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很快就会把绿色染成黄色,同时也告诉靠天吃饭的人们可以开始准备收获了。于是村子里慢慢地热闹起来,渐强的兴奋取代了村民们对从春到夏的一切艰辛的记忆。很快就有媒婆活动起来,走东家串西家,假借秋天帮忙收获的方式,把李家的姑娘介绍到张家,或是把赵家的小伙子介绍到王家——这就是过去我儿时的那个农村的秋天,也是年轻人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春天。
在秋收的日子里,无论是生产队时代还是大包干的时代里,长辈们有意地为确定了婚约的年轻人安排更多的接触的机会,当然主要是安排他们一起做事。农村是封建的,但人性又是生物的,“相恋”的年轻人一直处在限制与突破的平衡点上,相互接触、由陌生到熟悉,据我所知,在传统的农村中,婚前越界的年轻是很少的。
当然,这一切好像都在长辈的掌控之中,绝大数经过这样阶段后都在春节前办了婚礼,只有极少数人会再等一年或分手,分手的人们得等待下一个秋天到来的日子,看看是否有缘再有新的机会。
对于类似当年我这样的配农材长大的**来说,当然是看不明白这些事情的,不过,长辈们会有意无意间讲一些这样的事情,实际也是在熏陶并强化着中国传统式的农村婚姻模式与家庭文化。
对于我这样从农村长大再进入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在婚姻与家庭的模式与下意识反应中,确实是有太多的不适应:能像上市场买菜一样左挑右选吗?自己需要评估双方的各方面实力吗?接触一段后能随便分手吗?
这就是婚姻文化与模式的转轨,是一种文化的嫁接,其给人带来的影响不比跨文化生活的冲击小。这种细腻而入微到几乎每一个生活细节的差异,加上农村娃背负的农村的社会关系和经济负担,让一个鸡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着实需要太多的蜕变才可能变成一个都市人,有时可能在辈子也无法从骨子里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