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10869|回复: 541

【Maxsun无私奉献第二季第一集】辽宁省军转安置考试必会考点狂背(第一、二、三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8 13: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maxsun 于 2014-8-26 16:32 编辑
+ w) @( ?  [! @8 P+ u3 t
% w9 |# C3 I% x9 Q: C" I第一季比较快的就顶到100楼了。
9 O1 M. e  l0 Y- k" q" p, B: ~1 x6 {$ D4 n
首先感谢各位转友的支持与鼓励,本人只是因为经历过、奋斗过,所以有些心得而已。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更是留给准备充分的人的。就那么一本书,谁看透了,谁背到了,谁就能赢!我的经验是,想长分,就背书。) N) M& S2 K9 W
- q  S6 |7 {3 X) b/ _
但是,背书也是有技巧的,每个字都背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有针对性的背,做到事半功倍。那么怎么背呢?就要挑要点背。1 w( u7 J+ t+ x" B: ?% i

0 L6 C$ _2 M# ?! `在第一季中,我把易混淆的那些知识点给归纳出来了,那个一定要背。接下来,我们还要背其他一些知识点,也就是没有那种特殊关键词的考点,这些都是我在最后冲刺前总结并且背下来的,对提高成绩特别有用,而且里面有些记忆方法和知识点分析我感觉还是非常好的。/ e$ L- \: K8 u

7 s( o" J" I# H8 \* A( [% k; H由于发帖有字数限制,因此,第二季要分三集推出,第一集顶到50楼推出第二集,第二集顶到50楼推出第三集,第三集顶到50楼就推出第三季。
  D) i# |: c: o2 U, }/ c3 O3 u6 m: a9 F5 g. U' O3 n3 I
下面,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了!
0 V. c" C! V& Q9 s8 b- s% [! L* p7 A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184条)
6 y- G5 |4 w9 y7 O
( @0 S% o/ p4 n6 [; G8 G; M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7 V- A# i9 g& w. m5 {! m& [
2、哲学是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8 p( |. f1 R  q5 ^
3、哲学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v6 C) q+ U. ~; m; L4、哲学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u' O+ `, J; [0 I- Q: K) J6 V
5、哲学是通过(逻辑分析)和(理论论证)的形式,阐述一系列观点。
) @$ G8 e5 S8 W. B! ~  I6、哲学既是一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 P2 T% b$ X% L! F7 i+ F; R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即同一性(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j  j. v3 t3 I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自然科学的前提)和(理论来源)。, z7 {7 k) c' _! p$ M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英国工人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 }* g" l" `6 B0 W& n5 H1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原因:(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 ~8 d6 R8 x# \0 y* j) h& z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
+ N- ^. W0 t& L& J1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简记“黑心费物”)。4 K0 D+ @; T/ f
13、黑格尔的错误在于客观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5 h7 C( w6 I3 `. ?. i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L( N  t* x0 W+ ~& ?" u7 p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0 p5 T. ^1 x  r- f( }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7 s9 f8 L8 w: L' r
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 y  X* I" J( j& h1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实践性)。
" W  T$ G/ D+ _5 L7 J8 o& _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1 c& W$ d. O% I, @; y* G
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7 H2 A8 x& X* S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也可叫阶级性。
) s5 O/ |- ?# z; ]2 S2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以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 Z. d& `: ?) l: `% b
2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其主要问题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查客观事物;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否认质变,否认矛盾,并把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外力的作用。
# C1 [4 m9 d5 {  S24、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做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于基础。* |4 j3 n- r; l8 v, }8 i5 C
25、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意识变成独立的存在,把那个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如理、理念、道、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作为世界的本原。
; h6 g2 t9 n5 I26、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不是具体的物,也不是具体的概念。5 p4 k8 r  J! z
2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z' V  H/ ~  w7 b8 e% M28、列宁关于物质的科学定义的含义在于: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共同本质的概括,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科学概念,从而同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⑤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哲学指导;F.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思想武器。
# s/ ~0 d- B3 m8 Q2 K29、唯心主义和二元论认为:物质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1 S* b! a3 ~2 g  {" y! |+ g2 K
30、旧唯物主义认为: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
* F2 N! U3 [9 m: |; N31、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 [4 ~" `. g( F8 A; E! i( w% W2 z3 B32、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4 T# S& M& N' ~( @! G( U2 p, ~
33、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B: ?/ {8 b$ A) I! H1 V7 w8 t  @3 N
34、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统一于物质)或者说(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的统一)。
; R  N1 M( L* R1 W35、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容,体现的哲学原理是(世界统一于物质)。0 P8 r0 u* k- X: ?
36、意识的产生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环节:生命的物质——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9 G9 T( E* G/ u5 @
37、意识是:①社会的产物;②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④物质世界的产物。
  p& V6 C  f% I* e9 w" S' Y38、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或者说(客观实在的反映)。/ ^' ^9 o3 E, D. l
39、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9 E: S7 {% g! e0 ?
40、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传导神经到达于人脑,使人脑对客观事物作出反映,才会产生意识。
# r9 _; m5 G7 {9 ?- @+ v7 g. I, C4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和灵活性)、(调控性和指导性)。
8 H8 c# b8 A) i. A/ _42、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是(社会实践)。
( Y- C. I; \, u# W9 R$ M2 z. p4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z" X& X- v$ S8 p
4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 E4 R" e7 b1 L1 l, j+ v8 J5 P45、实践是人们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生产力是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活动。& o9 R  x3 l$ s# e* U* l3 G
46、在实践基础上,物质和意识可以相互转化。4 X) }+ \' j3 s  O/ `% _
47、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客观世界可以改造,客观规律不能改造。
, I% d% g' z6 l- a: m+ x! e4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最显著特征是(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9 l( e" T' o  O% ^- U  J3 ?% h
4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也可以叫(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5 B8 }6 J3 d" \, d- T8 n50、唯物辩证法包括:两个基本原则(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8 z2 V4 R) [$ n) s51、联系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G/ H5 d4 _+ I) f+ C$ }6 _& e
52、运动包括一切变化:①前进性、上升性变化;②倒退性、下降性变化;③水平方向的运动;④周而复始的循环。
) K7 h1 C2 M# m9 ^! r) h53、发展是运动的高级形式,是前进性、上升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和变化。
3 |+ i+ M2 {2 g5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n, \5 L) u0 |  D0 `; O9 g
55、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X! \! L6 ~  B) R5 l! l1 C
5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对立的具体表现在于:①联系、全面观点和孤立、片面观点的对立;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③承认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
/ ^/ z8 q0 R1 Z57、承认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4 E1 J2 |  A* E7 [
58、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8 a4 {- s9 r9 P* M59、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即使承认变化,也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 ~+ Q; u6 H( n8 h% [* R! W* H60、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u+ m( D% S" f/ V0 m+ A
61、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并把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外力的作用。※是外力,不是外因。! e' Z' `' c  b' @
6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0 U$ ^( g9 v5 M! F0 j6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
. t% ?. `: J! ^" L: S64、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决定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性和基本趋势;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只是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局部地改变事物的发展状况;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z# x) j. h8 ^, z8 r5 n  d; {7 M65、对立统一规律的意义: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②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③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④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 g. k) a/ \; \: `
6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1 D# p2 I% N6 L2 `) X$ }$ A5 i
67、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度质相统一(简记“肚子统一”)。
* o6 T7 N: P: E% P: N! w68、量变质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和转化)。
/ m# d, e# K) X0 D69、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打破旧质对量变的限制,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 `" z" }2 `7 v  {. c
70、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是(质变)。$ z5 S( R+ C+ u* X. X0 G
71、揭示了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 G& R! l4 J% g% B2 b8 c3 I72、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1 o& E! O( a7 I. Q" Y( ^# z73、辩证的否定是是“扬弃”,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 w8 A7 F+ Q1 |  x74、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同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成分和内容。6 @/ Q# N5 `* E) m, \( R8 c4 Z
75、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实现的。
/ [; O" I4 x% z  ?; E* o76、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经过两次转化到达对立面的统一;表现了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形式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 I/ }0 ^. Z( z5 G; i! q- G5 U* S77、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 ]" c" a+ J# \) I% r* J. z78、内容和形式,是揭示构成客观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7 w. j; n& n' {# t$ X# e$ l
79、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先后相继、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q% k8 e% \, y+ s  N3 S6 w& P
