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0|回复: 6

【史海泛舟】杨王二将连连失误,彭总急得发火,宋司令从谷底爬出锤碎韩军

[复制链接]

 growth: 11725

发表于 2024-4-14 0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第五次战役的独特之处在于,唯一一次有三位兵团司令级别的将领,在同一战场环境下作战,给后世研究者**了一个难得的对比机会。


笔者提前声明,宋杨王三位兵团司令都是有大功于国家的英雄,没有任何不敬之意。


对比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战争、研究美军、研究我们自己。


一、奇怪的宋时轮


志愿军九兵团的话题无穷尽,最受关注的是长津湖战役付出5万多惨重伤亡,却没能整建制歼灭美军一个师。


战后九兵团士气坠入成军以来的最险恶的冰窟,部队残破,很多团失去战斗力,自信心也处于历史冰点。




这样庞大一个兵团,十五万人的大部队,处于这样的境地非常危险,如果一直翻不了身,日后在大规模裁军中,很有可能遭遇莫测之命运。


怎么翻的身?契机来自于第五次战役,而最大的功臣,非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莫属。


第五次战役于1951年4月底开打。参战兵力主要是第三、第九、第十九共3个兵团。三个兵团司令同台竞技。


王近山时任三兵团副司令,因陈赓不在位,故实际负责。


宋时轮时任九兵团司令。


杨得志时任十九兵团司令。


这三位在解放战争中地位略有高下,杨得志当过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后期以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身份参加平津战役。宋时轮、王近山走上兵团级指挥员,已是三大战役之后的事,所以我们一贯认为宋、王略低于杨得志。


比较奇怪的是宋时轮。


坊间对宋上将有过不少非议。比如抗战时期冀东大败退,解放战争中擅自北渡黄河遭受重大损失,济南战役前与华野主要指挥员拍桌子要说法,等等,以及由此引出的宋时轮性格粗暴、目中无人等等。甚至不少人将第二次战役长津湖之战所受重大损失,归结到宋时轮性格和作风上来,认为他不过尔尔。这些呢,不可回避,都是宋时轮之前军事生涯中的大坑,确实没法抹。


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想一想,如果宋时轮真是一无是处之人,中央会让他当兵团司令吗?华野四大兵团司令哪个也不是泛泛之辈。要知道,叶飞、宋时轮、陈士榘、王建安四位兵团司令,一直处在作战一线的,就叶飞和宋时轮两人,另两个早早地就脱离战争一线了,不要说攻台作战准备没他们的份,后来入朝轮战,榘参座无影无踪,王建安、许世友最后阶段去打了个酱油。


长津湖战后,宋时轮一直坚持留在朝鲜休整,苦等一个翻身机会。第五次战役这个机会,他抓住了,干得很好。


彭总的战役总布局,宋时轮率九兵团3个军,加上第一批入朝的三十九、四十军,在东线战场。与中线的王近山、西线的杨得志齐头并进。


第五次战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军全线进攻,分割歼敌,力图吃掉联合国军的师级单位。


第二阶段,我之全线进攻,因联合国军有计划地撤退,无计歼敌,遂集中兵力打东线的韩军部队,希望打掉其两个师,打成击溃战,只歼灭其8000人,大部逃脱。此时进攻无力,粮弹告急,遂停止进攻。


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我军战史没有正式表述,但其艰苦程度最大,牺牲也最大。我军转攻为撤,边撤边守,各兵团都受到一定损失,有的损失相当严重。


第五次战役是双方攻防转换最为激烈、各自歼敌数字破纪录、规模极其宏大、指挥难度极大的一场战役。


因此对双方统帅、高级指挥员带来的考验相当大,宋时轮、杨得志、王近山都不同程度受到严峻考验,真实水平都在这场大战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宋时轮翻身证明自己


