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35|回复: 3

[影视书评] 【2022年寅虎迎春】诗词歌赋鉴赏之六 经典宋词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11 12:44:33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北极村长 于 2022-2-12 16:00 编辑
( {$ a3 I/ V; d8 ?# q- r# {* Z
! N# D- F5 ], S1 \& }: l% d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 R3 ]) K$ }4 O9 i4 n+ p& a+ ^
. J$ a- B. P) n
% s* L) T0 d% a, Z  中国经典宋词赏析: }: L+ F* G; B. m6 o  {6 X$ b
. Q7 V! b! c) X. W3 d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 ^! J* a$ e0 C2 Q3 l
: h2 s7 l% E5 N' c0 }' b* v2 {+ s# [  【宋】苏轼
( h/ K8 B, v* c2 L8 A9 D! W
+ D) E. q4 D  b7 s9 _$ M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4 l2 x  Y% i1 \

! \: Q- k- {5 e8 Z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 T  |( o1 i( K! g2 L$ Q4 |; G
8 p3 t' b# n7 y) c4 H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5 d8 I2 z( q5 n; ~. n
5 D9 j1 g7 @# v' S& A; `+ F: D7 r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u4 T7 h; v  U) A4 d8 e

% l8 d0 t$ ?  v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m9 P" ?$ r# f0 h8 N/ l
; ]3 i3 {0 @+ X) p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2 C4 m6 x1 e8 r# v

& v: o& Z( F4 L, E) G  【作者】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有革新。7 t: f! w( e& H5 M) N" i4 E5 p

2 G% H" i# l6 t+ z' i  【注释】①又名《江神子》。双调,七十字,平韵。 ②乙卯:熙宁八年(1075)。
. E3 a7 L8 o. L2 a$ D6 F2 _3 [  s' E, {, U
  【赏析】
9 g/ h5 _# n0 n/ J5 x; [
, g+ S1 `0 Y; |$ |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达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的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 t, |' P, o  [9 _8 R

, A& C/ S; P  [, w. @  写这首词时,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苍老,这时思念起自己甘苦与共的结发夫妻很自然的。当年作者十九岁就同郡的王弗结婚后离开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爱、相敬如宾,谁料十年后王弗亡故,葬于家乡四川的祖莹。生者与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有了这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1 p4 p4 n! R2 ~6 ?5 }
; r1 _# ~, H" }2 v, c6 D$ m8 D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生死相约阴阳隔绝,却不能忘怀。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他表达出人们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更能显示出生死不渝的爱情。后面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承接着前面的生死两茫茫,更显得凄苦哀凉与无奈。好象让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哪个孤坟,和秋风瑟瑟乌啼满天的凄凉景色。
" J; a, K2 q. |6 t8 K1 o* x7 t* e, M- X1 k( p, N, J6 U
  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想这即便是再见到自己的先妻,象他这样的老态龙钟,落魄失意妻子也不会认出自己来的。话锋转到作者幽幽的梦中,在故乡乡的家中,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的。相互面对却不知到要说什么,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3 o* X2 r9 E4 J2 W1 O1 V  R# b
# |2 ?8 Y  b5 c  p2 ^  最后一段“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是对现实的一种感叹,只有着明月夜和短松冈是真实存在的,是年年岁岁的哀思与凭吊。
4 r$ E2 ]1 O6 ?, I& q4 q- {2 z; O5 H, L; _: C, Q6 B! V1 H$ h3 B! Q# r
  青玉案·元夕
; F2 L! K- G% b- X2 }- n$ V
) s& Z! T$ N' U  【宋】辛弃疾  A% X( T: J, P  [5 ^0 U: P" B* X
9 d8 t& y& ])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l1 Z2 H; N( U; [
4 w; `+ g6 B8 e5 L" ^' T0 T+ n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d2 p: {3 w  K, P6 y
. |! c+ R. h  c& X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阑珊:零落。6 {: j' w" z& j" [( ?7 t3 m$ t: O

' ?( b# Y3 _: N- B$ C  【简析】
( o8 v1 n. T' n9 c9 [* ^; o9 S" ^3 z1 h7 m. r! _; z. d+ ?( p" O$ h
  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 {" H/ j0 W
& I% l3 {, }3 }$ s8 T/ Y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元夕》词“函盖万有”的特点。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 w1 W# D1 D6 J' e: \* E7 ]9 E* ?; V! w9 M4 L
  一剪梅, y% {$ |0 J6 g, n

