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4|回复: 5

【史海泛舟】王近山一生负了多少次伤,浑身都是伤疤,最终被癌症夺去生命

[复制链接]

 成长值: 18040

发表于 2024-12-14 01: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王近山一生负了多少次伤,浑身都是伤疤,最终被癌症夺去生命


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王近山将军的名字如雷贯耳。这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将军,一生出生入死,七次负伤,浑身布满弹痕。从红四方面军时期的连指导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纵队司令员,他的每一次负伤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然而,让人感到深思的是,不仅是王近山将军,许世友、韩先楚等多位开国将军最终都死于癌症。这些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的英雄,为什么会有如此相似的命运?那些穿透身体的子弹和战场上的伤痕,究竟给他们的生命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一、少年从军:血性初现


1929年的一个深秋,19岁的王近山正式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怀揣着革命理想的青涩小伙子。在部队里,他很快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才能。


红四方面军的战士们都记得,在王近山担任连指导员期间发生的一件事。那是在川陕边界的一场遭遇战中,王近山带领突击队与敌人展开激战。战斗中,一颗子弹擦过他的耳际,带走了一小块皮肉。但王近山却像没事人一样,继续指挥战斗。


这次负伤后不久,在一次夜间行军中,王近山带领突击队穿插到敌人后方。月光下,他发现前方有一个敌军岗哨。王近山带领几名战士悄悄靠近,准备拿下这个岗哨。可就在即将得手之际,一声枪响惊动了附近的敌军。


在接下来的遭遇战中,王近山展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当时,敌人在山顶架设了机枪工事,子弹如雨点般扫来。王近山带领突击队从侧翼包抄,一边组织火力掩护,一边带头冲锋。


就在这次战斗中,王近山遇到了他军旅生涯中最危险的时刻。一个敌军士兵突然从岩石后跳出,与王近山展开了白刃战。这名敌军身材魁梧,身手敏捷。在近身搏斗中,王近山虽然吃了亏,但他凭借过人的意志力,死死缠住对方。


两人在搏斗中滚下山坡,一路翻滚了十几米。王近山的头部在这个过程中被突出的岩石划出了一道深深的伤口,鲜血顺着脸颊流下来。但他仍然紧紧抱住敌人,直到双方都重重摔在山脚下的乱石堆里。


这次负伤之后,王近山在医务室里躺了三天就坚持要回部队。当时的卫生员劝他多休养几天,但他却说:"我不能让战士们单独面对危险。"这句话后来在部队里广为流传,成为战士们见证他勇气的佐证。




到了1932年,王近山因为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很快就被提拔为团长。在担任团长期间,他率领部队转战川陕甘,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这期间,他又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子弹打穿了他的左肩。


当时的战友们都说,每次负伤对王近山来说就像是一枚勋章。这些伤疤见证了他的成长,也记录着红军将领的成长历程。从一个普通战士到连指导员,再到团长,王近山用自己的热血和勇气,在革命战争的烽火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二、浴血抗日:生死考验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近山被调入陈赓将军的386旅,担任副团长一职。在这个时期,他率部创下了多次以少胜多的战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七亘村伏击战。


1938年初春,386旅获得情报:一支日军正沿着七亘村外的山路向北推进。陈赓将军当即决定在此设伏,派王近山率领部队担任主攻任务。王近山带领战士们连夜赶到预定地点,仔细研究地形后,他选择了一处狭窄的山谷作为伏击点。


在七亘村伏击战中,王近山采取了一个出其不意的战术。他没有按照常规在制高点设伏,而是将部队分成三路:一路埋伏在谷口,一路潜伏在谷底的乱石堆中,还有一路则隐蔽在山腰的灌木丛里。


当日军进入伏击圈后,王近山没有立即下令开火。他等到敌军的主力完全进入伏击圈后,才打响了第一枪。这一枪击毙了日军的一名军官,随即三路伏兵同时开火,将日军包围在山谷中。


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发流弹击中了王近山的胸部。当时他正站在一块巨石后指挥战斗,突如其来的剧痛让他踉跄了一下。但他强忍疼痛,继续指挥部队打击敌人。不料另一颗子弹又击中了他的左臂,血很快就染红了他的军装。


