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耗的人日常最多的体会就是累,没来由的累。& t% i2 m1 C- K, g! b5 ]$ s9 L
% m- B4 i) Q7 Q$ ]/ M( g2 |
给自己3分钟看完,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
6 M9 _4 f! M% a% q
" ~% s9 o; c2 ~& Q& V9 |
1
0 ^$ W& Z9 Y: r0 u$ d
学会思维聚焦2 _" X+ B5 n3 X3 n& ]- w
心理学上,有一个“挠痒定律”:
7 _0 P( X( W! `, B
本来并不觉得痒,但是闲来无事挠了一下,结果就越来越痒。
% W& H) b* k0 e9 S3 o* ^! ~& C
情绪也是如此。
' O: I: Q; s% W6 t) k: b2 l- g, e
当注意力处于松散状态,很多繁杂的思绪就会不断涌上来。
/ ~% z( U% q. I A* v- P) P; q. Y; k. L
当琐碎占据了整个的思考空间,人就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心理内耗。
% y. b8 Q# `& J+ L* h- ~8 J! a
{" s7 Y6 U8 C1 j* A
* P+ I8 Q/ m+ i. q6 n
4 C$ l2 Y1 ]( ~- E8 l, c
放下,不是为了放过“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而是为了放过我们自己。
( z {$ f0 r& P+ F8 Z0 k
如果我们念念不忘,那么,这份伤害,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8 U' l% j9 E b, @$ r; L6 T
一个人,用别人的错误来不断地伤害自己,才是最大的愚蠢。
0 T4 H4 n8 E. }- u
* l& C4 F5 ^5 L- R7 P/ I9 U& J. I2 p
4 e o+ P, ?3 v- S, V
# M/ G* r7 o: E% f7 b) A( e
这世上最亏本的事情,就是为尚未发生的事情而担忧。
" Z% }+ \2 g8 o- A
当一个人沉下心去做事,那些漫无边际的焦虑,自然就会消失了。
0 i0 C1 I2 c' n' k" u& u
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杞人忧天”上,只会错过自己办正事的时机罢了。
5 L1 V. o+ k% J" h3 I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烦恼、担忧,不过是自己吓唬自己罢了,事实上,事情本没有那么糟。
0 O% C: n! M+ [( L% ]# v
专注于自我发展,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想做的事情上,才能收获真正的成长。
$ j% H( b6 a1 ~# m% o0 G
; A$ |% X/ [ j% Z* I( e
2
- t- F" ]" \5 S) X
凡事别往自己身上套
( H! m) t4 ~( K
“他很久没更新朋友圈,是不是单独屏蔽了我?”
8 A* p4 p+ B# M
“朋友出去玩没叫我,是不是我得罪了哪个人?”
. y C: x3 O0 n6 x) T8 t' E3 H
起起落落的生活,让我们随时都在揣度别人的心态,把原因归结于自己,于是忐忑不安、忧心忡忡,活得越来越累。
A5 D _1 N$ Z1 h, e
面对人生的叵测,生活的变化,不妨泰然处之,过滤掉不必要的烦恼,拥有更多的“钝感力”。
9 e4 d; C$ r7 N3 _& R$ @$ u+ X y/ O
有钝感力,就不容易钻牛角尖,不会对伤害太在意,不会因别人无意间的行为,给自己加戏,自然不会产生“精神内耗”。
' _! S- N1 }% a, t4 X# { F1 j
稳住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凡事别往自己身上套,一切会豁然开朗。
Y: b" y& F/ _# J9 }3 V
, h L' v- g& g0 k2 Z& a
3
5 \/ z1 \2 c: j v
拆分大目标,从小事入手
F" \4 j/ `! i
如果目标过于理想化,行动起来会觉得遥不可及,于是不可避免患上“拖延症”。
$ E$ @, `4 m. E0 z0 `/ V, ~" ^- b
越拖延越焦虑,越焦虑越拖延,而过度焦虑又引发情绪内耗,陷入恶性循环。
* S3 J+ v) I+ D- b0 A
真正让我们焦虑的,不是太过迟缓的行动,而是那些太过宏大的目标,让我们短期内无法达到。
- |5 D, a. C: }" B
那就让“开始”变简单,将目标细化,拆分成轻易能做到的事。
/ @5 j% d3 }( z, N
难度低就不会拖延,每完成一个小指标,就获得一份成就感,不知不觉中,就把先前觉得很遥远的大目标拿下了。
' m5 h& U% D0 c0 X
% H+ g( p( M' k% m l
4
& n2 k/ _; O. \6 t+ r+ A
接纳自己,不必与别人比较
0 w$ i! _3 ^' f& K% E+ b
英国作家史密斯在《我们内心的“坏东西”》里,记录了一位律师的故事。
$ S: B5 @- h4 y/ W0 X
有一次,他跟一位老同学聚会,见面后发现对方现在不仅家庭幸福,事业上也很有成就。
5 W, m; x! `. T$ _
在这整场聚会里,老同学谈笑风生,他却陷入了深深的失落和挫败感中:
' r' ?# b# N2 M6 p, v
回到家里后,他心里依然耿耿于怀,整日面色愁苦,郁郁寡欢。
* Y. h; i( x: i3 S h
“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
( u9 u$ G6 K* x# O! ?, b/ Q. Y% J
凡事都与别人对比,只会耗费自己的精力,让自己陷于对比的落差中无法自拔。
$ V1 H9 A- i9 Q) T& a1 H; U. k
这个时候,不如试着接纳自己,不要被他人的生活影响到自己的人生。
8 _$ D% z2 h4 A+ A( b) d
不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自然能够卸下精神的包袱,把日子过得轻松愉快。
% O9 U1 j# H1 V2 Y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