$ P; h3 j  K; G5 O. q# _9 V, Y  【宋】李清照( r2 y) I, S& f( i9 g
0 E( Y/ C- b2 o6 w" G0 P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L0 l! Z& n5 b$ g0 L0 J3 i% Q

; N+ \# N! q/ l! S; l1 x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8 W5 \+ e3 x! z$ K: a& A8 g

8 C( q9 O2 h: R& S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l+ c/ {3 X8 {" |! U3 w1 \
5 q& P0 F7 U) N% E, n5 g- Q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5 ~( b/ h8 n7 l# @
0 s8 y. ^9 K* {9 G3 U
  【注释】; h5 R: e: b: b3 A8 c* }6 A2 L5 d

3 @7 b8 @' }1 r/ `7 |  ①一剪梅:词牌名。宋周邦彦词中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平韵。
( Q+ B& X+ G5 m2 v3 j
! J+ ]4 \& y7 V) i3 U+ Z+ ~# ~7 N  ②红藕:红藕花的简称,即荷花。香残:指荷花凋谢。玉簟:光泽如玉的竹席。秋:指身感凉意。
6 d6 A) ]6 a8 e9 N( w1 d: [: k4 z1 M  Z
  ③罗裳:丝绸制的裙子。6 R& D& c4 O: U8 w

  B6 d+ a" `" z% S7 r! K  ④兰舟:船的美称。一说木兰舟。因木兰舟坚而且有天然香气,故以木兰舟为船的美称。* c! [" [2 |* s. `

5 s0 U0 k, u, r( y% V3 H  ⑤锦书:书信的美称。此指情书。
9 P: d  y4 n: M* U8 ]1 j6 }2 z4 A
9 H. N: Z$ A- B! Z( u  ⑥雁字:雁群飞行时排列整齐,有时像“一”字,有时像“人”字,故称雁字。古代传说,雁儿会捎带书信,故作者看见雁就想起丈夫的书信。, J! t2 n2 P9 i& v* i* F$ ?& o6 }

/ P" g$ C0 m& u# R& B  ⑦自:只是的意思。飘零:凋谢坠落。$ e* n# @" R0 R, w4 G+ w, c9 ~: f
7 J5 d, f$ H: @/ K0 Q
  ⑧一种相思:言彼此牵挂的感情一样。3 g( m. V( B! u
3 _- {3 e  o6 W% A% i  Q" p; E) v  x
  ⑨两处闲愁:言彼此两边都是为相思而愁苦。闲愁:此指离别相思之愁。4 {5 s7 Q$ R; P. \) o, ?0 j8 r

4 }+ T! W. r, t$ O1 b" c1 L. k  ⑩此情无计可消除:意谓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无计:没有办法。
' f/ Z' E9 q: R1 @
- z- F& h* ^3 M) S  ⑾才下眉头皱着的眉毛刚展开来。- y- W& r- f: @+ \, L; B
+ g$ b5 y* D: Z! z6 y- l  u. |; t3 B
  ⑿却上心头:心里头却又惦记起来。以上两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 k  {! v$ j9 x# |4 ]5 U. o. e
5 n+ s; l, C4 O$ _  q3 R
  【赏析】词一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残,尽是一片清秋冷落时节,这个“秋”字,正是作者触发情怀的节点,是缘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同时,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上的对应同构关系。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 Z5 N$ O1 l: T% P