战士们发现团长负伤后,立即要将他抬下火线。但王近山坚持要看到战斗结束。最终,这场伏击战取得了重大胜利,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成为386旅抗战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战例。




战后,王近山被送往后方医院救治。医生很快取出了他胸部的子弹,但左臂的伤情却比较复杂。子弹卡在骨头里,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截肢。当医生建议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时,王近山断然拒绝了。


在住院期间,386旅的战士们经常来看望他。他们告诉王近山,七亘村伏击战的战术被总结为教材,在部队中广为传播。这场战斗不仅打出了威风,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全旅官兵的士气。


随后的几年里,王近山继续带领部队在华北地区与日军周旋。在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战中,他又一次负伤。这一次是右腿中弹,所幸伤势不重,休养了一个月就重返战场。


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王近山已经在386旅创下了令人瞩目的战绩。他所在的部队不仅歼敌无数,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抗日将领。在这期间,他的身上又添了几道伤疤,但每一道伤疤都见证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


三、战场与情缘:命运交织


1943年的那场重伤,让王近山在医院里躺了整整三个月。正是在这段看似平静的养伤时光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护士长李玉芳。


当时的后方医院条件十分简陋,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李玉芳是一名从延安医校毕业的年轻护士,刚被分配到这家医院不久。为了照顾伤员,她常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一天深夜,王近山的伤口突然大量出血。李玉芳闻讯立即赶来,连续工作了四个小时,才将情况稳定下来。这一幕被不少伤员看在眼里,大家都说李护士长是"战地的白衣天使"。


在养伤期间,王近山发现李玉芳不仅医术精湛,还精通俄语。原来她在延安医校时,曾跟随苏联专家学习过两年。每当有空闲时,她就会教王近山一些简单的俄语单词和医疗知识。




1944年春天,王近山伤愈返回部队之前,两人在医院的梨花园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陈赓将军特意派人送来了一件新军装作为贺礼,并在贺信中说:"好好的护士长被你给拐走了,以后可要多打几个大胜仗来弥补!"


婚后的李玉芳主动申请调往前线医院,这样就能离王近山的部队近一些。每当战事紧张时,她就带领医疗队跟随部队转战各地,及时救治伤员。在一次激烈的战斗后,李玉芳带领医疗队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成功抢救了数十名重伤员。


1945年,他们的长子出生了。为了照顾孩子,李玉芳不得不暂时离开前线医院。但她依然没有闲着,在后方医院组织开展了伤员康复训练和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工作。她编写的《战地救护手册》,后来成为许多医疗队的必备教材。


有一次,王近山负伤后固执地不肯打止痛针,李玉芳便把他训斥了一顿:"你是将军不假,但在医院里就得听大夫的!"这件事很快在医院里传开了,大家都说王将军在家也有个"总指挥"。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王近山已经是第六纵队的司令员,但李玉芳依然保持着战地护士的本色。她经常提醒王近山注意战场上的卫生防疫工作,要求部队随时储备足够的医疗物资。


在后来的岁月里,李玉芳一直陪伴在王近山身边。每当王近山的旧伤发作时,她都会亲自为他按摩推拿。她还特意学习了中医知识,为王近山调理身体。日记中,她这样写道:"革命战争年代的伤疤永远也抹不去,我能做的就是减轻他的痛苦。"


四、解放战争:最后的负伤


1947年初,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期。已经成为第六纵队司令员的王近山,正带领部队在豫北地区展开战略反攻。这时的他,虽然身上已经带着多处战伤,但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冲劲。


一月的一天,王近山刚在总部参加完作战会议。会上,刘邓首长给各部队下达了新的战略任务。按照计划,第六纵队将担任主攻任务,这让王近山倍感振奋。


当天下午,王近山乘坐吉普车往返驻地的路上,遭遇了一场意外。当时正值隆冬,路面上积了厚厚的积雪。司机小李本想开慢些,但王近山一直催促:"快点回去,战士们还等着我部署任务呢!"


