3 E+ i$ d7 a2 k" [4 x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余年未被发现。, M) |+ Q5 g8 w3 }
- c( r% k! ^/ Z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发生了持续八个月的南泛,河南、安徽受灾严重,亳州城被淹,运兵道再次被深埋。[1]
, h4 Q+ {( m+ N, ?: m9 W2 Q& |6 A4 ^- i( Y5 G9 Y- X
重见天日
6 d1 ?, ^$ A- T& j3 `* r$ ]! v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曹操地下运兵道于首次被发现。 G$ y: l! |+ U8 t1 ~
4 v( ^" P' [$ x/ R: h# c1969年,为响应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全市群众广泛参与挖地下防空洞,先后在老城区人民东、人民西、人民南、人民北4条街道(原四门大街)地下大范围发现古地下道,已查明近8千米长。6 t1 B# W, V2 B2 V
& s) f3 M6 `9 ~0 ]& }1970年,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应志书前来考察,并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古地道情况,并得到周总理重视。同年,派梁思成前往,但梁思成病情加重未能前往。; y0 ] J& q- \' t1 h
8 j6 s! ^1 _: |2 |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视察亳州,参观曹操运兵道。" W' [. A2 u* f' H8 X
$ k5 A, d3 n# b V5 J( C0 ~1 C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Z' w2 a: l0 u! ^
: k2 d$ M6 G3 H" u2 g
2004年7月,由于市政排水系统长期对地下道渗漏造成的危害,使运兵道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地下运兵道被迫停止对外开放,进行抢险维修。" R$ e5 V8 W% Y+ r
% |$ W% Y# B0 J* X
2009年,曹操地下运兵道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开展,主要包括运兵道出入口改建扩建和运兵道旅游容量提升。拓展地面空间,设置停车场、入口广场等设施,同时完善地道内部的照明、供氧、排水防渗漏工程。" q U& \' N4 [! F; Z0 |
1 ?: T: }/ `, d0 O2015年9月,地下运兵道入口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在原谯望楼遗址附近的运兵道出口建设谯望楼,9月6日,谯望楼正式开门迎客。2 S# N) d1 z+ |# `# d2 F- n( Q( z0 B
6 \9 {- c% {* _" @# t" h* g
2016年2月,亳州市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
# g& ^0 j' T, M; V9 ]1 ?7 _6 S( {( G. ^
2016年12月,亳州曹操地下运兵道在维修过程中新发现36米“指挥区”地道。
4 J: ^. h$ d6 f+ Z# s: M# i: U% W9 K; y! m& j: I9 Y
2017年1月,曹操地下运兵道作为亳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申报AAAAA级景区。[3]3 U# ]8 h5 C1 M$ z; ]" U; q0 h
9 ^. r4 T, O( i1 C
2017年5月,中国外交部前任部长李肇星参观曹操地下运兵道。
# [# Q9 s. Q* Y \/ Y" Q
5 l; S7 ^8 J4 u/ F2018年7月,曹操地下运兵道新增四处出入口,包括停车场出口处、与老运兵道连接口处、潜隆亭和北门大街出入口两处。[4]6 @( c5 k# E' C2 A' i
7 L+ B6 z- i( ]2 R& J4 _2 a6 }" c7 S/ ~+ ~ I" I
建筑格局8 [' Y9 ?% s" Z6 s1 E9 f
结构规模/ L, Z4 a3 p1 [9 H( z2 |6 c
现存运兵道,因非一个朝代修筑使用,故结构不一,宽窄不同,高低不等。古地道结构有四种:第一种是汉唐时期的土木结构,也就是土道木顶。这种地道是早期修筑的;第二种是砖土结构,也就是土道砖砌券顶;第三种是砖木结构,也就是砖道木顶,这种结构往往与砖土结构互相交织,砖、土、木三者并存,没有规律;第四种是宋、元时期的浑砖结构,即全部用砖砌筑,这种结构在现存古地道中最为常见,可分为砖券、砖墙、砖墁三部分,砖券一般为拱形券顶,也有人字形券顶。砖墙为地道壁,一般是用单砖跑砌,也有单砖丁砌的,还有单砖站砌的。砖墁大多采用单层条砖十字纹,大隅首指挥室地墁是站砖拐子锦铺法,而且还有砖垫层。0 k/ L: D. Y/ u. @1 G
( x, t$ {0 r) i. w
5 X& H2 S( R* G# y) v- E# A
形式风格0 ]2 x: ~ }' m, ?