80、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联系和非确定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 e9 a& {. u2 U, F0 r) ~3 L$ S8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转化过程的过去、现在、将来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7 E5 {  M2 Z  L3 X- }6 Z
8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 C8 G; K9 D5 X! a  S) p
83、能够相互转化的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3 L: i4 M4 J4 L- v: J
84、必然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原因引起的,它在事物的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原因,它在事物的发展中一般只居于从属地位,只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能决定和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
# T6 B( G& b2 W85、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的客观事物,它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6 u4 g- ?* |# E9 I! E) t$ ~
86、现实不等于现存,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5 {3 V; B) H% l. U  k+ z
87、五对基本范畴各自的辩证关系普遍可概括成:第一,二者有着明确的区别,不可等同,不能混淆;第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9 F  I2 k7 W  s! T8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注意,直观反映就是形而上学。4 y: n7 G2 X: D  N
89、人的认识具有:(社会性)、(主体性)、(能动性)。: S- S& K/ X, d* x% @% c$ `% }
9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目的、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5 f9 ^4 @; s& o; l% V91、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表现:①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②认识有相对独立性;③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 o# d5 L+ m+ B" f# g8 b92、主体反映客体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1 ~+ Q8 Q3 u. Q* w& L
93、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G; I* Z+ U; E; f0 @
94、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3 I: X" W9 N$ _
9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6 ]- x& g0 Z: e8 Y, D96、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需要:①掌握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②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思维的逻辑加工。/ X) X- L8 k) A7 l. X+ G: H. `4 ~
97、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 ①一定的技术手段;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Z) k  y3 H) t5 `1 X  n8 M98、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注意,认识的总规律不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实践。
8 v7 U& A4 e: j% p99、真理是哲学范畴,它要求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它不是客观实在,而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 J4 V& a  a9 m9 b100、真理的客观性: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③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
% j. d9 F2 P+ p, r$ E+ M6 A, O/ G10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的特点)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 H$ i: O( @  a' k; V( s102、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相对性)。
* @% Y. j7 A' U& t: p) @103、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及(存在的无条件性)。' F7 }. l2 z+ M& o# U
104、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0 j1 q* ?7 c7 A- Z1 f: B
10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 ^5 i! p# g% L9 {106、人类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
; c# _+ N8 |; {$ X107、是非得失,是非即真理,得失即价值。
' ]; \+ Z- i# ]' o108、真理和价值(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引导)。※可以相互渗透的有:真理和价值、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4 d; ?3 d+ l0 Z8 N& i: o& B
109、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
9 M- h* h* G+ c! X5 a+ H5 H) i110、真理和价值的区别:真理是对客体的尺度,是统一的、一元的;价值是对主体的尺度,是多样的、多元的。- }3 x* x0 x5 y0 L/ L6 t
111、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4 g8 Q+ I' o8 \6 f: Q8 h112、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在对象性活动中,进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和(认识活动范围)的客观对象。3 G3 c- V. ?, e  W
113、主体的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①全面、准确地把握认识客体的感性材料;②透过大量感性材料的现象,达到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运用认识的理论成果制定行动的计划、方案,形成实践观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
. z+ g% c: l' X, |# w114、社会历史观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 j& N- ?( i1 @1 X11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Y$ L) f. O2 X5 s: C116、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0 v! l8 o. @5 D6 n! ~" r, y
117、社会存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生产方式)。4 q0 @$ U0 Q' m! l1 ]( o
118、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的是(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
  t- `. y8 {2 C% l& ~% N" b119、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具有历史性、阶级性。# M$ D, Z/ S6 m& w4 p
120、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q1 R+ U+ N  D0 c8 _4 C0 ~
12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实现的,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影响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3 Y( R6 c. A& g3 s% t- }122、社会意识的社会功能: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
) n: b# p& r* Z, U" b9 h12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④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 X# _7 E7 ^8 r1 t12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0 X3 u9 W) x/ g( V$ B( z- |
125、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
3 H' u9 |0 O$ L7 T126、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一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通常称为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另一类是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可称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等。) Q. n# V! v' x" i! v. H3 E
12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 P" U1 B! t% `& |; c& ^8 S128、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在于:①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清除了出去,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变革;②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提供了哲学根据;③使研究社会问题的各门学科有了科学的指导,从而才能成为科学。
1 w1 _1 d. k; G% H0 x129、地理环境:①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②制约和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③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④一定条件下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但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6 }( B: j% u& O  R& l7 g
130、人口:①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人口会延缓社会发展;②人口质量和构成对社会发展也起重要作用;③人口作用具有二重性(劳动力、消费者)。但人口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 F. _0 m" r* F3 ~. |# r
131、人口因素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的制约。$ i4 E7 G$ J2 w7 @
132、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e: ~# y0 q$ \  k. t. B1 s
13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③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4 D; n6 O4 }. M* M6 I7 i2 A
134、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地主为首的社会,大机器产生的是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的理论来源是“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 u$ Y* |  ]: c& t: b135、社会运动形式的物质承担者是(物质生产)。
* z+ `5 E; M) E6 F2 c5 t9 u136、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是(生产方式)。; @3 w: ^& p$ O
137、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
; f- K) ]. _; Z: N7 _" j# t; O13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K/ P& N" v" m& c# Z7 z
139、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G4 a% A# t# K" B, d' `( p
140、首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 v0 S% b: G/ t" W* y
141、生产关系是人民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 W' f0 {2 G5 j& s142、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 z1 _- M9 N; s+ O8 N
143、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自始至终存在者矛盾。其过程(量变到质变)是: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 }" x5 H" F: s0 O8 h3 W8 Y
14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是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必将代替和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
; P' d$ V' O' b145、当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现存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侄桔时,反对变革生产关系就会犯右倾保守的错误;相反,当现存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展的潜力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以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轻率地变革生产关系,就会犯“左”倾冒险的错误。
. _+ E/ C2 z$ c: m2 P. L146、经济基础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 E4 P# |# \# o0 _/ K- M
147、上层建筑指的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中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及设施。
: V/ M; o2 z! }; U14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o3 B- _+ w- L6 h) L. s+ _- Q1 Y149、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4 A4 Y8 A/ }, V
150、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Q1 ]* O0 r# W, u$ \
151、(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社会发展。
9 O! m1 ?5 y( X2 k# \* F8 a% i152、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 E% i$ Q/ B# u3 o7 a- Z
153、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性质)。
: y- p9 w1 E1 N* B15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V3 s" y7 t' f! Q* d2 T
155、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 q  h/ V8 F8 _$ U6 v8 ]9 _- g1 ~156、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过程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含社会主义社会)的更替。6 K: c" R- ~0 L" h
157、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经济范畴。※注意,阶级的本质是经济范畴。+ M! M& `, i- `* Q$ Y* ^% H1 W" v8 {
158、阶级是产生的前提:有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 k5 ^$ X9 B8 B/ n2 Q8 b) j
159、阶级的产生通过两个途径:(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俘虏变为奴隶)。: D+ S& D% ^9 k+ ^& q' K: N
160、阶级的实质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这主要是从经济上地位的区别。( u! ?2 \) t# V) h
161、阶级对立的实质是一部分人能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f: [+ o  s& w8 z6 g% ]' {