就在一个转弯处,吉普车突然失去控制,在结冰的路面上打滑,最后重重地翻到了路边的沟里。王近山被压在车下,情况十分危急。随行的警卫员立即组织救援,但由于地处偏僻,救援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


最后是附近一个村子的民兵赶来帮忙,用木棍和绳索将翻倒的吉普车抬起来,这才把王近山救了出来。当时的王近山已经昏迷不醒,右腿呈现出不正常的扭曲。


附近的野战医院条件有限,医生检查后发现王近山的右大腿出现了粉碎性骨折。这种伤势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得到妥善治疗,必须立即送往后方大医院。


就在准备转院的时候,前线传来了紧急战报。王近山硬是让人把作战地图铺在病床上,强撑着完成了战前部署,这才同意后撤治疗。警卫员后来回忆说,在担架抬上救护车的那一刻,王近山还在叮嘱:"一定要按计划打好这一仗!"


在后方医院,王近山接受了长达半年的治疗。医生们用当时最先进的手术方法,试图修复他的骨折。但由于伤势过重,即使经过精心治疗,他的右腿还是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时会明显跛行。


1947年下半年,王近山带着还未完全痊愈的伤腿重返战场。虽然行动不便,但他依然坚持亲临一线指挥作战。战士们经常看到,每当需要观察地形时,他就让警卫员搀扶着,一瘸一拐地爬上制高点。


在此后的战斗中,王近山更加注重运用智谋。他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充分发挥部队的机动优势,创造了多次以少胜多的战例。特别是在1948年的一次城市攻坚战中,他巧妙地运用迂回包抄战术,一举攻克了敌人的重要据点。


这条跛腿,成了王近山军旅生涯中最后一次负伤的见证。从此以后,每当战士们看到司令员蹒跚的身影,都会想起那个风雪交加的冬日,以及他为革命事业付出的代价。


五、生命的代价:英雄迟暮


建国后的王近山,虽然离开了战场,但过去的伤痛却始终伴随着他。1960年代初,他的旧伤开始频繁发作。特别是那条跛腿,每逢阴雨天就会疼痛难忍。


在一次军区会议上,坐在王近山旁边的许世友将军注意到,他在会议期间不断地揉搓右腿。许世友当即表示:"老王啊,你这腿的问题得重视起来,咱们这一代打仗的人,身上的伤口可都不是小事。"


1970年,王近山突然发现吞咽食物时会感到不适。起初,他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用了一些常规药物。但症状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在李玉芳的坚持下,他做了详细检查,结果显示是贲门癌。


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但中央很重视王近山的病情,特意从全国抽调了最好的专家组成医疗组。专家们在会诊时发现,他早年的多处战伤对免疫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这可能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住院期间,不少老战友前来探望。许世友来看他时说:"咱们这些老伙计,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没想到最后却栽在了病魔手里。"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开国将军的共同命运。韩先楚将军也曾感叹:"子弹都没能要了我们的命,没承想这癌症才是最难对付的敌人。"


1974年,王近山的病情持续恶化。他的老战友、386旅的战士们轮流前来探望。每当听到他们谈起往事,特别是七亘村伏击战的细节时,王近山总是记忆犹新,不时补充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李玉芳始终守在病床前,用她的医疗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减轻丈夫的痛苦。她还专门请教中医专家,研究能否通过中医疗法来缓解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努力的效果越来越有限。


1978年初,王近山的情况急转直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惦记着部队的建设。他让警卫员取来纸笔,断断续续写下了一些关于部队建设的建议。这些遗言后来被整理成文,成为了宝贵的军事教材。


同年,王近山在北京病逝,终年63岁。送别仪式上,他的棺椁上覆盖着党旗和军旗,胸前佩戴着他一生获得的勋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枚在七亘村伏击战后获得的"战功勋章"。


在王近山去世后的整理材料中,发现了一份他生前的体检报告。报告显示,他身上的弹痕和伤疤多达十几处,这些伤疤分布在头部、胸部、手臂和腿部,几乎遍布全身。每一道伤疤背后,都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都是一段用热血写就的革命历史。



评分

参与人数 3经验 +80 津贴 +100 收起 理由
地道云南人 + 40 + 4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南坡居士 + 20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淘气的中年人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4-12-14 07:22:26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周六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5240

发表于 2024-12-14 08: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六签到,幸福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5565

发表于 2024-12-14 09: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14 14: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一段用热血写就的革命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5040

发表于 2024-12-14 17: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