曹操地下运兵道以市内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门延伸,由青砖筑成,总长度8000多米。古地道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单行道是运送士兵的主要通道,道高一般在1.7米至2.1米之间,道宽0.6米至0.9米。每隔一段距离,道壁上端留有方形或竖长方形的龛洞,供放置油灯使用。券顶上方留有直通地面的通气孔,这种通气孔,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作为临时出入口使用。平行双道是指相距3米左右的两条单行道,朝同一方向延伸,两道可同时使用,为方便两道互相联系,传递信息,在相靠近的道壁上留有方形传话孔.使两地道相互通连,使用方便,传音效果好。上下两层道是指用砖券把地道隔成上下两层互相叠压的地道,一般上层地道较矮。上述四种形式的地道,纵横交错,互相通连。
! S: T: `0 E. s" v( O* x; N+ B2 I5 F
8 M$ h( }* p7 o0 B内部设施- I+ y$ b( i! s4 D
古地道内有作战的遗迹,道内设有猫耳洞、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指挥室等多种军事设施。猫耳洞主要分布在单行道的两侧,或大或小,没有统一规格。障碍券是古地道内常见的障碍之一,主要设置在单行道内,采取突然降低券顶的方法,不熟悉道内环境的人,稍不留神,就会被碰得头破血流。障碍墙设在道内"T"型转弯的地方,地道的一端筑有一条下宽上窄的砖墙,使人的活动在此处受到限制。陷阱位于单行道地墁以下,采取突然降低地面的方法,稍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或碰破皮肉,或扭伤筋骨。绊腿板设在大隅首东西走向的单行道内,在道壁下端将木板横向卡在槽内,人走到此处不注意就会被绊倒。指挥室位于大隅首西侧上下道之下道向北20米处,砖木结构,平面呈"串"字形。0 @. L( b0 E5 Q% `5 ^# `4 {
+ w8 i' }' R- _0 V
出土文物
/ E3 L3 r' I5 v8 A4 F运兵道内清理出土的文物相当丰富,主要有东汉、三国、唐宋各时代的遗物,有直接用于作战的铁刀、铁剑、弹丸、铁钉、衔枚等军事器械,也有用于生活的铜镜、铁灯、瓷盏、陶瓷等器物,还有用于娱乐消闲的围棋子以及用于购物的流通货币铜钱等遗物。
- Q6 C( }& z# F* z9 @; o- G7 l8 s/ l* i& \) H2 L7 S
3
7 S( M+ k2 \, W+ P3 Y9 h1 x, d q [运兵道的用途
7 r9 l+ K! X; f( W. \/ ]9 l据史书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曹操在讨伐董卓失败时,曾率军返回家乡,以图再起,但因其兵少将寡,曹操为不暴露弱点,出奇制胜,曹操在家乡修筑的地下军事防御战道,也就是亳州古地下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5], x2 L0 f& N6 G5 ^6 N
4 b$ g- S6 w: X" g$ |; }' ]
4
# W* D' D( F+ R* `+ a$ ]7 i文物价值
9 g7 }# |4 j- q军事:曹操地下运兵道的发现是古代地道战的一个生动案例,也是以少胜多一个历史见证。运兵道以其复杂多变的地道种类迷惑敌人。地道的照明、通风、陷阱设置精密合理,攻守兼备。是集指挥、防守、运兵、阻截为一体的大型地下军事设施。曹操运兵道在地下蜿蜒延伸,似无尽头,纵横交错,犹如一座地下长城,十分壮观。
5 A- r, G' a8 I, ?' @7 G$ p7 q) ]; M7 {% [3 a# y) f; I
文化:上地道战最初在战国时期被运用,而曹操运兵道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对古代智慧的一种敬畏。地下运兵道历史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也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古代地道战术的总汇,它远远超过了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后来被被誉为“地下长城”。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视察亳州,参观曹操运兵道,并要求政府要保护好这座地下长城。1 O$ W# I: d! N( k( Z( e, e