162、阶级斗争包括不同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等基本形式。9 W2 N! Q/ L& s% H$ A9 M
163、阶级斗争的轴心是经济利益。; s0 Q. @7 q+ C  s) _+ R
164、在我国,虽然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因此,在现阶段,在一定范围内,仍需要用阶级分析法去观察和处理问题。
, L+ C/ @( N9 Q2 R) g8 H165、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国家具有阶级性。军队是国家的主要暴力工具,此外还包括法庭、监狱、警察等。
% v5 Z4 B! `/ D( K. _5 W% [, [166、国家具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对内职能主要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延伸,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利益等。2 T1 n* V( X( d: L
167、国体,即国家的根本制度,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说明谁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T, _" e3 {7 ?: J
168、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 G6 y* d1 ]6 G  |6 N% w# b, u$ S5 N, F169、确定国家的性质要根据(国体)。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1 Q3 {9 C: b2 L9 y" ~. }$ b. U170、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c+ f# T% O* c. C% l  y$ h1 ^
171、国家是历史范畴,随着世界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完全消灭,国家也将日趋衰亡。+ k) T& s* z3 D% z
172、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0 }/ q) e+ l" a; d173、唯心史观表现形式有:唯意志论、宿命论。
+ `4 ?' T! d3 B; F8 B/ x17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生产者;③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M8 I% @" Y: W" i/ y
175、按个人在社会历史中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可以划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历史人物是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个人,他们的产生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杰出人物对人民群众具有指导、教育、动员和组织作用,群众需要杰出人物;另一方面,杰出人物又离不开人民群众。
4 {9 h; @. n5 z5 B6 l  }176、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和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乎规律的具体历史过程。/ b* s0 \6 c8 d' ?# @4 B$ D$ d
177、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 Q- m3 B& }0 U178、人的社会性表现在:①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②人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③人的思想、言论、行为都具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Y& Y, e( R0 o) c9 e  F0 Z
179、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范畴,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及其程度。
, x! a! C; \+ i6 R3 t6 Z# d180、人的价值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衡量人的价值的主要的或基本的尺度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
3 j$ h* @# b7 p* j3 r: h181、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认为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v' R6 a, X4 S0 K& P# A6 ^
182、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自我发展)和(充分发展)。+ W3 V2 B9 V$ n+ C9 V
18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共性寓于在个性之中。个性包含有共性。. @2 l- S& l* f9 W
184、“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所体现的哲理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真理是在批判借鉴谬误中发展起来的。6 x' X, t1 O1 f
- F+ p' `% [& k% T7 c
第二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56条)8 }- @3 }' D, f1 G! a

3 F* B$ y: I# S5 j& `) L1、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提出起点1978—1982(十二大),逐步成型1982—1987(十三大),体系成熟1987—1992(十四大),发展运用1992—1997(十五大)。
* n7 C: ]' v. }2 }; t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5 O& ^. J* a% N( {: q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经济会议上)提出的。
+ ]9 a9 I1 [! S# R4、首次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在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U2 |# ?  ^7 C9 y- _  Q
5、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是在(十二大)。
6 l* {3 z' l5 }$ j0 ^6、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是在(十二届三中全会84年)。
* I2 \( X# ^7 b  g4 B# t7、“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形成是在1984年。4 v, \$ f4 C3 c
8、首次完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十三大)。
) k: O& {! M6 F% y0 ^9 {9、首次完整阐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在(十三大)。- I: q1 O- I: h+ ~, Q
10、正式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在(十三大)。
2 B4 i& |) q2 a7 U11、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有利于”是在(1992年邓小平发表视察南方重要讲话)。/ L4 \' M5 j( u
12、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十四大)。
: r& ]& C5 [* g2 w7 k: w13、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是在(十四届三中全会)! i; @* J/ n# H  h% b2 m7 L" v
14、首次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在(十五大)。0 w7 L. t% l1 ]$ m( V7 [
16、“三个代表”写入党章是在(十六大)。
) m7 A$ H3 a8 R0 x( c  e: S17、提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
, y; e$ Z/ r4 |3 z# R18、“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在(十七大)。
1 b- E5 j. R4 ^1 V8 Z, O/ O, Z1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口号,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 f( R8 h' o" T# u: I9 a; V20、被邓小平高度评价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4 v: H0 d7 e7 F  a2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 f7 X; a! X1 Y4 v( W
22、我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其核心内容是(求真务实)。. f. s$ D4 s6 @- y5 y5 D$ R
2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 J- m/ w* H- q3 Q5 F
24、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s  p* F% p9 `3 [5 m8 a% j
25、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9 }- x6 k0 r* v6 A. U26、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 \' t+ K4 [. s( r& G; H! d' g
2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要求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取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H: D# v: {$ ~4 L/ t& S
2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①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③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④有助于我们明确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是达到共同富裕。) L0 C, t/ S: i: O2 c; D/ y; M
2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①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③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Y$ g5 b2 X3 C# z3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基本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
5 S2 _* @5 q) A* K' h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 |; m* f( m2 d. X3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 C) X# X4 [( r) Z$ J3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 |: n7 J6 |) m3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 R. f3 \4 B" A4 d' v2 c* |# t. Q3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C! l2 J. Y# z" T* l; ]
36、在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问题上,必须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6 A- }  o9 l- D. C% b# ]37、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X+ M; n- G- }5 D" c
38、邓小平在论述改革的性质和作用时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z6 h( p3 S' k8 s
39、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1 o& ^" o' X6 i+ L. U$ l$ r/ b6 |9 i8 o
4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区别
" Z, J7 k" O7 P' n0 L) q, E4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a6 i; D% x' W' r! u42、(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 B" K+ {$ }$ @& t7 j
43、判断改革实践及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 l) M5 f8 Y" |4 a2 r6 K( r7 v
44、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n. m9 B  Y  l% s2 t; ~
45、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0 _/ w; T7 A' i, `5 q: j) K% V
46、我国的强国之路是(改革开放)。
0 G7 \9 x" K4 G/ z47、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形式包括: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对外贸易、对外投资。
4 I! ?" t! A; [5 ^' @4 Q2 }48、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走资本主义道路)。
# w+ T$ h4 n7 P& f2 f49、对外开放的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 {5 }6 r# Y4 Q4 M* {" M5 x50、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是(自力更生)。3 e) ?  v! D7 _
51、“三步走”发展战略安排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 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 H4 J8 n* x1 y& M5 G  I+ A* q/ h! ~5 b52、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是在(1995年)。
: _% @6 u3 s& K6 t53、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在(十六大)。
( X- _+ I6 K3 M6 m, Y) ^6 A54、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涉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7 T4 f3 ^- G6 t8 k* _; U' H
55、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o2 @/ b2 y& l: `0 ~) E+ S, q/ [8 u56、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有: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
+ X+ [( a- [1 A8 S( A* I57、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是(农业)。
) |: z. w9 L! W+ Q5 o# J0 o58、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教育和科学)。
4 t. g5 \8 ?3 b* Y4 {) o6 G59、邓小平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讲话中再次重申了这个论断。# b: l+ X7 p4 J; \8 k. O6 J. v
60、邓小平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称为(高科技发展的世纪)。
* K' S2 z3 D2 U  J6 R6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指明了现代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途径;②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③同时也深刻改变了我国社会的政治生活与思想文化精神生活的面貌;④形成了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 B3 _' _! C% x& b6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1 B7 C5 ^6 W" t) ~9 @# U6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取向。4 k+ O0 c3 a  C/ I9 V
6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T! P# J: L/ n( Q( d- e/ d/ w65、首次明确提出“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是在(1980年)。- p1 E- {: L+ Y# e4 n, G- `
66、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概念的是(**)。1 S. L! t, G; v4 F1 r
6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形式。( t5 F  R6 h9 i, Z7 g5 t7 O
6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3 c6 n' j$ @# R: N
6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 h8 S2 K5 w' w; d$ \7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 p2 i0 Q' d- i' f$ ~7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因为:①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d- [/ X) u( E
