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北极村长 于 2022-7-27 09:27 编辑
2 @3 b: s- M1 }, ~- k# V+ t7 ?4 |- f+ H! O& F. B6 e# D
好好说话,是一个人难得的修养
- D4 q# _1 ^2 r1 ?- o0 R/ ]
: m, s+ {+ g7 g9 T$ U o+ v; \% \0 F
和一个不会说话的人聊天,是种怎样的体验? 有人回答:根本不知道自己说话的意义在哪,聊得很累,最终不欢而散。 说话作为一门必修课,很多时候,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 + c* x0 ^8 E$ S" F, d" B6 L
01 为什么有的人很难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需要调用理性脑的力量 我们大脑里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性脑。 面对矛盾时,情绪脑告诉你,要感到愤怒,还以颜色;或者感到悲伤,引起同情。而理性脑则告诉你,得好好说话,寻求矛盾的解决方案。 但大脑特性决定了,情绪脑没这么好说话。 1)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而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所以它们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 2)情绪脑的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相比起来简直弱极了,并且理智脑运行时非常耗能。 理性脑力量小,运转速度慢;情绪脑力量大,运转速度快。 相反,情绪化表达它是我们最原始的本能,力量强、反应速度快、且省力。因此,好好说话的难点在于它调用的是理性脑的力量。 挫折容易引发攻击 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提到过一个“挫折-攻击”理论,即当我们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挫折便会产生,而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不能好好说话,往往就来自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这就是“踢猫效应”的由来。 情绪化表达容易上瘾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跟家人,特别是父母好好说话?就是因为对亲人恶语相向的不利影响小,对方也很少还击,经常会让步。 刚开始,我们也许会对亲人发怒感到罪恶感,但次数多了,我们慢慢便会习以为常。 情绪表达是本能,好好说话是反本能。 因此,好好说话,体现着一个人的自控能力和修养。 02 好好说话,从提升情绪反应的阈值开始 既然情绪化表达是难以克制的本能,那么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情绪反应的阈值,让情绪没那么容易发生。 其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事,都没到我们需要在意的地步,你发脾气反而平白损耗时间和心力。 亲人、朋友之间的吵架,也大多都是些琐事,没有必要花大量精力去争个对错输赢。 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是好好说话的第一步。
% |- H! L( r2 n# Q" s9 U
03 好好说话,需要停止指责 《我们仨》中,杨绛先生就描述了一段她和丈夫钱钟书的对话。 杨绛在医院生小孩,钱钟书说自己在家里“干了坏事”。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钱钟书说:“墨水呀!” 杨绛安抚他,说:“墨水也能洗。” 回家后钱钟书把台灯弄坏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钱钟书又放心地回家了。 亲人之间沟通,少一些相互责怪,多一些理解和换位思考。 比如: 能说“对的”,就别说“你说呢”; 能说“我不知道”,就别说“我怎么知道”; 能说“没关系”,就别说“那你还想怎样”....... 所以,从现在开始,换一种说话方式,温柔地表达爱。 04 好好说话,需要把握分寸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是急躁;在该说的时候不说,是隐瞒;在不看对方脸色就贸然开口,是闭眼说瞎话。 凡事过犹不及,说话也要分场合,讲究时机。 说话留三分,谨言慎行,会让沟通更加顺畅。 说出口的言语,不是简单的汉字组合,而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流露。 会说话的人,总是能用最有分寸感的语言,表达最真实的关怀。 而把话说得得体,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顶级的情商。 * J P8 t4 f: z, r3 g/ }: b" d+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