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7|回复: 5

【史海泛舟】王近山复出后一改常态,十分低调,他原先的部下对他是什么态度?

[复制链接]

 成长值: 18040

发表于 2024-12-18 01: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王近山复出后一改常态,十分低调,他原先的部下对他是什么态度?


世人皆知王近山将军是个"疯子司令",打起仗来勇猛无前,平日里脾气火爆,连中央首长都拿他没办法。可鲜为人知的是,当这位"疯子司令"在经历了四年农场生活后重返军队时,却判若两人。1969年那个夏夜,当他带着家人和一筐自种的青菜、自养的鸡走下南京站的月台时,迎接他的老部下们惊讶地发现:昔日雷厉风行的王司令,竟变得如此平和。究竟是什么改变了这位铁血将军?他的老部下们又是如何对待这位曾经的顶头上司?这其中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从"疯子司令"到农场工人


世人皆知王近山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将领,却鲜有人知他"疯子司令"这个绰号的由来。1947年,王近山带领部队在山东莱芜战役中,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他不但不退缩,反而命令部队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当时有参谋提出异议,说敌军火力太猛,伤亡会很大。王近山一拍桌子,厉声说道:"不打,难道等着当俘虏吗?"说完便带头冲锋陷阵,硬是在敌军腹地杀出一条血路。


这样的战例在王近山的军旅生涯中并不少见。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王近山率部在双堆集与敌军展开激战。当时敌军火力凶猛,我军伤亡惨重。有人劝他撤退,王近山却说:"撤什么撤!把我的指挥部搬到前线去!"就这样,他带着指挥部一直前移到距离敌军阵地仅有800米的地方。在他的带领下,部队士气大振,最终一举拿下双堆集。




可就是这样一位勇猛的将领,在和平年代却因为脾气太过火爆而惹出麻烦。1965年的一天,上级派人来视察工作,王近山认为对方指手画脚,不懂实际情况就乱发号施令。他当场就发了脾气,拍着桌子说:"你们是来视察工作,不是来指挥我的!"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上级大为光火。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同年,他还因为私事闹得沸沸扬扬。当时有领导来做思想工作,他不但不听,还拍着桌子嚷道:"这是我的私事,谁也管不着!"就这样,原本威风八面的王近山,因为脾气问题被降为大校,从军区领导沦为小农场负责人。


来到农场后的王近山,仿佛变了个人。他不再是那个动辄发火的将军,而是安心务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着农场职工开垦荒地、种菜养鸡。一年下来,愣是把一片荒地变成了十里飘香的果园。农场的工人们都说,要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这位种地、喂鸡的老农民,竟是曾经叱咤风云的王司令?


四年时光匆匆而过,王近山在农场的日子过得清贫而充实。他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自种的蔬菜,养的鸡不舍得吃,都留着给来看望他的老战友。就连他的妻子黄慎容也跟着他过起了农民生活,从不抱怨。




二、复出之路上的贵人相助


王近山的复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多位老战友的努力奔走。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就是他的老部下、时任27军军长的尤太忠。1968年夏天,尤太忠到农场看望王近山时,发现这位曾经的司令员正在田间劳作。当年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此时却满身泥土,手上还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尤太忠回到部队后,开始四处奔走,为王近山的复出寻找机会。他先是找到了南京军区的几位老战友,商议如何为王近山说情。这些人都是当年跟随王近山出生入死的部下,虽然现在有的已经身居要职,但对这位老首长仍然怀有深深的敬意。


机会终于在1969年初出现。当时许世友在一次军区会议上谈到缺少经验丰富的将领。尤太忠立即抓住机会,向许世友详细介绍了王近山的战功和能力。他特别强调了王近山在农场这几年的改变,说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急脾气的"疯子司令"了。




许世友听后大为感兴趣。他亲自到农场走访,看到王近山确实判若两人。在接下来的一次述职中,许世友向主席提出了调用王近山的建议。当主席表示担忧时,许世友立即表态愿意担保,并主动请求让王近山到南京军区任副参谋长。


这个决定其实颇有考量。南京军区有很多王近山的老部下,他们了解王近山的为人,知道如何与他相处。同时,副参谋长的职务既能发挥王近山的军事才能,又不会让他直接插手指挥权,可以避免因脾气问题引发冲突。