72、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是(党代表工人阶级实施政治领导)。! ~) i* F- m8 i$ w3 H1 e* B  m* g4 m
7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7 @, |4 \: |/ F  o! d9 i
74、社会主义民主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4 _+ r, w$ e; N+ k/ {& T
75、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其中,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 s6 j# S. j$ |9 |
76、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3 `& G# ~! N9 O
77、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q2 e, U% ]8 H5 w$ v9 p7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P9 A( J" ?$ c6 D1 L" F
79、我国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m0 ?9 E9 H8 H
80、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②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全国各阶层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③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各族人民的团结,保证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④促进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
% V5 y/ p4 b6 g8 B4 q3 F0 v8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目的在于形成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P" R/ S( r5 Q9 o! |
82、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是:①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②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③政治体制改革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 E6 l( u- a/ {; S/ m83、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
) D' @1 \7 _' @8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J; I% L6 X; \, l& e+ e5 @
85、发展民主与加强法制相结合必然要求(依法治国)。8 d6 L, v# J% W
8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6 Z8 ]6 D! m! K( s87、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 g$ A& [5 |2 {! |1 S. B. p88、“一国两制”的发展史:《告台湾同胞书》(1979)、“叶九条”(1981)、正式提出(1982)、法律依据(1982宪法)、正式形成(1984)、“江八条”(1995)。/ Q1 T" y* R8 H9 ?
89、“一国两制”概括起来是: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长期不变。其前提是(一个中国),出发点是(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 J( y/ q, Y: @) m! y0 G90、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加快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大陆的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保持港、澳、台的繁荣和稳定)。
) c3 c: d9 a0 ^# Y6 H9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并且首先用于解决(香港问题)。0 f& ?1 @( h4 \' t1 h
92、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1997年7月l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在(1999年12月20日)。* A4 M! P* L. h4 v9 j9 u
93、当今世界的量大主题是(和平,即东西)与(发展即南北)。核心是南北(发展)问题。
0 t  G( Q2 [9 s' U+ c94、邓小平对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判断是:①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②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④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0 R% n2 v1 I; N# M5 z$ C. X$ K: T* {95、当今世界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其根本原因是(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V3 n# B' P- i9 a
96、我国在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和利用外资、发展对外技术交流时,必须坚持的一个共同原则是(平等互利原则)。. ~/ n, D5 p  P, g5 ~& e( L5 S5 {2 e+ {
97、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需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e- T) \2 U# c0 m, j$ l" G  p, k0 {  I
9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 x$ Z! F; j2 D. E5 h) @( H99、(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
: n9 D. I' }: \- V' M7 m: _. M0 y! I100、2004年新修订的宪法,爱国统一战线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 Z! _& G/ g$ r3 m: f" G' b101、工人阶级是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革命的坚定性)、(革命的彻底性)等品格。& j7 c! ]0 h8 R$ I
10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 {. k6 }, ]. u5 y5 J8 `2 \# {- x% v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 C4 K. I1 c, p7 G2 i
104、我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具有阶级性和先进性。! S& P) _& q' l# Z2 K( j3 P: ~. [
105、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l% N+ S6 Q+ M3 ~
106、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①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③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④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3 i' t, K2 C7 [( ^' T6 K" a
10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u$ |0 q+ c6 \
108、国际竞争体现为(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0 `1 q5 t' `) ^! N4 i109、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S5 |& b5 F# s5 l# q
110、两大历史性课题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A6 S: y( T4 D3 N8 R" c* s
111、“三个代表”的内容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0 p! v6 q( B$ W. d) F- _+ Q112、“三个规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1 v7 f2 m3 e; O$ r1 L5 ?. b& p! L113、“三个代表”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执政的资源)、(执政的内容)、(执政的任务)(执政的要求)。
8 |7 N( f/ J. C* q, ^7 m, N1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③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④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n* ?) {7 ]4 v6 @% ]
1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  b- R: ~1 i/ {9 r- x; o! o, Q1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的关系: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④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8 N8 @1 m; h5 H0 f$ C- T2 Q" F
117、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的要求是: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社会主义文化。. h' Q0 H/ _  _- m/ p
118、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②必须坚持发展先进文化的正确方针,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任务。③必须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④必须把改造、抵制和吸收有机结合起来,借鉴外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进行文化创新,增强感召力。(记为:一堆主义+四有公民+依法以德+拿来主义)
% ]% |  B* Y3 d( _7 W% }119、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做到: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8 x5 b! I9 {( H- n! }; ]
120、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 b3 A  Q- W; q0 e* N! n
121、“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精神)、(经济政治与文化)、(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的统一。  o2 B6 f, t2 z
122、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
: a3 ^! j  c. |) l8 n0 f123、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I' k7 B: N$ t% {* w
124、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意义的三个大问题是(改革)、(发展)、(稳定)。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9 r( v1 G" R% Y& `: @( j) x12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R. ]& s4 N8 R% o4 |! s8 f
126、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5 S: ~: `1 @$ T: a
127、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合资企业)。
+ l+ m# f: g' P128、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 o% x0 F; m* T" |
129、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同时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5 d) E0 N6 x( e* |130、实行科学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1 B$ z) B* Z2 A+ @! s. A3 P
131、十六大指出,必须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 Z5 ]% l7 {  d/ w, L* Z132、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 E. {2 j+ K6 j, U133、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6 }4 ?& i; R1 j/ i( J134、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X$ y/ _) `& J3 G
135、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
  F! X+ @) G8 [! f6 l; d136、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3 ~4 Z4 a" \: }7 W. W7 x2 |2 B137、“政治文明”概念是由(**)于(2001年)首先提出,(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8 l7 ~4 e/ [# D& `+ k
13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
; T$ u7 f# ?  V3 n) S139、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0 B: p$ _, X/ j: R2 i140、十六大报告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目标,强调重点需要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③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④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⑧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⑨维护社会稳定。
: ~0 l1 |% L( |* D3 e5 {14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7 p2 t- I  C# T' `% W6 c" i* a
142、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 r' B1 p8 S& m# G$ X7 e
14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 m- t: X8 d( E+ ?& x  y14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 c1 H& m, o; ~, Y  `# W145、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 M* A8 l* P1 E  E( q  y# x7 v8 [146、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是(党委)。8 v- K- p* q9 A) G; t
147、政协履行职能需要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Z% p3 p7 Z! T; ^
148、“以德治国”的概念由(**)于(2001年)首先提出。
( U- _4 b, O) ^' i* `149、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量保证实施、用于调节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
3 I, v# F3 b3 [  I" W9 F: E; X150、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将党的建设称之为“新的伟大的工程”,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 s; u6 a+ H9 D' ?# S5 D2 ^151、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基本路线)。
0 e0 F- p: V$ Z6 J0 p: e' N15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
1 T8 s$ m. A9 h5 t153、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8 a- O7 G( }( u9 D9 l( x, \
154、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s5 m! W3 W5 z/ u5 c1 p15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 v% ~( [7 A, F- t$ `156、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c' ?, ]; Z- {$ ]
157、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其主要内容是:①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④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⑤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
