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刚刚读完了徐贵祥先生的军旅小说《高地》,感触颇深。之前我从没有读过军旅小说,即使是影响力较大的军旅大戏也很少观看。当然,除了《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高地》中,徐先生在书中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如此鲜明,让我领略了文字的魅力及作者的写作功底。其实,话说这些只是想表示自己对于该书的喜爱及对作者的尊敬,因为自己只是无名小辈,和写作也沾不上任何关系,没有资格评价徐贵祥先生该部书的好与坏。记得我的一位老师说过,中国的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总是喜欢评论一些“大家”的作品的好与坏,却不想想,其实自己的水平却不如“大家”的一半。老师的原话我不记得了,但却给我很多启示。
如果不是在沙溢的博客中得知他正在拍摄以同名小说《高地》改编的电视剧,我也不会迫切地想去看一本书名并不吸引我的书。当当网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我下了订单,第二天书就送到我手里了。用了一天加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看书从没有这么快和迫不及待过。我的书很多,别人不清楚,自己却很了解自己。有些书买过了都没有看完。近两年,看书的速度平均一个月一本。给自己找个这么慢的理由就是,除了学习、兼职、吃饭睡觉,我就只剩下坐公交车的时间了。所以,我的书都是在公交车上看完的。我的包里总是装着那么一本书,书中夹着一个书签。上车,有座位就把书拿出来;有时候没座位,车上人少又很想看的时候也看上几页。就像看《高地》,在晃晃悠悠的公交车上,一手抓着栏杆,一手拿着书。晚上回来,车灯很暗,我还是靠着窗口,凭借着快速驶过的汽车灯光看上几眼。
《高地》讲述的是两名十六、七岁的青年从参军、到师长、军长的位置,几十年形同伙伴,又互为对手。两位主人公严泽光和王铁山个性鲜明、突出,形成对比,又互补。
比如严泽光去世那一章,作者把人物的性格已经表现到了极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严泽光在即将离开人世、离开妻儿、离开自己的老战友、也是老对手的时候,还告诉自己的女儿不要再叫王铁山爹爹,那就是心里一股嫉妒在作怪。
书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尤其是关于双榆树战役的描述及严泽光和沈东阳的对白中出现的专业术语最多。关于这点,很惭愧。贯穿整部书的双榆树战役,最后终于有了一个确切的定论。但是即使最后定论了,却还是如困扰了严泽光、王铁山几十年一样,仍在困扰着我。关于双榆树战役,也可能是很多细节都没有仔细看和研究,我的这个谜并没有随着书的情节的发展被解开。也许,看第二遍或者第三遍的时候就能清楚地明白那次战役了吧。或者,需要一位高人指点一下。有些术语不明白,关于双榆树战役的讲解是很难明白的。我还专门去中关村图书大厦买了一本军事辞典,希望对自己理解全书及在以后的阅读中有帮助。
书中接近结尾,严泽光去世了,我以为差不多就是结局了,因为主人公已经死了。没想到作者却继续挖掘其他两位主人公的更深的人物性格及表现力。让我觉得这是不同于自己以前看过的作品之处。另外,虽然小说也是以主人公的死亡结尾,但是两位主人公的去世让读者觉得很自然,没有任何为了结尾而死亡的痕迹。这也是高于其他作品之处。
但是关于林司药就是杨桃这一安排,书中在之前任何一个章节都没有暗示,甚至没有一句话、一个字眼;而接近结尾部分时传达给读者的意向却是沈医生是杨桃。也许作者的意图是想给读者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这也的确是一部小说成功的地方。但是个人觉得,如果读者看到结尾是会想:“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作者在前曾经怎么怎么写呢。”如果是这样,应该更流畅和完美一些吧。
《高地》是自己读的第一部军旅小说,又拓宽了自己读书的范围。感谢,感谢徐贵祥先生,感谢沙溢。希望能尽快领略电视剧《高地》的魅力。
注:本文写于2008年
|新手帮助|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主中心|军转网
( 沪ICP备15047659号-3 )
GMT+8, 2025-5-2 18:02 , Processed in 0.11623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8-2013 Design: Comi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