; N2 ]. L# s4 K( [4 E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笔勾勒季节特征,其后轻推出抒情主体的形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两句足可玩味,“轻”,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何以如此?词至此可谓不着一字,然而其意脉潜隐其中,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其潜隐之意脉方才显豁,终显其表层意象。作者眺望秋际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于是紧接“雁字回时”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实景,雁阵归然,长空嘹唳;也是寄兴之景,所谓鸿雁传书,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这这种翘首引怀,待书于景的意识,最终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其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孑然一身,静静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那离别的伤情,悄然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在这“轻”与“独”中不事张扬,无需为伴的去回味、咀嚼、体验、领略。上阕煞尾处,忽见“月满西楼”这一景象描述。这一收笔,绝极妙极。不但呼应了首句“红藕香残”的景象,且同时组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环境体;红藕、兰舟、雁字、西楼。作者亦身在其中,独处一角,可谓身入词境。这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间感下透现的时态感观,时空的灵动跃然纸上,此时流转在我们心间的是作者的情与意的深度交融,于是从最初的绘画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面,意境美。8 e, |  K9 ?1 K6 b) N3 o  m
! i: h# L9 O* T& B2 Q4 ^0 j
  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宣情愫。“花自飘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这一词中意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这与前人所作大部为对月独抒怀的感情脉思有着显著区别。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作者如何为之?结尾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作者一路写来,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之心灵为之震动,深思、遐想。
1 A5 D$ \: d( }* a$ B! H# N
  X7 S% @: |( Q, K& f. h6 p* v  雨霖铃) P# A# ~+ R, J
4 n! P) F+ y: ]+ l8 [* }) s; N1 d. \# q
  【宋】柳永
& }& ~" W: _0 {3 @5 |6 Z
- H: v  B5 p- y# ?: X0 C2 I7 w4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8 {% J  s8 l$ J+ S
3 h5 S  o  u2 u  s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b' p+ N! j/ w( r5 X3 E

0 [+ [7 p% J" ^) ^* W  S1 E8 V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b, t9 @. F
+ _9 @! w7 ?/ M; `/ t3 p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8 B$ A% l. {# b4 r0 |' X" x- _

' n% w# Q! i% d: `+ c: j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 G6 ^0 K) r5 w1 W/ {. A+ P8 Z+ h) Z; r  \4 @# S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C7 j8 N' I/ [7 T# v
7 Q2 h7 I4 n5 f$ ^& \( v  Y( r  v  m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6 z% N9 @1 W, d( ?5 l. a4 P- J: G
( k( k" f9 S, O2 j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l2 H- C# H4 m  n3 g

7 k" h7 X* `7 F  P- B0 _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 r; c4 @0 N7 s7 r& w4 \$ W
# j1 q& t" s: B* B" n$ s
  【赏析】: O! n8 E5 W# N% M, ~

+ Z6 _' T- G( `6 R, i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0 r5 Y  n$ K5 K* m/ i* Q9 k. z
8 c% m, a7 d, v5 _$ t5 ^1 Y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2 j2 e3 r8 O# J- f* X

9 b0 h' ~; H* n2 R  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 u# h% \  i, t5 Q3 A% p
" K4 d+ K& O/ q3 Y. k* w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 E" e8 p6 w/ ^# A6 V* J: i  S, h1 v' C8 m, I+ n
  【宋】辛弃疾" J6 j( B- j9 j) q& {% }' f$ Q. |
8 E$ h9 U0 L* A' C9 _$ G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h; Z9 p+ D( }; s" @5 \1 E+ F- ~  c

1 H! f  G7 X9 y; p% U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 d7 i3 X9 ]6 J8 k5 ]
$ }  k# p/ w/ i  j) u: B+ J  沙场点秋兵。
" V+ Z/ ?3 I" O) u" ~  k% N9 ~3 v  p. W/ F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9 S" Q- S9 i- \. b; R/ x1 D

7 f4 S5 @+ S/ r) ?3 z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K7 a+ t9 S: b& E* ?6 k
8 Z4 p& t" f; S5 M+ B
  可怜白发生!
& b+ W, L3 G3 ~$ U0 p2 L4 y, f9 ?( L( \
  【注释】
4 Q5 O, U" J" r: p: V* V2 j% _& l* w4 u
  ①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 K5 S7 x: M/ E$ X: ]" p6 W4 d% w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G, R! `5 x1 \4 F. N2 p( V) S

2 e- t, L" l. ~9 @6 C  ③梦回:梦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 }& Y4 W! L) S2 d" m5 u1 S( V1 |
' O* n: Q( `; f# }  ④八百里:指牛。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麾(huī)下:指部下将士。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ì):烤熟的肉。
- c" q; B( j. i1 e: ]- c: D
4 R3 V* Z" i) m. `6 x7 i6 r8 }7 p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 b0 p; E$ U6 M3 [
/ F+ y! H( _$ ~7 t  ⑥的(di)[二声]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3 z& }# @4 b6 V* ~7 d8 J; k* n& `9 V) F2 S7 w& M( j. I3 w  m1 `
  ⑦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5 b8 G! _( d/ ~* |! X4 l; ~* @
. C1 u# o' |: E# K
  ⑧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q  D  J; }2 m/ _6 Z; w1 g7 b4 m