8 E. X, c% {* h  T& x  Y158、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 c$ v4 N. j4 J7 o8 |* ?
159、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是(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4 b7 y& ^& M4 ^160、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要做到:①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②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③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⑤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I  ]) J) d* A# c1 j161、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要做到:①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③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④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⑤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r# m- }3 d8 F3 T' Q1 E7 J
162、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 y" G& e1 [' j4 q' |: S+ k163、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B6 j* r7 X- f( z5 S8 e6 U
164、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Z8 h7 t2 D! Z  B
165、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D3 ~6 V; f( `$ P8 `" z166、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7 ]% o% l6 E$ s* I9 ?
16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z4 B) ^6 ?* w# G( V1 C
168、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p# M5 `( o9 D) _# E: _
169、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Z0 e. s9 [; P' ?
170、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N4 `+ A2 u, t* B1 l5 q
17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 h& d. t4 Y' R) X3 r1 d( k172、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一是要坚持理论上的与时俱进。二是要站在时代前列,勇于和善于进行创新。三是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 Y! s2 c3 C7 R173、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其基础和核心是(理论创新)。
, _3 X' i. V) o+ I174、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7 n; T# V* N4 u' ?: B. m& A
175、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定位:①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战略性思想;②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四大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0 X5 ~8 W( Z! o
17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 Y+ A) F& m  m# o9 z! S177、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没)、(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3 h! q  J! p2 C' f
178、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J2 F; q0 f+ l0 [3 d% i179、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在:①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选择。②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③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④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恩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 ]- F2 R+ F, W9 I- g) j
180、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现实基础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重要借鉴是(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 Z; _( b! L7 X/ g3 ~( q181、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理论)。
% Q6 N" F; R# F  y$ u8 r: U* a182、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8 M; M4 m( u2 l, L/ T- q
183、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加以进一步集中、概括和升华,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没)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T+ _+ f( S" H! s# O
184、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0 I" ^( X% x& F$ o$ |185、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0 C: o" F. Y1 ^7 n
186、发展——“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以人为本——“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怎样发展”。
2 C$ w  l% b) m+ W( k" E5 Y# t5 }187、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中的逻辑序列和(递进)关系。
( p% W5 o7 a; T2 x, G/ e# R188、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9 N+ Q+ f( z: \% ~189、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1 X: f* U8 ]' m& ?190、坚持“科学发展”,就是①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②走(投入少)、(消耗低)、(污染小)、(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N8 I4 i- [- x  n  v# p8 w! m
191、坚持“和谐发展”,就是①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②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③保持社会和谐稳定,④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R2 O$ f/ R$ P5 E7 H/ K" U
19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 z/ ~5 M7 b" X/ Z
19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 _7 x* J  k! L! d194、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3 b2 P  G. u# w, l8 S( s. p/ n/ x
195、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又好又快发展)。% m* a, g) E) k& b
196、所谓“好”,就是要保持(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提高(发展的效益性),实现(发展的持续性),保障(发展的普惠性)。7 v1 `8 W4 x: r, z, B* P) y) e
197、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实现:(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民生改善)。+ d! c' R/ @8 Y* N2 e
198、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  T' D) I2 ~
199、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意义:①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②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的需要。③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④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记为:深化认识+大起大落+小康社会+子孙后代)
/ F* {# S  ]& I* h200、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9 J, P) j' U# P. A4 v: m
20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实现以下“三个转变”: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记为: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 s. V2 v6 ]! t) i
202、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K$ s! ~9 r* \  l4 s$ R
20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②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③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G" y6 `# Q7 `" D8 ~% m
204、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①一切为了人,②一切依靠人,③一切归人民共享,④三者的统一。
1 H  m& E* D' j' V& R: W+ w20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 l: o$ b4 o! `; W7 ~
206、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①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②坚持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③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 Y) \6 c0 Y+ z& g207、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L2 J, S. t! N
208、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z5 x) c! L% H
209、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全面发挥人的才能。
- k. [7 M$ p' o1 u" I& R; p210、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文化需要、政治需要、自然生态环境需要、社会生态环境需要。
) X6 r% p0 h& d' d: M211、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 C8 `  {! `3 }3 c% b# t  ~) V
212、全面发挥人的才能需要采取的机制是:教育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7 |9 m( M" P. Y. P
213、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 r3 t# L3 ]. _# ]7 B( _214、全面发展:①推进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物质基础。②推进政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③推进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精神支撑。④推进社会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7 ?0 E' R5 ^6 v' M: e2 h215、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能环保水平)、(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f$ s( U) H7 c4 g: m' a1 l3 b
216、加强政治建设,要突出以下六点:①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②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③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⑤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⑥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 r9 b. b- K! T% A) w5 r" [217、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建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S" K( M$ j. t! k4 Z0 r1 G
218、社会建设,民生为重。要抓紧解决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④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⑤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记为: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社管): _4 V/ x$ a! q3 W/ b; e
219、坚持协调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t' T% Q5 w% M; T
220、当前,影响协调发展的各种问题集中在五个方面: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十六大提出的“五个统筹”
9 z1 ?/ t* t) |8 M1 c221、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方法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O/ M! M' H) I4 o# t8 r) C8 x
222、地区发展的功能区布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 X$ \( S2 u( M8 h) T; h; P6 J
223、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x% @- l' H; K) x' g1 W  {3 x
224、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8 ]) t' ^6 N- k' o0 u# _
225、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 z+ F: n$ s5 Z. y0 {9 i226、建立和完善保护群众利益的制度机制,包括(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群众利益诉求引导机制)、(人民利益保障机制)。
) _5 P! K: Z# P: D' }227、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 [* e% n4 O0 F, g% L( A228、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0 v$ n" K, f/ S$ y# W' y
22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5 V& _( w. j& s+ ~230、社会和谐体现了: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根本要求。& z2 B, i8 R+ [7 z# D3 @, q