在得到批准后,许世友立即派出三位军级干部去接王近山赴任。这三人都是王近山的老部下:南京军区参谋长肖永银,过去是他手下的旅长;60军军长兼参谋长吴士宏,曾是他的团长;还有提议此事的尤太忠。他们在南京火车站迎接王近山时,都穿着最整齐的军装。


这次接站的细节安排也很用心。考虑到王近山的性格,没有安排任何欢迎仪式,就是简单地接他回军区。当王近山带着自己种的蔬菜、养的鸡到达时,三位将领都被他的变化所震撼。那个曾经在战场上呼风唤雨的将军,此刻却像个普通农民一样朴实无华。




这样的安排显然收到了效果。王近山上任后,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作风。许世友看在眼里,也更加确信自己没有看错人。他多次在军区会议上表扬王近山的工作,说这是一位能打仗、懂指挥、还懂得与人相处的好将领。


三、老部下们的特殊"礼遇"


王近山重返军队后,他的老部下们对待这位曾经的司令员可谓是既恭敬又小心。他们深知王司令的性格已经改变,但仍然保持着一份特殊的"礼遇",这种"礼遇"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办公室的安排上,南京军区特意为王近山选择了一间安静的房间。这间办公室位于大楼的东侧,阳光充足,但远离主要办公区域。老部下们的考虑是,让他能够安静地工作,避免受到太多打扰。参谋长肖永银还特意嘱咐警卫员,非必要不要打扰王司令,有文件直接放在他桌上就行。




工作安排上更是处处为他着想。每天的军区例会,都会提前把会议材料送到王近山的办公室,让他充分了解情况。会议发言时,大家也会特意把重要问题留给他最后表态。这不仅是对他军事经验的尊重,也是避免他的意见被否决而可能引发不快。


令人意外的是,王近山对这种特殊待遇并不买账。有一次军区开会讨论部队训练问题,按照惯例,大家都等着他最后发言。可他却主动要求第一个发言,并且说:"我在农场待了四年,对部队训练情况不够了解,先听听各位的意见。"这番话让在座的老部下们既感动又惭愧。




生活上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警卫员小李是王近山以前一个老兵的儿子,专门被调来服务王司令。小李每天早上都要准备一杯浓茶,这是王近山的习惯。但与从前不同的是,现在的茶都是农场种的绿茶,而不是以前的昂贵茶叶。


食堂的伙食安排也很有意思。厨师长老周是王近山在27军时的炊事班长,专门调来负责首长们的伙食。可王近山坚持不要特殊照顾,跟普通战士一样排队打饭。有一次,老周特意准备了一道红烧肉,想给王司令加个菜,却被他当场制止:"大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最让老部下们感动的是王近山对待基层官兵的态度。每逢节假日,总有老部下想请他去家里吃饭,他都婉言谢绝。但若是基层连队邀请他去座谈,他必定欣然前往。有一次,某连队举办老兵退伍欢送会,王近山得知后主动参加,还带去了自己在农场种的蔬菜。


这种变化也影响着周围的人。原本有些老部下担心他会像从前一样脾气暴躁,准备了各种应对预案。但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多余的。王近山不仅没有发过脾气,反而常常主动化解矛盾。一次,两个处室因为工作职责发生争执,闹到要请示首长。王近山知道后,把双方叫到办公室,说:"都是为了工作,有什么想法直接说,不用拘束。"就这样,一场可能的争执被轻松化解。


四、复出后的工作态度改变


王近山复出后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他处理具体军务时的态度上。1969年秋天,南京军区组织一次重要的军事演习,这是王近山复出后参与的第一次大规模演习。


在演习筹备会上,有人提出要按照以往的老办法进行,王近山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我们要多听听基层部队的想法。"于是,他带队深入到参演部队,逐个单位走访调研。在某炮兵团,他发现士兵们在训练中遇到技术难题,立即组织技术骨干现场会诊,帮助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军区引起不小轰动。


