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城濮之战& A) {" ]* _# n" `6 W+ q0 A: b
$ M5 e* Z, T3 x2 j7 [' m5 D9 x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n! |5 [! S$ r' Q2 W/ k, ?
战争背景
' w& S2 H) A7 X+ S# c: }/ {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公元前634年左右,楚国势力强盛,欲图称霸中原,企图北上。北方强国晋国自晋文公**以来,实力逐渐恢复。晋文公知晓楚王图谋,遂先下手为强,与楚国发生战争 。/ q" M C. p, A, Q( o
战争经过
. v4 o1 u. r: U! D6 E. Y, z! E8 R 退避三舍
0 t+ F; N9 h1 o, k' q, ^ 子玉率军急进,依托丘陵险阻扎营,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 楚子玉派大将斗勃向晋文公请战说:“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子玉名)与寓目焉。”晋栾枝答词却相当谦恭:“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相见。”6 _8 w5 X6 Q4 C1 F
5 |4 f& Q: Z- J; {' n6 N2 O
双方阵容
/ O: T. f" N* w7 g' ^+ G9 P/ k 城濮交战时双方的阵容是:晋三军,即先轸为元帅,统率中军,郤溱辅佐,狐毛统率上军,狐偃辅佐。栾枝统率下军,胥臣辅佐。楚国也是三军,即令尹子玉以若敖之六卒统率中军。子西(斗宜申)统率左军。子上(斗勃)统率右军。楚的仆从国郑、许军附属楚左军,陈、蔡军附属楚右军。
4 B, F' z, G$ K$ C. [ 两军交战
9 R; [/ Q8 R, J4 S 四月六日,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 w& v! ? B8 b" @- f F
- ~: m- B0 M& }: ^! f2 n 战术运用/ X/ h' n& W5 `8 t$ N) R
城濮之战开始前,晋国就定下了“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这样一个总的作战方针。
6 }# p9 y; g4 {# F 第一阶段先从卫国下手,初战取胜,为晋、齐之盟奠定了基础,也逼迫鲁国从楚的阵营中分化出来。
0 @ G' X7 r& ?4 n2 E: A 第二阶段围曹,入曹。至此,附于楚国的曹、卫两国都被征服,大地削弱了楚国的力量。接着又用先珍之谋使齐、秦两国“喜赂怒顽”,与晋结为联盟拒楚,以解除晋国的后顾之优。
- n& V: A! A I9 E 在第三阶段与楚国的正面交锋中,晋国恰当地选择了战场,避开楚国主力部队的锋芒,以下军之佐首先对组成楚右翼部队的陈、蔡两国军队发起进攻,楚右师战败。然后以“伪循,诱敌深念以上军合攻楚左翼部队,楚左师溃。这样晋国就造成了事实上对楚的优势,掌握了主动权,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从而取得了最后决战的胜利。5 \6 [& ?& ], f3 D0 j1 W
《左传》城濮之战的描绘令人信服地使我们看到,晋国的每一步胜利,都是同充分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作用,适应客观规律,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分不开的。战争是敌我双方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变化的因素。人的主观努力,指挥员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战略战术的恰当运用,对于敌我力量的转化,都起着极大的作用。孙子主张在作战指导上要“致人而不致于人”,主张“庙算”。孙膑主张“变”、“权”。《左传》通过城濮之战记叙,在主、客观关系的问题上,形象地反映了和孙子、孙膑同样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V8 v' }, z5 K. o f
失败原因
# u5 t, P& j0 `5 \9 {2 R7 H2 P 内部关系4 C0 B8 K1 X6 i5 d. s5 G! X5 N, K
晋文公长于收揽人心,一即位就采取子犯“入务利民”的建议,使民;教民以“义、信、礼”,使民能为己所用。因此,从围曹救宋,拘楚宛春复曹、卫,到决战城濮,晋国君臣将帅无不认真运筹策划,甚至连役卒舆人也主动献谋出策。内部和睦,君臣同心、军民协力,为晋国创立霸业奠下坚实的政治基础。反之,楚国君臣对战争形势的估计和意见不一;子文传楚军统帅之职于子玉,蒍贾却不认为子玉能胜任;面对晋、宋、齐、秦的联盟,楚王“知难而退”、“楚众欲止”,子玉则非战不可。内部矛盾,君臣不和、军民不协,抵消了应战的力量,这是楚军自取灭亡的主要原因。
' ?% E2 r$ V4 G: s 外交策略
5 ]& ~- }8 x, Y$ o* @/ a2 I 在外交上,晋文公长于争取与国。他打着“报施救患”的旗号伐楚,一方面赢得周王室和诸侯国的好感和信任,另一方面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和领地范围,达到“取威定霸”的目的。接着,巧施“喜赂怒顽”之计,利用楚国与齐、秦之间的利害矛盾,争取齐、秦的联盟,以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后又“私许复曹卫”,使曹、卫“告绝于楚”,以瓦解楚军的联盟;开战时,又采取克制态度,对楚履行若言,先“退三舍”,后发制人,使自己处于理直地位,获得政治上的主动。反之,楚国为夷国,处于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排斥的地位,尽管宋、曹、卫等小国在其强权下屈服,但一遇晋国与之相争,便迅速向晋国靠拢,楚国也因此陷入众叛亲离的被动局面。