  T: l/ M8 r! m8 @% ^; Q9 D& Z  【赏析】) Q8 ^# K/ C  N- P+ U, O$ U5 w: |

: G$ @) F% c" o' d* R  R  G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 S2 f) |0 J% e* k1 s) Q, B
2 M' P4 s6 C, n& u  z* m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7 W) _. v$ ?: j4 B

" T+ q1 A9 v6 d& o" D1 a; B; f# M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 j, `1 n/ X1 k) `% W, @) X2 |, f3 o. p4 O% x/ c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h2 S; q% c' ]5 F2 Q+ M$ D

1 @: D, M6 ?# W, z1 n  虞美人; P) T1 V* m9 P

' v7 T' Y- F+ U) b; D8 k  〔南唐〕李煜/ I7 ]( R- Q$ I
1 D5 @- W7 h( [; ]8 Z0 E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6 u! ^. {  S- L& H) w
( R" ^# G6 N. ^3 R: O9 W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F, k' Y9 m4 J; F8 k7 d

: i7 c7 [- H- q( D' @9 s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a6 \: w; S% k+ a+ V- e' U

# F1 G# r1 k; J$ v" Z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 i: J" F: Y8 d& o0 k# A$ x$ c0 C/ ~1 e9 b$ s' a
  【注释】7 u3 d5 G9 N1 p
) U* B5 N. u8 ~9 E0 f; C$ q
  1、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是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
3 u8 Z* J0 |4 p% Z9 Y: M" ~! [) [1 o- f: b4 P" \" V
  2、故国:指南唐都城金陵(现在南京)。 3雕栏玉砌:雕有图案的栏杆和玉石铺就的台阶。此泛指宫殿建筑。- i: N) w6 d4 ]0 V& |  M$ F
4 O2 @7 ]1 z: m* k
  3、砌,台阶。. B- O+ V% S2 a0 L) e9 b* c
1 S' N1 r# C; ^. ^3 C
  4、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 C7 o" Q, k- F" \# z4 y6 H9 N& ]5 L. K2 c$ `( z
  【赏析】
% y- [# G1 m( L) {  u
, R: U9 v( o5 z) @# n8 Y  宋代王铚《默记》卷上载:"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1 @! K6 v; ~" F( Z

- e8 U4 \4 v0 Q; [* H# Z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唐圭璋《屈原与李后主》一文说:"问春花秋月何时了,正是求速死也。"春花秋月无尽而人生有尽,这不仅是令李煜感到悲哀的,也是人类之大悲哀。俞平伯《读词偶得》评起句"奇语劈空而下"。" B. A( k4 N. m; f+ b) L: Y0 B

' R0 C- V+ d1 |- d, L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4 V" O, f5 R, A) u+ Q
8 x( q" Q! q. B- e, b% Q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 l# e8 O' L2 C) d. K
0 W" D3 o+ p. I7 ~$ B& l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0 F4 Z( Z; C, E& {: z' M2 B

5 b; C+ l( t; k3 J2 n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7 f. q, ^; x) F7 x* u6 N4 i3 }  J+ w1 B2 g4 t
  鹊桥仙" c8 f# ^# O7 |" t& B. o# w

. R4 R$ i  k9 ]0 O5 L$ X( J! ^/ b  【宋】秦观2 O8 J, q4 Y) N
* H" b1 I) T" m$ ]- a' B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W* R/ R1 m$ e# ~
; S$ @4 g, c5 N$ F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B2 |% W5 b. d
% Q. l3 j- K# m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S5 C8 p$ s6 z% g" g
" n5 E  [* Y! w" v8 B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R& {3 J7 j, Q# M( _2 c: d
* E7 n6 U* c+ I! |! W& b0 ]1 w+ ^  【注释】; [, d% \& c  _; O4 e$ ?
% n8 u/ T5 c! h1 m# i' W
  ①鹊桥仙:此调有两体,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修,因其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以为名;八十八字者始于柳永。此调多咏七夕。1 j- C2 z; z2 q$ q) y

