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英国人爱德华·鲍拉(Edward Bowra)曾任职于清朝海关。在此期间,他收藏了一大批记录清朝社会百态的影像资料,这其中有一组照片非常罕见,那就是1870年颐和园(清漪园)景观。为什么说这些照片珍贵呢?因为它们记录了被英法联军破坏之后、清廷重修之前的颐和园的残破面貌。
. e k; d$ n# A% t3 a站在绣漪桥上向北拍摄清漪园。有一点需要向大家说明,颐和园原名清漪园,1870年拍摄这些照片时仍然名为清漪园,直到1888年才改称颐和园。本文时而称之为清漪园、时而称之为颐和园,大家心里要有数。 $ T) \& H/ A) }' `
: {: q' [( i% u, x% K- i清漪园东宫门的石狮子。乾隆皇帝花费448万两白银修建了清漪园,奢华无比,是京城西郊的皇家园林之一。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于10月7日闯入清漪园东宫门,抢掠殿堂之内的金银财宝,拿不走的大件物品予以砸毁。管理该园事务的内务府员外郎泰清全家16口人自焚殉难。
: p' V ~( J) d3 E* m: s: B0 T" }, C; c4 c
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废墟。 抢掠之后的10月18日,英法联军第二次派出大队人马进入皇家园林区,放火焚烧。清漪园由此遭受灭顶之灾,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构成的江南水乡景观化为浓浓烟雾,只留下灰烬和断壁残垣。
+ o% |# K; x8 f; h X4 l! }
$ k1 _* o( o; D6 k; {" U" @7 B清漪园十七孔桥。
+ ]* m$ U1 @+ P. Z/ f, L" r大家注意远处万寿山麓,宏伟的佛香阁已经被焚毁,只剩下台基。
# K9 K% b& P: B& ]; F, X
% o- z: G/ B1 Z" }* R! T8 w杂草丛生的宝云阁。 法国人亨利·柯第埃在《1860年对中国的远征》一文中,如此描述清漪园被焚的场景:“1860年10月18日,万寿山始焚。19日,火势继续燃烧,火焰之上,黑烟成云,浮向北京而去。”经此浩劫,清漪园的殿宇大部分被焚毁,园中陈设损失十分之九(1855年园内陈设37583件,1866年再次清查仅剩4735件)。 - m1 ?, |1 }% M1 w! A. p$ V' }
: o' C3 ^# p2 X, s2 b+ h
清漪园内一景,杂草丛生。 清漪园被劫焚之后,一直荒芜。1871年,王闿运和友人从绣漪桥进入,寻访清漪园遗迹,看到这样的情景:“颓垣断瓦、零乱榛芜,宫树苍苍、水鸣呜咽,由辇路登廓如亭望万寿山,但见牧童樵子,往来林莽间。暮从昆明湖归,桥上铜犀卧荆棘中,犀背御铭,朗然可读。”这些照片所记与王闿运所见大体一致。 / u* d2 W/ v% t) O5 e# v% Q
7 T" |3 E4 `5 r( T- D! W
清漪园绣漪桥。 1886年,清廷在清漪园昆明湖建水操学堂,在八旗亲贵中培养海军人才,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要说在一个小小的湖泊里练海军,简直是笑话。慈禧太后实际上是以办学之名,对清漪园进行初步的修缮。
2 {/ W; u% T, R$ _* n/ n- s$ k" U+ l3 F: j, _$ x
幸免于难的治镜阁。 1888年,光绪皇帝正式发布谕旨,将清漪园旧名改为颐和园,重新加以修葺,以备慈禧太后颐养天年。重修工程一直持续了8年,直到1895年才完工。颐和园重现了清漪园的景观,而且增加了苏杭元素,深得慈禧太后喜欢。 + q2 H j' x6 f) |% f" V3 b
, e- T4 X% k8 M: G0 {2 p. U
站在万寿山远眺。 7 \4 s! Z6 T+ P
据专家推算,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大概花费白银500-600万两。这是一笔巨款,如果用于办海军,或不至于导致甲午海战惨败的悲剧。当然,历史不容假设,从后来的历史看,慈禧太后更注重个人的享乐。 ( S) ~& ^* b0 S! a8 o
) j; y) {8 n# |- `8 \, m1 A)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