231、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①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②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③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④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⑤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 {8 O: a2 k& f5 W, S
232、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奋斗目标;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7 e& J( Z! H  D8 J: Z9 k234、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①完善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②完善法律制度;③完善司法体制机制;④完善公共财政制度;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T0 ~9 N4 M: |% S23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发展,要求: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②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5 D* S* W! Q" W, o
236、紧紧扭住经济建没这个中心,形成(中心牵引)、(协调推进)、(重点突破)、(全盘激活)的抓落实机制。( Y- t  \/ ?8 H3 b: z4 Z
237、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应该把(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指标。
1 _, J& D- n# r: |238、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要做到:①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把握政绩的内涵。③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政绩考核体系。. Y8 k3 ~% u" [- q
239、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8 V& W" v, Q4 k/ i" q  m
240、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①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结合;②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相结合;③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相结合。6 A' v# t" M0 L
241、党的执政能力,包括:①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②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③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7 ^1 Z! f, c6 l: P* p& R242、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没,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 x" r! E* J1 U; f% M& O243、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高低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效如何的重要标准。; |9 ^1 C4 z3 {' \; U
24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表现在:①科学发展观对党引领和推进继续快速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②对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更高要求,③对党引领和推进和谐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④对党驾驭全局把握中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5 e9 x0 I8 @- g% [: |245、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
- y- F4 b4 ?! z246、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相结合,这是因为:①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②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先进性。③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性质宗旨的先进性。④科学发展观体现着我们党执政基础的先进性。⑤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执政方略的先进性。& _  s& |  o( n- m! m2 h( O2 |
247、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先进性)。& e3 |% u5 v  f* v* C  i1 ~, T
248、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求真务实的“真”是指: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③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④共产党执政规律。& z1 B3 y+ w; a& Z
249、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求真务实的“实”是指:①坚持长期艰苦奋斗;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③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④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 W0 G( Y# w1 q$ j. U- a250、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民主决策制度)。% {1 F. ]* d2 j' T* O9 l* n
25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求真务实)。7 s- Z; A. B/ W1 k
252、用求真务实作风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大力提倡(“一线工作法”)。
! I' J  x4 j3 s- [* f( y# `253、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相结合,要做到:①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进一步牢记党的宗旨。③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进一步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进一步深化对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⑤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
; h$ H- s# E! K( C! Y/ D25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提高五种能力:①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②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③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④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⑤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9 P5 d- _+ x/ e+ ~" e5 P3 e5 e
255、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m4 ?" u, A( d8 Q' [' K# w7 ~5 i
256、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就是要依照法律的规定来管理(国家事务)、(经济事业)、(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 L( W/ ?$ y0 t8 ]5 l$ I6 ?. [
第三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134条)
: h0 G8 Y. [1 m5 A% ?' C1 @2 R( R- l6 W( d, P
1、市场经济的内涵: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导向的经济。②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的经济。③市场经济是高效率经济。④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⑤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x0 K1 K- V* k0 q0 _$ c
2、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 U* g5 R# C, [& M9 U$ I5 c, l* H3、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的经济,这里所说的利益,主要是(物质利益),它形成市场主体的内在动力。
2 d$ a+ P* I* y8 v$ x7 `! u4、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或者叫做“消费者至上”的经济。它讲求(商品信誉)、(企业信誉)、(服务信誉)、(商标信誉)等。+ D2 @; [8 B' s
5、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自主决策和经营的企业制度。②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③自由的契约关系或信用关系。" Y+ x! g; s9 M0 D( Z
6、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经济主体之间的(平等独立)的(等价交换)关系基础上的经济。, g1 d8 T* ~, v( I1 |
7、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自主决策和经营的企业制度)。' y" q3 e8 ]6 Q* [/ Y/ f
8、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也是各种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是市场经济的(客体)。
1 e* O6 X  V* a3 C9、(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 f; q9 F3 e# K" C0 l3 A" z10、市场机制包括:核心是(价格机制),动力是(竞争机制),基础是(供求机制)。) s* _! G/ b8 t$ a1 O7 z
11、契约自由包括(生产自由)、(消费选择自由)、(择业自由)和(交易自由)等。
. C8 ~' X7 T) h: S6 H: D5 G6 G12、市场经济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信息传递功能)、(收入分配功能)、(市场创新功能)。/ r- G6 I8 |* P1 c# N( Q
13、市场机制的功能:(引导资源流动的功能)、(信息高效传导的功能)、(自动平衡供求的功能)、(价值分配功能)、(激励功能)、(优化选择功能)。3 l" [+ T7 y1 z% g
14、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进行的。" v/ d2 Y, e  N4 M  a+ ^6 I. Z& {
15、价格既是资源配置的工具,又是收入分配的尺度。
" B# T' K; [. F8 r5 b16、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都具有一定的价格,它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决定的。/ n2 q( y0 T" H0 g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D+ P7 @; A/ c! v4 H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间接化、企业经营自主化、产权关系明晰化、生产要素商品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社会保障制度化、经济生活法制化。
8 E& O0 k" D7 e2 ^. B6 N% Q' J2 [19、要充分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作用。4 ?; M' I& E  d4 ^
20、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
" g1 }0 t9 J/ z7 n0 U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突出(效率原则),又要体现(社会公平原则)。
: Q% s  |1 p6 p: O/ l% Y8 J, o22、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企业)。
  k* U, M: o# Y& Y8 B1 u2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x9 S  E9 Y3 v5 ]24、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制,它是在业主制(独资企业)、合伙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8 p/ ^$ o: ?1 C6 t
25、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2 u. [6 r: M" ~5 Y. a/ ^9 L# z26、有限责任公司同股份有限公司一样,股东只负有限责任,即股东的责任仅限于出资额。, S- M9 s2 W: G9 V: v0 ]* ?
26、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全部资本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②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负有限责任;③公司可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经批准上市的股份公司,其股票可以上市自由转让;④股东数不得小于法律规定的数目,但没有上限,股东以其持有的股份享受公司的权利并承担义务;⑤股东只对公司负责,不对公司债权人负责,实行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开;⑥须向社会公开其资产负债、经营损益等财务状况。, L  g8 X4 k8 C& L6 R$ A
27、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查检验过的。
& b! z' s" L; z0 c+ i: @28、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以下优点:①它作为股份公司,能够较顺利地筹集资本。②实行有限责任制,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它以公司自己的名义承担合同债务,而不是由股东承担债务,当公司破产时,股东只以其所认购股份承担责任。③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可以由经理阶层来具体管理和经营,这就有利于提高效率。7 G  W! W; @: k% C* z) _- A) ^9 T
29、从股本形成的角度看,股份有限公司有:发起设立、公开设立(募集设立)。& f/ W) @* g( s6 l6 ^1 Y  b
30、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限定股东人数(2—50个)。②资产不分为等额股份。③公司不公开发行股票(内部拥有权益的凭证称为“股单”)。④股东的出资份额在公司其他股东同意的条件下可以转让,但要按一定规则进行。⑤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程序比股份有限公司简便得多,公司成立时由一个或几个自然人或法人发起,所有股份金额在公司成立时缴足即可。
8 a1 _1 `5 B- h. e2 H31、国有独资公司也属于有限责任公司。
+ h$ O6 l2 E0 S0 |  ^3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 K+ G% G5 Z0 J5 [6 I7 T7 [33、产权明晰即国家拥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权),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 c" B5 x. q# \% @34、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制度)。
( q" t6 Y, ]; N9 I0 W8 L5 y& g35、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终极所有权),而不在于法人财产权。8 f" ?8 n- v: E2 Y
36、产权制度改革要按照(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资产经营分开)的原则,以及(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 s2 P* S, u4 ?
