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1 y, r: \3 Y# y# ^7 J“何爷爷,祝您节日快乐!您6月份又捐的10万元助学款,我们已经送到了4名贫困大学生家中,他们都托我感谢您!” 8月1日,应城市田店镇宣传委员卢浩拿起电话,给远在浙江杭州的抗美援朝老兵何应璋送去节日问候。 今年90岁的何应璋老人是应城田店镇人。他22岁参军,曾作为空军地勤人员参加了抗美援朝。1958年,何应璋复员后被安排到杭州钢铁厂当汽车驾驶员,后来定居杭州建德。 去年4月至今,何应璋拿出20万元毕生积蓄,资助家乡7名寒门学子读大学,在当地传为佳话。 不能让**们为学费犯愁 “不能让**们为学费犯愁!我手头上还有些积蓄,我要拿这些钱去资助家乡的贫困大学生,帮他们完成学业。” 去年4月,晚年丧偶的何应璋回乡探亲,听说一些贫困乡亲正为**大学学费犯愁。 老人听后,沉默良久。他说:“我们这代人家里穷,肚子都填不饱,更别提读书了,现在赶上好时代了,再难也要让**们读大学,有出息。” 回到杭州后,何应璋翻出自己压箱底的存折,匆忙赶到银行汇钱。 听说老人要往应城市田店镇转账10万元,银行工作人员担心老人上当受骗,马上报警,老人的子女也随后赶来。 得知父亲要拿出积攒的10万元捐资助学,儿女们开始有点想不通:“你这把年纪,应该拿这些钱好好享享福。”“我们这代人保家卫国不就是为了**们过上好日子吗?”老人最终将10万元汇到了田店镇政府公共账户上。 为了达成老人的心愿,田店镇特意从精准扶贫对象中挑选了3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作为资助对象,整个捐赠过程接受老人监督。3个接受资助的**定期写信向老人汇报学习情况。 清贫生活里保持一颗滚烫的心 “什么?何爷爷又要捐10万?”没想到时隔一年,何应璋的一封信又在田店镇炸开了锅。 今年6月,何应璋来信表示:“近日又有一笔钱到账,我的意见还是家乡助学……” 人们原以为何应璋老人生活富裕,其实老人生活清贫。 7月19日,卢浩一行人专程来到杭州看望何应璋。 好一番打探,才寻到老人的家。在一栋破旧小楼里,两间不到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一间烧火做饭,一间休息睡觉。 厨房里只有一个破旧的电磁炉,卧室里安放一张木板床、一整面书架和一个旧衣柜。 何应璋每月有4500元退休金,但他一直过着简单清贫的生活。每顿用自家种的青菜下一碗面条,半月吃一次红烧肉,身上的衬衫还是10年前买的,破了就补。 此情此景,家乡的亲人们都被深深震撼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捐款20万元的何应璋居然还过着这么拮据的生活。 老人说:“我最大的心愿是想趁着自己身体还算可以,回田店镇去,到这些贫困大学生家里去,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困难,能帮的我一定帮!”“您这个心愿我一定会帮您完成,”卢浩抹了抹眼角的泪水,他握住何应璋的手,“我先替**们谢谢您了!”
+ A \! P5 F" i: C- _,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