* V( D6 x* Z* {) t6 q  ②纤云弄巧:纤细的云彩变幻出许多美丽的花样来。这句写织女劳动的情形。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
4 F) ]0 p7 N- m8 O6 q( z" s
. b- {4 [. G& {0 Y0 T# r( T: k, E9 U  ③飞星传恨:飞奔的牵牛星流露出(久别的)怨恨。作者想象被银河阻隔的牛郎、织女二星,闪现出离愁别恨的样子。2 `# k8 ?/ d  o0 z. l4 n  z
+ l9 o% \9 D" u) {; Y
  ④金风:秋风。秋,在五行中属金。玉露:晶莹如玉的露珠,指秋露。8 h& D+ _7 u2 O0 P  O
8 _& \: G9 @! u0 t# U/ T
  ⑤忍顾:不忍心回头看。
8 ], ]% {7 M# c8 S) r/ c
. c1 g$ }* d* @) p) U; P$ r  ⑥朝朝暮暮:日日夜夜。这里指日夜相聚。
  w( c& P4 x0 i$ e# f9 `! U
0 o8 G2 ^4 H! Q) w, |  【赏析】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5 H, |/ v) g# F6 o8 ?4 n
* b4 j% W$ T9 J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1 n2 o: z$ X/ `
* _2 s( X( w, ]. Y; X0 b+ N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 A# ~3 }# c4 Q
$ G# ^0 B4 c2 K* k( R% M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2 H3 z% k0 e0 w4 c! B9 W! L

0 h8 f. \4 s4 n9 u* Y( }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u% y8 E* n  w  }7 D( C' v. m6 Q/ `! Z6 W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e1 l6 o1 k$ Z

+ Q- }9 {& [) ]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d& r* r( N2 \5 x
. K# |# i. _" z( G6 X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此词的结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i* J7 \! L4 i

- Y% S" @9 F0 f2 e/ a  念奴娇·赤壁怀古
; E& }! U5 w0 P& t+ R, J2 E- J9 `  l2 K: ]* O, R' ?- U4 A$ `
  【宋】苏轼# F- Y% l9 Q/ ?, t2 X

2 [; c5 U  I' h7 Q$ b, l- c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5 p' \, F' |+ [5 W7 U
5 V6 A( k" f5 i+ f) Y6 P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 x5 i6 ?' i7 A4 a. F! k2 ?- H8 k& ]. I% h, ]9 Q4 A( K
  【注释】
" L1 N) N4 N% _; a6 g
- f1 H: F, @$ P  1.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0 x/ E7 n* I, Y7 \& L7 ]
- H, z/ }" J: [0 o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5 R+ |# W9 S9 Q" x4 {
$ ^0 L  i6 q/ o# n& u' d  3.遥想:远想。# C" I7 ?0 @, {3 ^
; C# s& ^9 D6 }. _  w  u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3 ]% y' u" O& W2 K( |4 P7 t

% u. z8 J. k  w  e* _. D4 \( G0 Z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 A! i1 W8 c3 T) h& Y, W: A4 b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2 x/ t2 ^+ g. U- J3 m( r$ T2 R2 \, W
4 D  n5 H+ }+ Q" D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H5 p4 g* V7 n) v( j5 F+ O

& F# i* g: C$ O! i# }. Q  8.华(hua)发:花白的头发。
% |) O) z" u& ]( Q3 r8 b; y" ^. U) u0 h; L$ }& d; m6 ^' u
  9.尊:通“樽” ,酒杯。
4 U* \# L5 Z# H4 b$ q) F  p: ~! u
3 y! S7 g3 ]# ]$ N  10.大江:长江。* L5 G; a1 w- j6 f- l& E
$ {; d4 Z( C. t6 f6 p) k/ N3 @
  11.淘:冲洗。
  j3 ^' x& ~* h* P. m% t4 K( M6 I- f$ e) a% k5 M. g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 V" Q' y4 q8 _$ z" F9 z1 u: Y6 v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8 `" k8 H. y; I4 z

. \' O- Y: q  C1 n- h  [  14.雪:比喻浪花 。
# \8 g' F7 a7 M: q) o9 `' V8 o; q$ o9 T8 L5 `$ o' P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t4 X0 W$ W7 d7 [5 F0 \' j2 q
. u9 R: R/ n5 e" C' D0 |+ ?
  16.英发:英俊勃发。( }" L  C- N1 h6 h8 T
8 H: h! t6 B  H( t% J
  17.酹: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 \( A" Z- v2 ?0 u- F8 n
& B$ U/ o9 C1 m- n1 ~
  【赏析】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 [9 w4 l2 a; J+ Y: o& g0 [7 z2 }* V( Y# u, J- v0 w2 O. b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0 G9 i2 r( }% {) y! ?& c. ~