37、国家作为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包括:(资产受益权)、(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 V" B9 C5 j) B+ ?38、政企分开主要包括:①地位分开。②人员身份分开。③职能分开。④行为规范分开。6 k; @" I% x; ~) c# O2 x# f3 @
39、公司制的核心是(法人治理结构),它由股东会(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经营决策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和经理会(管理机构)。
, s3 k4 d" _+ s$ |2 j+ T9 N40、市场,既是指进行商品交换或商品流通的场所,又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及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全部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载体。※与实体市场相区别
4 U+ }; f  P4 A0 x/ l% a41、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市场是指(经济关系),即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及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 X: u+ d. r/ z- |. b/ u  c
42、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整体性和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机联系性。7 c# J7 D4 I9 F3 D" `* L
43、①从交换对象的存在形态来看,市场包括有形商品市场、无形商品市场、介于前两类市场之间的商品市场。②从交换对象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功能来看,市场体系是由商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构成的。③从交换活动持续的时间来划分,市场体系包括短期市场和长期市场两类:前者如商品市场上的现货交易、金融市场上的短期信贷;后者如期货贸易、金融市场上的长期融资和证券市场等。④从交换进行的方式来划分,市场体系包括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⑤从交换对象流转的空间划分,市场体系包括地方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 ?' ~* t/ C
44、市场体系的培育包括:完善市场机制。②建立有效的竞争市场,克服市场垄断。③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特别是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④加快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⑤加快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
& d* \) ], n* a" A, l% i, ~45、完善市场机制,要做到:①培育市场主体。②改革价格、工资、利率等的形成机制。, [. r* T* \+ y# k
46、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是:①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②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③规范和发展土地市场;④重视发展技术市场;⑤重视发展信息市场等。( B+ V+ a7 y% A4 u2 H9 k7 T
47、市场机制,也称市场运行机制或市场调节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通过供求变化导致价格波动,通过价格变动反过来调节供求的机制。  E0 o" e6 ?8 B5 Y3 W
48、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k; s% S2 Y0 L1 G$ }
49、信息高效传导的功能是指市场机制具有(提高信息使用效率)、(降低信息成本)的作用。# x4 H& d! ?' e; m' y+ G
50、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主体的收入分配以(价值)的形式来进行。
; Q" G- ]$ ~7 Y: R+ ?51、商品生产者之间以(价格变动)为基准进行利益分配。2 \& n9 [3 \" W/ l  l/ I* }
52、社会主义市场的运行规则:市场进出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仲裁规则。; y' C  b  a% E- l
53、市场纠纷的仲裁包括(司法)、(行政管理)、(社会仲裁)和(调节机构)等多种组织和多种形式。' ^% c9 T9 o3 z* x8 m& e' O
54、社会生产的总成果,称为社会总产品,它构成社会总供给。3 }% J/ H+ e+ c/ I8 Z0 l4 K
55、物质产品生产可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
1 |# h  I3 L9 |/ X4 R56、社会总生产也只分为(中间产品生产)和(最终产品生产)两大门类。
  s9 k! D  B% |' E57、中间产品生产(不能直接供人们消费和使用,需要进一步加工):农业、林业、能源、采掘、冶金以及***和建筑材料的生产等
, k- F6 `. ?/ L2 i58、最终产品生产(不需要再加工,可直接供人们最终消费和使用):投资品生产(机器制造业、建筑业)、消费品生产(以农业原料为主的消费品工业和以金属、化工材料为主的消费品工业)。
; K8 P+ H/ D  w" ^59、产业结构分为:①两大部类结构: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②农轻重结构;③三次产业结构(按照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的历史顺序和加工层次的延伸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包括建筑安装企业和自营建设单位,以及为建筑安装工程服务的勘察设计等);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8 s/ }+ a# O0 E) r9 p60、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量的价值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Z! h2 n8 }0 ~) B# R% @& T* K$ k
61、社会总产值是指各个物质生产部门产品价值的总和。4 S7 @5 g7 t9 l! U
62、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的社会总产值,是指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含邮电业)和商业五大部门产值的总和。' D$ U6 e, o" r1 X! h
63、国民收入:①是社会总产值的一部分,即总产值减去生产中所消耗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和固定资产折旧所剩下的部分。②是社会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创造的全部价值。③它体现物质生产部门在该时期全部劳动的消耗,也是该时期全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凝结。
& k! C) E9 {. k- W: G: n64、国内生产总值(GDP)是:①指一国所有常住单位(企业和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货币表现;②即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③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④是产品的概念。) C# Y2 W2 f4 B
65、国民生产总值(GNP)是:①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常住的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价值总和。②它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③是收入的概念。6 x+ ^! L4 S" ?- P6 F2 `* i
66、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4 _# T" X- N8 _* Z9 t9 V: a
67、社会总生产或总供给的增长可分为(外延型的增长)和(内涵型的增长)* g. F8 b: V# F1 i9 W" K1 P# L3 [
68、外延型的增长: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其特点是向生产的广度进军。) r- E3 b7 E# `! a
69、内涵型的增长:指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其特点是向生产的深度、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的增长。
5 o* w' y3 r/ Y0 U5 Q. }70、总供给的增长侧重说明一国经济实力的变化,而人均实际供给的增加突出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1 W& ?  N9 j. t2 k3 O
71、最终产品的价值形态是(国内生产总值)。8 w8 z) s! I  L) Y; \; s8 D
72、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
2 h5 [- F( _* \! F73、投资需求(社会总投资)包括:投资构成上分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对流动资产的投资;投资资金来源上分重置投资(又称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又称净投资)。
" q# d$ i4 K+ |- G74、社会总投资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流动资产投资需求% G' o9 m8 w* P; l5 |
75、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资金即折旧费)进行的投资;新增投资,是指用(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 ~3 e" V  k& u( z* w
76、社会总消费包括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集团消费)两部分。
* O" @( c8 l" E77、居民个人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个人日常生活中对各种个人消费品(如食品、衣着、家庭耐用消费品,文教卫生用品、水、电、燃料以及住房磨损等物质消费)和对为生活提供的服务(如看影剧、理发、洗澡、乘公共汽车等)的需求。※个人消费品需求中,食品需求排在第一位。0 u) p" k$ O, Y  M) ^* }
78、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所需的服务的需求(科教文卫体)以及对为社会公共需要所需的服务的需求(吃皇粮的);二是一切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为供集体消费之用而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5 o; V" B7 ?: b% @) Y. l4 ?