演习期间发生的一件小事更能说明问题。有个连队在演习中暴露出协同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按照往常的脾气,这本该是王近山发火的时候。但他却要来这个连队最近三个月的训练记录,仔细查看后发现问题出在训练方法上。他随即组织军区参谋人员,针对性地制定了新的训练方案。


在处理文书工作时,王近山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耐心。以前他最讨厌看文件,常说"打仗要紧,哪有时间看这些"。但现在,他每天都会认真审阅各类报告。有一次,一份基层连队的训练总结报告引起了他的注意。报告中提到某型新装备使用不够熟练,他立即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制定专项培训计划。


在对待下级的工作失误时,王近山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1970年春节前夕,某部队在执行任务时出现失误。按照过去的性格,他肯定会大发雷霆。但这次,他先是让当事人写出详细报告,然后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分析原因。最后不仅没有处分任何人,反而根据这次教训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


他对待首长指示的态度也有了明显改变。1971年,上级来军区视察工作,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王近山不但没有像过去那样反驳,反而认真记录,并带头制定整改方案。他还专门组织了一次军区党委扩大会议,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整改措施。


在处理与地方关系时,王近山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智慧。1972年,军区某部队与地方在一处训练场地使用问题上产生矛盾。过去这种事情他都是强硬处理,但这次他主动与地方领导沟通,最终达成了互利共赢的方案。部队在不影响训练的时段开放场地供地方使用,地方则帮助部队修建道路。


即便是在处理自己分管的工作时,王近山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谨慎。每次开会研究问题,他都会提前做充分准备,广泛听取各方意见。1973年军区进行机构调整时,他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挨个找相关部门负责人谈话,了解实际情况,最终拿出了一个各方都比较满意的方案。


五、老战友们眼中的新变化


1974年春,南京军区举行一次老同志座谈会,与会的都是曾经与王近山共事过的老战友。在这次座谈会上,老战友们谈起了王近山复出后的种种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可讲。


原27军参谋长张德山回忆了一件事。1973年冬天,某部队进行实弹演习,一个炮兵连的成绩不够理想。以前这种情况,王近山肯定会当场训斥。但这次他却带着技术员去了炮兵连,一待就是三天。他不但帮助查找问题,还亲自指导训练。最后这个连队不仅成绩提高了,还总结出了一套新的训练方法。


60军原政委李长河也讲述了一个细节。有次军区开会,一位基层干部的发言与王近山的意见相左。在场的人都担心会发生争执,但王近山不仅静静听完,还专门记了笔记,会后还找那位干部详细讨论。这种平和的态度让在座的老同志都感到新奇。


王近山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工作上,生活作风也大不相同。原南京军区后勤部长郑文清说,王近山现在的生活非常简朴。办公室里除了必要的办公用品,没有任何装饰品。就连过去爱喝的好茶,现在也改成了普通绿茶,还是自己从农场带来的。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待家属子女的态度。原27军政治部主任王书林提到,王近山的儿子想调到南京工作,他不仅没有同意,还专门写信劝儿子要扎根基层。这与过去他在这类事情上的处理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在对待老部下时,王近山也表现出了难得的平和。原装甲师师长刘铁山讲述,有次他犯了工作失误,本以为会挨骂,但王近山却很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这种循循善诱的指导方式,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就连日常的言谈举止也有很大改变。原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钱明回忆说,王近山现在说话总是轻声细语,很少提高嗓门。开会时更是经常提醒大家:"有什么意见尽管说,我们集思广益。"这种民主作风,与他过去雷厉风行的作派判若两人。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王近山表现出的冷静更是让老同志们刮目相看。1975年夏天,军区某部发生重大事故。当时很多人都很紧张,担心王近山会大发雷霆。但他却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冷静分析情况,一步步查清原因,最后不仅妥善处理了事故,还完善了相关制度。


这种种变化,都让老战友们感慨万千。原军区政治部主任陈德文说,现在的王近山,既保持了当年的军事才能,又增添了难得的沉稳。这样的转变,不仅使他个人获得了新生,也为部队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40 津贴 +60 收起 理由
南坡居士 + 20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地道云南人 + 40 + 4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4-12-18 08:07:07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祝战友们健康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8535

发表于 2024-12-18 17: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18 20: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部队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18 20: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为部队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5040

发表于 2024-12-18 21: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