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南坡居士 于 2022-4-11 05:38 编辑 ' s5 C0 `( T& b t8 K
; P1 o$ e+ A) m4 E4 o% j" }9 ~ “我想有一份梅河蔬菜包!” “梅河大白,太爱你们啦!” “等疫情结束,一定要去梅河的街路走一走……” 如今一提起“梅河”,俨然已成了长春人心底温暖的第二故乡。 在长春进入抗疫最后攻坚关键期,4月3日起,5000名来自梅河口的兄弟姐妹,日夜往返于长春梅河,不吃不住,和长春人民并肩战斗,只为早日让这座城市的春天生动起来…… 这其中有300名“大白”是来自教育系统一线的教师志愿者,58岁的梅河口市实验中学周学杰,是他们中年龄最大的,还有两年他就退休了。 4月2日晚,当梅河口驰援长春的召集令发出后,58岁的周学杰没犹豫主动请缨。因为年纪大,学校领导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他说:“我马上就要退休了,能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可能不多了,让我去吧!”于是,他将87岁的老母亲托付给了朋友照顾。第二天一大早,便和56岁的妻子一同奔赴长春。而此时,他唯一的儿子也奋战在吉林市的抗疫一线。 到达长春后,因长时间乘车,周学杰身体出现不适,组员劝他休息好了再上岗,看到静默的长春街路,他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病毒无情啊!这么大的城市说停摆就停摆,这是多大的代价……”随后,他拒绝休息,开始了一天的入户核酸采集工作。
9 F; _$ T9 V& E
( O5 H* I. q2 _) [" }- J) Y
“我们对口支援的是长春的经开区,每天主要就是给居民检测核酸,爬楼逐门逐户采样检测核酸,这一天七八个小时大概能检测三四百人。由于我们支援防疫工作的小区是长春疫情的重灾区,白天饿了我们都不在长春吃,会自己带些吃的,能不吃也尽量不吃,因为太不安全,防护手套我都套好几层……”进入长春封控区,单人单采,面对核酸阳性居民,与新冠病毒零距离接触,说不害怕是假,周学杰深有感触。 抗疫援助工作中的周学杰,总是争分夺秒一路小跑,行动迅速,一边是每天高强度高效率的采集核酸,一边也有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扰,“我们都非常注意面部的防护工作,你看我面罩口罩加上眼镜,天天一上下楼就挂水珠看不清楚,心里还着急赶时间,我们每天能多做一个市民的核酸,长春人民就离最终的胜利进一步了……” 5 ?* R7 K# Y$ I- z ^
4 b% D' m1 z& d4 ~8 \0 B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周学杰和同来的梅河志愿者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周学杰说,我们就想每天抓紧一切时间能为长春市多做一些什么,“刚来的第一天,我们去的那个小区疫情非常严重,社区的工作人员都‘全军覆没’了,因为互相都不认识,所以对接的时候耗费了一些时间,再有就是在小区里我们经常找不着北,告诉我去多少栋检测,结果走走就又绕回来了,有两次晚上天黑工作结束时,让上车回程,我们都找不到车的方向……”连续几天大量的体力工作,没能让这个58岁的老教师退却,反而说完哈哈地笑着自嘲起来。
* W, P9 q8 h" N$ R. D
7 K6 |: U7 J% I
4月7日晚9时许,结束了一天在长春的抗疫救援工作,返程抵达梅河口下高速后,周学杰和通行的志愿者们每人都要再次测核酸,然后再乘车回到学校为支援长春的梅河志愿者们提供的学生寝室休息。此时,记者连线周学杰,他的声音满是疲惫,我们只想求证这样的老党员、老教师,面对高强度的抗疫支援工作,每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记者一问,现在是不是已经特别累了?他说:“累啥,就是每天都在争分夺秒的抢时间多做一些,这样长春市民就能早点解除封控了”;记者再问,觉得自己身体能不能吃得消?周学杰依然硬撑着,说“还行”;记者三问,身体真的能扛住吗?周学杰说:“既然来了,真就无所畏惧,我们来也是坚信一定能尽快彻底打败疫情!”
1 R. p. x& D. M, ?* F9 h
# ?- o) K+ _5 W% l2 s* g
最后,说说这几天最难熬的是什么时候时,周学杰这一次哽咽了,“还得是第一天吧,9个小时,爬了8个单元,每个单元18层楼,挨家挨户检测,面罩都挂满了水珠,那时候……”电话中的周学杰片刻停顿着,他回忆说当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厚厚的防护服里,已经汗如雨下,一天水米未进,甚至小憩的时候,在室外的石板上睡着了。
1 N4 z$ A0 d. M0 G( O
* j5 C) i; D# j% v
当天晚上22时,第一天的支援工作结束了,当周学杰坐上返回梅河的大巴时,身体已透支,车一开动,他便睡着了…… 而第二天早上5:30,他再次从梅河口出发,驶向长春…… ( u9 j" o1 J6 o" t# V)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