79、狭义的社会总需求:指对社会最终产品的需求,即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和。
) J; q/ e/ t! p1 n: [, V" Y80、广义的社会总需求:指对社会总产品的需求,即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之和。
: f# l: L# l: D81、社会总投资规模分为:①从构成上看,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重置投资规模和新增投资规模)和流动资产投资总规模。②从资金来源上看,预算内投资规模和预算外投资规模两种形式。③从投资主体上看,国有单位投资规模和全社会投资规模。④从时间跨度上看,年度投资规模和在建投资总规模两种形式。- a* k  K$ m8 K5 W, y# [
82、在建设投资总规模,是指当年施工的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所需要的投资总额。
5 s; V3 V- U8 t+ a* U, U9 J83、投资规模的确定取决于多种因素:①社会总生产的增长;②固定资产折旧资金;③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增长率;④消费率与积累率;⑤社会在一定时期(短期和长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
+ F9 Y$ x1 S7 L( o: q1 P2 m84、投资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再生产结构、规模结构、所有制结构。
3 C! [" o5 I( H7 ?+ ]  U# q85、投资的再生产结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重置投资、新增投资。
! g# G* D* L7 r& h: E0 f86、社会消费水平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社会消费总量,人均消费量。
/ D8 ^* G2 X% G; f! [9 b87、消费水平的决定因素有: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②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动及价格预期。③市场上适销对路的紧缺消费品的供给状况。④银行储蓄存款的利息率。⑤货币幻觉。, b5 r. h) \* y& r! O
88、款利息率影响消费水平程度的大小要视其他因素的情况而定,提高存款利息率不一定能起到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的作用。4 I4 ^0 K+ Y: j+ y
89、调控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必要性体现在:①是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②是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③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④是经常地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内在要求。
! m+ Q4 j& L1 ^90、为了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
" L5 y" H( s$ q2 G( i/ ~91、间接方式的调控是指:①通过市场这个中心环节实现的调控。②运用经济参数调节市场而实现的调控。③归根结底是调节经济利益而实现的调控。
  l6 y0 y4 R* y. J6 {7 Y8 ?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7 Y/ n7 }$ o$ I5 z8 c3 e  k93、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对外经济政策。2 |  Z9 P6 G; i5 I
94、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中心是(银行)。
% F3 s/ X1 }- [4 L. h6 k; L4 V; k95、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5 w1 q' ?. R- u' {8 m
96、增加供给总量而实现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产业政策)。) Y1 a( ^* n2 Y3 G+ L
97、经济杠杆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财政补贴、工资、奖金等。
1 I6 Y1 Q: f& a$ G6 d98、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权对(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3 Z, J  b" M* S7 E
99、国家(国家财政)为了行使其基本职能,依靠政权力量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就是财政。- q# Y. j( a- q) H# r- R, u
100、财政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集中性)等基本特征。) r, N, b1 ]* K5 s  W
101、财政影响社会总供求的形成是通过对财政收支总量(及收支差额)的调节实现的。9 g' ?& i$ P& N# {
102、财政影响社会需求结构是通过对财政收支构成的调节实现的。
4 K, F3 r3 A* S3 N) i2 \103、财政政策一般可分为(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
+ f  ?& B2 K6 x/ q8 k* ?5 |104、国家进行调控所运用的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
3 J" v9 N* T/ o8 P$ @. r7 l9 {105、财政政策的内容可划分为(总量调节政策)、(结构调节政策)、(经济利益调节政策)。. g& L  _5 M& r  s4 o( z- j
106、财政收入总量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是(间接)和比较复杂的。/ Q  v. @1 H2 e9 @+ C( }9 W
107、利益调节手段包括(财政收入)和(转移支付)。8 ?3 S2 Y+ |" T) j! G! a
108、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包括:税收、公债(国库券)、预算、财政补贴、折旧率。; I; Z) [7 y# v) j
109、财政的最主要的调控手段是(税收)。  k; z/ q7 W, J% F" U" |
110、税收方式大致是:设置税种,确定课税对象,规定税收的调节领域,调整税率,规定各种税收的调节程度。
6 U& `: C) E3 M- ~* D, B111、公债是财政信用调节手段,带有有偿性特征,具有财政与金融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的特点。
$ o/ c* `" t: e! r* L8 ^8 _112、预算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收支规模)、(收支差额)、(收支结构)、(收支追加或追减)等方面。113、预算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e( p  r4 z! m/ k; e* b114、财政补贴包括生产性补贴(生产资料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利息补贴)和消费性补贴(消费品价格补贴、副食补贴、水电费补贴)。! A; H- _1 ~& Q- o
115、调节支出的财政调节手段包括(预算)、(财政补贴)、(折旧率)。1 T4 d( t% V- v! a( I+ q7 z0 ?
116、社会主义社会的货币流通包括(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个方面。
' }1 }6 `$ C( Z& I9 N+ Y/ k; {117、货币供给通常定义为在一定时点上,除银行外的所有个人、企事业单位(包括机关团体)所持有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注意,不包括银行!货币供给量相当于货币流通量。% z2 R0 d" Y8 D9 I6 k* B* f' s
118、现金流通量的大小取决于商品(消费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规模、消费资金的规模。
5 m8 [3 J6 A8 D% h. r: m( l119、货币供给量包括(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和(公众在银行中的活期存款)。
" G% l6 G, Y, H$ e120、银行创造(或消灭)活期存款有两种方式:①银行向企业发放(或收回)贷款。②银行向个人或企业购买(或出售)债券。※非常绕,也就是银行收回的钱不能成为存款,支出的钱才能形成新的存款。
0 g/ P: W9 j" O6 h1 }) B3 @3 e9 `121、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包括(活期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3 G7 V6 a) p% C3 F
122、活期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应付存户提存而保留的(库存现金)和按规定(存入中央银行的款项)。※准备金包括两部分!央行向商业银行买进国债时,商业银行的现金就多了,准备金也就多了。
' V' S, @3 r; Z" L123、准备金率是法定最低准备金对活期存款的比率,它是由中央银行(在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准备金率实际上是(银行必须留在手里的+押在央行的钱)÷(银行手里的活期存款)。0 T5 s7 ?" |& E4 x( {0 d. z* c
124、它们缺少准备金时,可以向中央银行借款,这种借款叫做再贴现。中央银行借准备金给商业银行所收取的利息率即为再贴现率。% ?( w3 u: ?' E/ c+ B
125、公开市场业务影响货币供给量是以(金融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各种金融手段的完善)为条件的。6 u4 N; U0 h( Q- \
1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需求包括:交易需求、储备(预防)需求、投资需求。
4 P- T: H' Z' E% r12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需求的形成机制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①国民经济的活动水平或收入水平。②利率水平。※有可能多选选三个。! @, d: l2 r8 U6 u# p& n0 d
128、货币调控政策(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或“三大法宝”)包括:①调整活期存款准备金率。②调整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 d- L! F- L, P) h9 H' n% o9 _
129、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最开始选择的货币调控工具是(活期存款准备金率)。9 Z0 S2 d! Z* Q5 a2 g: V
130、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是国债(如国库券,主要是短期国库券)和外汇。8 b' z' k3 b/ v  b2 M
131、我国选择国债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是在(1994年)。
% |5 u2 c7 e+ y8 O% G1 d% O$ F7 c* y132、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类型:①需求拉上的价格上涨;②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③价格的结构性调整而引起的价格上涨。
' B2 n( X5 E& g; ~8 K133、产业结构高层次化的演进过程:①第一、二、三次比例的结构性变化,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②工业结构变动,由轻工业为中心转向以重工业、尤其是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进而向现代化、自动化生产演进;③产业结构的资源密集度的变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
# M0 x3 k% {7 G$ P134、折旧资金提取量的增长(快于)固定资产原值拥有量的增长。
9 p3 C2 L+ B5 w2 ]2 }
0 J' ]6 T  x3 p& }' }
+ n8 u1 k( S  T: v* B1 m8 t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50 津贴 +50 收起 理由
山中九狼 + 50 + 50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14: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15: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19: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19: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20: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20: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20: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21: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21: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21: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22: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22: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22: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22: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23: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8 23: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9 04: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9 09: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3-19 09: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