7 A2 N& }7 g9 n% F$ F  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3 y/ h; `9 K2 X: [) u& ?

) q, M" H' J1 c) j2 T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9 O% u& r) F& R( W9 W7 X& Y3 {- O* y/ E- |2 ]5 p3 `
  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1 |5 b! t3 \3 F
* p+ U  Q4 ~/ K7 u& `, `  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3 n. d* b7 Z( {& f# N
& j/ K6 |5 R7 s9 Y9 h0 X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6 G% q, J5 b+ _2 A. T4 W6 M. |+ [1 q* f+ j$ [" C
  水调歌头# q$ P- m( T( X& u2 T0 N
9 r2 @6 F- D  P) {/ b6 {. g8 L$ T
  【宋】苏轼  p1 }$ B5 t% x$ i' A+ o

: I0 R! l: H3 I/ H! x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d9 Q) @  o, i* K% l" c4 ]
8 f. @# r* i' Z8 y5 i1 D6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1 }4 |, b" ], [% v

2 A/ ]( i; ^: \2 H! O% d; E!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x( Q# F4 l2 I0 E" ^6 V  l8 z# r: X
2 a9 A% D* H% G( b3 q
  【注释】( L, }$ S9 h8 a! F

9 l& W5 L) {0 r; s! j  (1) 把酒:端起酒杯。& M. [$ k7 T8 o1 e; ]* J
! ?) Q7 N. i8 [% z" `# _; Q
  (2) 宫阙:宫殿。& @/ `6 F/ Y6 b

5 }# ]/ P# E& O) x# c& O  [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F) P8 B" I$ H2 j4 G: c9 h8 u  w: l9 H
0 D+ T( z% V+ N* Y6 q! L4 X1 b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c- p3 U( }5 o  b# W  I+ _
, g7 R  J  Z( I# k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J$ z  F* L8 v. F* {

. _; S: f2 {2 G# r$ }6 }  (6) 不胜:忍受不住。
2 Y% s$ r& `. m7 i4 c
% @6 B( n# C2 P8 o" I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1 p6 ]# |" G! O4 j

# U% S0 p$ m& g) k9 P. V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B& d# e3 d" H3 q$ L3 A

& Z: \6 R+ ]9 g# G8 B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J+ b$ |$ G6 Z+ p. t
/ A4 C  t' H0 h8 @. e  I; p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 k: F/ r% X  K! i9 F; n% F" y; @+ |8 H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b! h; ]# J9 a4 ^  G
6 l% ^/ w* L7 C; ?
  另注:! G% l+ v9 ^" M+ l" h& p

2 d# N0 [4 M2 c0 U7 d" V  I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e& C+ a# w' j8 C9 \4 \: F

& {' t  S. u4 k* a. q  (13)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 `! y/ H# _1 y
3 M* W4 H' K) h4 C( t/ y/ f5 R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W$ I/ a. w: H2 ~6 U$ O. Y: d# R! z- G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m; b1 [, h2 S* |
; u' M3 A- A2 b* ]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2 c% u/ J$ {( M( d& o1 n- J9 j# K2 S3 a. i$ d
  【赏析】
% L% w: b0 D8 v  t# j2 t; k% |% m# U4 |" W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 n: v, Y/ Y7 n/ ^
, J6 n9 H( i0 J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 u) t6 |; i" X) q* i6 o- C& j' v+ Z
1 Z' \& x, \! g$ d5 c4 ?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 ]4 }1 L# [& O. T) U
0 g9 l; y, b/ f! R! \. @- l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k! s. S0 J  K( c
) }) H6 k4 F, p" @4 V4 X' P7 e/ c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 `1 `2 @. M3 m
: Y- z: V% \# F& d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北极村长 + 40 + 4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查看全部评分

 growth: 12340

发表于 2022-2-11 18: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12 15: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视角独到,分享有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2 16: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极村长 发表于 2022-2-12 15:58
6 `3 }- R. L' Z# Z7 l% D3 E视角独到,分享有感。
# Y4 P7 N+ Q% u9 ?- U( \
感谢北极版主支持$ v) q. _+ O# p  p7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