6 U2 P% e v( D 军事谋略
# _9 r- E4 h1 {3 D$ F 在军事上,晋军战略正确,指挥有方。如前所说,晋军一开始就采用“退三舍”之计,先避开楚军的锋芒,使其骄纵轻敌;后抓住彼竭我盈的机会,选择有利的战场,赢得主动权。决战时,晋军避强击弱:先“蒙马以虎皮”,使楚右师溃;再用佯败之计,虚设“二旆”和“舆曳柴而伪遁”,诱敌深入,而后反攻夹击,使楚左师溃;最后逼使子玉收兵。反之,楚军的战术不如晋军灵活机动,缺乏清醒、明确的认识,楚军察觉出晋军的退却是以逸待劳,反而轻敌中计。另外,由陈、蔡等国临时构成的军队实为乌合之众,斗志涣散,根本不能与训练有方和骁勇善战的晋军相提并论;而左右军受攻击时,强大的中军竟按兵不动,坐等晋军将其各个击破,这就使楚军的优势逐渐化为劣势,终于全面失败。/ E, ?# @. q) g- N0 A6 J5 J1 n
战争结论, M& [# ^8 O Q. B
1、 研究城濮之战的历史教训,有利于我们从历史经验中正确看待当下国际竞争特别是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软实力”的问题。" P( ~, }- e1 M' @) ]8 I* C; D* I
2、城濮之战前晋楚两国的对峙,实质上是两种不同文化扩张摩擦融合的必然产物。
) `3 M$ c: T% y8 K. f. _1 {3、晋国“一战而霸”。其关键就是把重点放在了自身实力特别是“软实力”的发展上。晋文公继位后不仅重视经济、军事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文之教也”,教导人民知义、知信、知礼。在物质上、精神上、制度上都做好了称霸的准备。所以,正是晋文公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才奠定了“政平民阜”的称霸基础。尽管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大有提高,但中国还将长期坚持邓小平同志制定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必须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而这个事情之中的重中之重。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当前不仅要继续稳步增加“硬实力”,“软实力”的建设也需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5 t- M0 J# v% W6 F
4、春秋时代大部分时间所谓霸权均赖晋国维持。梁惠王向孟子所云,“晋国天下莫强焉”,因为这一超级强国的存在,遂能北面阻止狄人南侵,南面阻止楚人北上,西面阻止秦人东进。 随着当时中原华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以地理位置、文化程度、血缘关系三要素为区分标准的“华夷观”逐渐被以文化为区分标准的“夷夏观”取代。每当强大诸侯崛起,他们都力求摆脱自己的夷狄身份获得诸夏认同(如:秦楚吴越)或者向夷狄开战以服人心(如:齐晋),体现出当时的共同的“文化认同”。可见晋文公能赢得了周王室和其它中原诸国的支持,就是利用了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晋国的胜利本质上是文化的胜利。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并对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世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努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这是构建良好国际环境,让中国“和平崛起”的需要。就像有学者描绘的那样:“几十万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南非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在中国的高等学府求学,世界顶尖学者竞相申请到北京、上海、香港、台北进行学术交流、开办讲座,各国政界、工商界领袖以获得中国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为莫大荣幸,……21世纪中国真正强盛的标志不是航空母舰在四大洋游弋,耀武扬威,而是孔子所说的‘近者说(悦),远者来’。”这才是中国真正崛起时的写照。4 ^* Z) z: n: T7 m: Q
0 ]( f3 F+ [4 `! w: k& R/ m( q
|
评分
-
参与人数 3 | 经验 +120 |
津贴 +120 |
收起
理由
|
佛爷
| + 40 |
+ 40 |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
山东庄
| + 30 |
+ 30 |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
沈阳第二故乡
| + 50 |
+ 50 |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