8 {$ ?& I% m0 y! P7 G# Q; g) G
建筑:中国古代地上建筑星罗棋布,但像曹操地下运兵道这种体系兼备,工程浩大的地下军事建筑却为数不多。曹操地下运兵道以市内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门延伸,由青砖筑成,总长度8000多米,宛如地下长龙,古地道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地道以浑砖结构为主,即全部用砖砌筑,地道顶部青砖紧密排列形成弧形穹顶,受到重力时砖块平均受力,不易坍塌。由此可见这种建筑模式已被熟练运用,对古代建筑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u7 @* N) u o' j8 T3 o
0 M& W: b3 r7 {) E* p1 S52 e4 c& D5 d; V# a1 {/ {/ ~0 Z
景观景点0 l& _) h% R# @! I1 n
谯望楼, z( H |* V" m/ Q
谯望楼是曹操运兵道的入口以及游客服务中心所在,是一座仿汉主体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地上六层分别为建安文学馆、序厅、书画厅、服饰厅、乐府厅、赋诗厅。地下一层为地下长城军事奇迹展厅,经过这一层,来到穿越时空隧道,就可以进入曹操地下运兵道了。史料记载,东汉末年曹操兴建的谯望楼高八仞,相当于20多米高,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以军事瞭望以及宴请宾客、吟诗作赋,以及为修建运兵道做屏障等,是当时谯郡最高的建筑。
& D6 @4 v t5 U/ J% T
* C: E7 ~0 ]! f( l6 @' ^曹操手书 H6 C- c7 D' l1 b/ Y* [: U/ y4 n
古运兵道出口处的一块石碑上刻有“衮雪”二字,衮雪是至今发现的曹操留下的唯一书迹。汉代八分(隶书)体。气宇轩昂,字如其人,运兵道则出土“魏王”文字砖,此处手书则为运兵道内砖刻。衮雪二字取材于中国《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6]
) [1 y6 ]6 x6 ]" b: \' u' t" V( P) D6 G! Z4 p7 u" I5 q6 f1 c* t) J$ W
地道指挥室; \4 {& |2 C% S) L8 \
运兵道结构复杂,布局奥妙,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并设有猫耳洞、障碍券、障碍墙、陷阱、拌腿板等多种军事设施。从双行道下来,到达的这个地方是曹操的办公室,也就是中心指挥点,这个地方是离地面最高的地方,大约六米多高。这里面出土了很多围棋子,而且高度比较高,宽度也比较宽,而且这个地方是中心点,无论怎么走,东西南北都是相通的,所以说这个地方为就是曹操的办公室。[7], f; f, n2 W2 Q$ u2 Z" B/ N R
- [2 H+ p& Z) B7 I; W4 Q! [7 g6, h* y5 k$ c. z. u6 {
保护措施
0 x5 G8 [) E& u& Z& g地道修缮
( Z* a: j/ z- s, N9 ~$ C! \" k0 Y" i2004年7月,由于市政排水系统长期对地下道渗漏造成的危害,使运兵道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地下运兵道被迫停止对外开放,进行抢险维修。; D `; ]: e, m
4 Q* P$ Q6 g$ M1 I/ g6 ~! j2009年,曹操地下运兵道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开展,主要包括运兵道出入口改建扩建和运兵道旅游容量提升。拓展地面空间,设置停车场、入口广场等设施,同时完善地道内部的照明、供氧、排水防渗漏工程。0 A- E, m1 X) w: ]
+ `- Q7 T) Q" h* s* \+ H地道保护; m1 `. G5 l5 }! j3 w7 S& z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 k2 ^6 n4 I y3 l
2 C8 |9 P _4 f3 L2016年1月,国家文物局公布《关于亳州古地道抢险加固工程立项的批复》,同意安徽省文物局对亳州古地道的维修项目。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