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值: 18760
|

楼主 |
发表于 2020-5-3 19: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军报每天读》20200503 文字版
战友们、网友们,大家好,今天是5月3日,星期日,欢迎收看今天的军报每天读。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某信息通信旅党委机关创新**一系列“应急举措”。组织视频座谈、创新开展分类错时训练便是他们的典型做法。疫情防控关上了“一扇门”,同时给该旅反躬自省、**工作打开了“一扇窗”。官兵的认识越来越统一:要勇于打破开展工作的传统路径依赖,切实把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转到科学和法治的轨道上来。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该旅的盘点总结仍在继续。一名旅领导对记者表达了他的愿望:“都说打一仗进一步,相信通过疫情之下的反思**,我们旅党委机关的工作能更好地拥抱新时代,产生质的飞跃。”本报头版配发短评《敢于打破开展工作的路径依赖》指出,在疫情防控非常时期,各单位迫不得已采取了一些非常措施,无形中促进了转变部队建设管理方式方法的有益探索。这种探索坚持打仗标准,围绕平战一体,推进依法治军,着眼提高效率,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各级要把这些做法和成果总结好固化好,加以推广应用、常态落实,努力提高部队建设水平。
4月底,在西藏军区某**旅组织的**营指挥编组作业中,几名士官参谋提出的专业性意见被指挥员纳入作战方案,并在演练场上经受了考验。新大纲施行以来,原本只在军官范围内开展的很多指挥技能训练被纳入士官队伍训练范畴。在此基础上,他们按照指挥编组作业规定灵活调整策略,综合采取增设席位、一席多人等方式,将优秀士官纳入作业人员编成,参与**营作战行动方案制订、协同推演,在作战精算、量化分析、数据**等方面一展所长,为指挥员科学指挥**了专业支撑。
4月底,第72集团军某旅**一营组织“点赞身边战友”分享交流活动。为配合分享交流活动开展,该旅还借助强军网平台开设“点赞你我他” 专栏,组织“我心中的好战友”主题征文,举办“感动瞬间”主题摄影展等多种活动,进一步融洽官兵关系、浓厚内部氛围。这些活动一经推开,得到基层官兵积极响应。无独有偶,4月下旬,北京卫戍区某团开展密切内部关系教育,一场由士兵自编自演的情景剧《多当“客服” 少讲“克服”》代替了传统的说教,赢得官兵点赞。短剧结束后,大家踊跃发言,不知不觉中消除了隔阂。该连指导员刘树浩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连队共推出了3场类似的情景剧,很受官兵欢迎。
这是一条高原“天路”,承载着达嘎一家的致富梦想。收购商开车上门,买走了达嘎家刚出栏的牛羊。自从有了这条“小康专线”,达嘎一家逐步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不仅翻修了房屋,还买了汽车。达嘎一家住在西藏当雄县羊八井镇的险山上,海拔4000多米。去年西藏军区某旅派出考察小分队,为羊八井镇5个村落实施“送路工程”,让达嘎一家看到了希望。该旅党委一班人对照地图认真研究解决方案,把农牧民的居住点逐一标记在地图上,优化道路规划设计,尽可能实现就近就便出行。对于像达嘎这样地处偏远的村民,他们还修了一条专线。详情请关注二版文章《“小康专线”修到雪海云天》。
本报“八一评论”版继续推出“争做堪当大任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系列文章,今天来关注《在最好的年华砥砺奋斗》。文章说,面对这场惊心动魄的战“疫”,一大批“90后”“95后”甚至“00后”完成了一次超凡脱俗的集体亮相,让世界共同见证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人礼”。文章同时指出,军队是要打仗的,军营是最不能选择安逸的地方,这个时代也是最不敢选择安逸的时代。血火战场最无情也最公平,今天你偷过的懒、欠下的账,明天就可能变成给自己挖下的坑,需要用血汗来填平。青年战友们,千万别为贪图一时的安逸,就纵容自己的懒散,军旅和人生的路还很长,每一步都要踏石留印、步履铿锵。
一支部队的“传家宝”,凝结着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传递着革命精神的巨大能量。在第77集团军某旅旅史馆中就陈列着3件这样的“传家宝”,见证着这支英雄部队的成长之路。这3件“传家宝”分别是夜袭界首时使用的大刀、陇海战役中缴获的山炮和昌都战役中使用的无后坐力炮。让我们跟随“长征副刊”版,一起走进第77集团军某旅旅史馆,聆听三件宝贝背后的故事。
以上就是今天节目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关注,了解更多资讯,请登录军报客户端和中国军网,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