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6|回复: 1

[转载] 品读毛泽东同志描写战争的诗词:战地黄花分外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8 17: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毛泽东同志是从中国革命战争中走出的伟大革命家、军事家,同时是当代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历经20多年戎马倥偬的战争生涯,他曾说自己的“许多词是在马背上哼成的”。这些“马背上哼成”的诗词,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最光辉、最成功的军事实践的艺术呈现,是反映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恢宏史诗,彰显“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独特神韵和无穷魅力。品读这些诗词,不仅是对峥嵘岁月的历史回眸,更是信仰、信念、信心的力量对于赢得战争胜利的价值寻思。

毛泽东同志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情和抱负,投身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他描写战争的诗词,达到了写实和写意的完美结合、**升华,饱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韵和气象。

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同志受命到湘赣边界组织领导秋收起义。《西江月·秋收起义》记述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壮举:“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语言质朴、刚健有力,有鲜明的纪实风格。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帜,最后一句是点睛着意之笔,工农武装暴动如划破漫漫长夜的一声霹雳,把“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真理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井冈山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他挥毫写下《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词中从描绘战场景况起笔,透过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满怀激情讴歌了根据地军民英勇顽强、团结奋战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对开辟“农村包围城市”崭新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同志擅于运用具有中国革命象征意义的“红旗”这一典型意象,在写实性和写意性的结合上,构设极富感染力、震撼力的诗境。红旗所到之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革命战争场景,红旗犹如照亮黑夜的火炬、引领航向的灯塔、凝聚力量的精魂,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信仰之旗、精神之旗、胜利之旗。

毛泽东同志带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追问和深思,不断探寻中国革命战争的制胜之道。他描写战争的诗词,突出叙事和喻理的融合贯通、主旨拓展,能够从中领略到他创造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诗化展现。

1930年12月,为粉碎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的大规模“围剿”,毛泽东同志在动员誓师大会上写了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在取得第一、第二次反“围剿”重大胜利后,毛泽东同志写下的两首《渔家傲》,对这副对联体现的作战指导思想作了精彩绝伦的艺术表达。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以景色渲染气氛,衬托红军的气势,生动逼真地刻画战场情境和取得的辉煌战果。“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面对敌重兵来势汹汹,根据地军民群情激昂、同心协力,为敌军布下了天罗地网。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以拟人手法烘托军民齐心应战的声威,激战中红军如神兵天降、势不可挡。“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纵横驰骋在赣江闽山之间,如卷席般痛歼来犯之敌,敌人只能为“步步为营”的战术破产而哀叹。

这两首词意蕴昂扬、气势雄阔,叙事传神、喻理精妙,铺展开军民并肩作战、打败强大敌人的人民战争画卷,道出“唤起工农千百万”“枯木朽株齐努力”正是革命战争制胜的真谛所在。

从“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到“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再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同志擅于借事喻理、寓理于事,人民战争思想是贯穿其描写战争诗作的灵魂,用诗性语言揭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至高境界。

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历程中,始终保持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壮志。他描写战争的诗词,尽显抒情和言志的浑然天成之美,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红军再次渡过赤水河,集中主力攻克娄山关,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毛泽东同志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吟成《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词中绘景寄情,畅抒胸臆,“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对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真切描述,“而今迈步从头越”是此时此刻的欣喜之情,更是奋斗意志、必胜信念的深情坦露。

长征中,红军为摆脱敌百万重兵的围追堵截,翻越崇山峻岭,征服雪山草地,历经千难万险。在长征路上,毛泽东同志以山为题,写下《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词中的山象征着红军的形象和精神,以独具匠心的超凡艺术构思,写出山的气势、气质、气概,充满万难不惧、一往无前的豪迈之情,尽显愈挫愈坚、砥柱擎天的凌云之志,折射出作者宏大高远的胸襟和志向。

从“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坚贞信仰,到“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的心志所向;从“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的坚定自信,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的崇高追求,毛泽东诗词展现的精神气象,是浩气凛然的心灵回响,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伟大民族精神时代塑造的生动写照。

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为毛泽东同志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和高超领导才能**了广阔的历史舞台。他描写战争的诗词,具有史诗性和思辨性相得益彰的艺术特色,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战斗号角、胜利凯歌。

1935年10月,在即将胜利完成长征之际,毛泽东同志写下《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气势磅礴,意境雄浑,构思奇伟,气韵铿锵,以首句为基调,以长征的典型场景为脉络,全景式展现了这一惊天动地的战争奇观、伟大壮举。字里行间洋溢着坚忍不拔、敢战敢胜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充盈着历经磨难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气度,蕴含着对长征精神的深层哲思,是这一艰苦卓绝伟大远征的胜利宣言、雄壮史诗。

1949年4月,解放战争进入向全国进军的关键阶段,毛泽东同志得知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后,欣然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视野宏阔、气魄非凡,借古喻今、意蕴深邃,开辟了史诗性和思辨性、哲理性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从描绘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解放南京的雄壮场面,抒发欢庆这一历史性胜利的革命豪情,到汲取历史教训,阐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指明改天换地求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成为乘胜进军、完成民族解放大业的高亢战歌。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同志把诗情融入战争,写下弥漫烽火硝烟的诗篇,堪称中国革命战争的史诗华章,具有跨越时空、光芒四射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 E$ o9 q9 y5 m2 K/ ~

 成长值: 18790

发表于 2023-10-10 16: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品读毛泽东同志描写战争的诗词:战地黄花分外香!“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同志把诗情融入战争,写下弥漫烽火硝烟的诗篇,堪称中国革命战争的史诗华章,具有跨越时空、光芒四射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评分

参与人数 1津贴 +18 收起 理由
佛光剑影 + 18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