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兵博文《下跪,向高山下花环的英雄》,在新华网推荐并引起了网络的关注后,社会上的好心人纷纷打听“梁三喜”原型王发坤遗属的近况。博文在新华网发出后,许多记者都很关注,比如北京网络导报记者联系我,做了电话采访,准备好好做一期专题报道。
特别关注此事的,新华博客的绿茶予班主,她不仅大力推荐博文,还将此情通报其贵州的新闻同行同学,并从中牵线,使得大兵与贵阳晚报记者刘流联系上,希望将烈属的情况反映出来,让更多的人关注烈属,帮助烈属。刘流记者在看到大兵博文后,他多次联系了大兵,探讨寻找“梁三喜”原型王发坤遗属的途径与方法,然后立即驱车奔赴“梁三喜”原型王发坤的家乡贵州威宁县,找到了烈士王发坤家地址,再赶到其家中,见到了烈士家属,连夜写出了感人至深的通讯。今天贵阳晚报在显著位置,刊载了刘流记者采写的长达2400字的通讯。
大兵在此稿件刊登之前,有幸最先看到了这一篇通讯。电话交谈中,刘记者几度哽咽落泪,大兵感受到了他与大兵的战友们一样的那种情怀,追忆英雄不易、感叹烈属艰难的情怀……
可以说,这文章是刘记者以血泪写成的。大兵在发给刘记者的短信中,是这样评价的:文章血写成,百感摧泪滚!
容大兵简要报告一下王发坤家人的现况吧:“梁三喜”原型王发坤烈士妻子名李金花,烈士牺牲之时才26岁多,30年来,谢绝了好心人劝其再嫁,含辛茹苦,一人独自将烈士的两个儿子拉扯大,现居住于威宁县海拉乡新村村大坪子组。王发坤烈士妻子李金花如今与大儿子王远碧一起,在家乡艰难度日,小儿子王远昌则在昆明打工,因家境贫困33岁了至今未能结婚。
王发坤烈士的妻儿一家现在生活比较困难,曾于去年贷款筹足路费到屏边烈士陵园祭拜王发坤烈士。这是李金花30年来第一次来到丈夫坟前。李金花见到记者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哭了好几分钟。因为这些年,他们没有任何人关注,受了太多委屈了。他们连去拜祭王发坤烈士都需要贷款好几年的钱。李金花对刘记者哭述:“我在他坟前,烧了纸钱,就是一小堆,烧了衣服就是一小堆,他人在里面,肯定也是一小堆。为国家卖了命,我们娘三个来看看他,都还要贷款呀。”
王发坤烈士的两个儿子,他们对父亲的事情一无所知,因为父亲留下给他们的,就是家里有一张修补的遗照。现在两个儿子唯一了解的,就是去年扫墓从墓碑上抄下的父亲再简短不过了的简历。
王发坤烈士已经牺牲30年了,我们国家已经走向富强,我们不能眼看着“梁三喜”这样为国捐躯的英雄,其妻儿得到了一个无人问津、艰辛度日的境况!不能高山下的花环依然,英雄家庭却举步维艰!
“梁三喜”王发坤的家庭境况,能否感染了您?能否让政府的官员们动容呢?
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出台政策,爱抚“梁三喜”们的亲人,真正让他们过得有尊严一些,让他们的生活与烈士保卫的共和国那样充满阳光!
为此,大兵准备发起成立一个“梁三喜”基金,寻找适合的银行协助监管,由热衷关爱烈士的战友组成监管委员会,并定期在博客上公布收到的捐款(包括来自何地、卡号)以及用途去处,大兵希望这个“梁三喜”基金,不但能帮助王发坤家人度过难关,还能帮助其他的烈士家庭解决一些具体困难。希望届时广大网友给予捐助。
在适当的时候,大兵要与部分战友,慰问“梁三喜”王发坤的家人。
最后,再次感谢好心的贵阳晚报记者刘流、感谢新华博客绿茶班主以及许许多多的正义国人!
大兵说了一些废话,以下才是正话,即贵阳晚报刘流记者去了“梁三喜”王发坤家后采写的通讯。/至诚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