宋时轮虽然在国内被人视作有性格、有本事、欠格局,但当了兵团司令,尤其是长津湖惨痛教训之后,转变的很快,极其有担当,也有足够的本事胜利复杂而艰难的指挥。


三个阶段各有各的难处和学问。


第一阶段的学问在于,快速穿插分割,切开英、美、韩各军**。


别看这是我军在国内的拿手绝活,用在**军身上屡试不爽,但在朝鲜并没那么容易,李奇微早把我军这套看家本事研究透了,为此制定了对应之策,一遇我军猛烈穿插,就有组织地后撤,后撤途中召唤空军和炮兵火力进行猛烈截击,待其撤到稳定防线,再对我进行强力反击。


与此同时,联合国军各师、旅之间保持密切**,严防被志愿军穿插开其阵形,确保后撤时不乱,这样就可尽量减少损失,尤其是尽量避免被成建制(团、旅级以上)包围歼灭。


李奇微不是一般人,这一番改变精准掐中我军命门。




宋时轮做的怎么样呢?


一上来就以重拳锤碎了联合国军防线,三十九军、四十军联手冲破韩军第6师,并将其与美军陆战一师割裂开来。


我们写文章简简单单几句话,但对部队来说难度太大了。


1.侦察要到位。


摸清楚当面之敌是谁,是美军还是韩军,其他兵团在这方面出过不少错,以为当面之敌是韩军,结果碰到美军,因为准备不足而被大量杀伤。还要搞清楚当面之敌的位置,否则容易一拳打在空地上。更是理清楚进兵方向,朝鲜山多,如果误入山地,部队一边走一边要爬山,极易穿插不到位。


2.集中最强兵力突破。


宋时轮的安排是四十军在前,三十九军在侧后,四十军负责猛冲穿插打韩军阵线,三十九军在侧翼掩护并隔断美军陆战一师。这两个军虽然久战而疲,士兵损耗甚大,但胜在有经验,配合的好,一下子就冲进去50公里,一棍子把韩军打懵了,美军也毫无招架之力,只得连续后撤。


3.指挥通信。


就是兵团要保证**到军,最好到师。军指要保证**到师,最好到团。师指要严密、全程、不断线地掌握各团进攻,一有情况要保证各团聚合用力。


平心而论,九兵团在指挥通信方面做的也不是很到位。二十军60师后续突进追击时,前卫团179团走错路爬上云岳山,意外追上美军第24师的装甲和坦克、辎重大部队,车辆几乎有一千辆,如果打好了,这将是一场辉煌的胜利。


但179团区区一个团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拦得住,只好呼叫后续梯队178团,光凭这两个步兵团也干不掉美军装甲部队,还要呼叫炮兵团。但因为通信问题,不仅炮兵没赶上来,178团也没有及时赶到。


最后,179团仅仅截住美军殿后的一个步兵营,只俘敌50余人。


马平《1007天的战争》遗憾地描述,一顿大餐,就这样吃成了一道点心。


饶是如此,宋时轮在第一阶段作战中,基本发挥出九兵团兵强势大的优势,指挥控制也足称合格。


说这话的凭据是什么呢?只看九兵团看不出来,一对比就有差别了。


第一阶段三兵团和十九兵团做的怎么样呢?


十九兵团略有不如,总体筹划过于稳健,有点浅近,本该全歼英军29旅。这个旅从英国出发,中途到香港补给,出香港维多利亚港时还举行了盛大的送别仪式,如果志愿军在朝鲜将其全歼,将会是对女王陛下的一记响亮且能扇出血丝的耳光,可惜错过了。虽然杨得志指挥的比较正大,但缺点也很明显。


为什么错过了大好机会,我们在下一节杨得志篇细讲。


三兵团则陷入混乱,从兵团部到三个军,指挥的一塌糊涂,阵阵想吃大的,结果追击队形严重混乱,军与军互相构不成配合,师、团之间更不用说。最大的失误是,追击过程中没有料到美军的强大急停反击能力,部队付出重大伤亡。


尤其出乎意料的是,宋时轮、杨得志在整个战役中都打出了不少亮点,唯独王近山不仅没有达成同样的高度,还在后撤阶段遭到美军猛追,其兵团指挥部被美军飞机轰炸,王近山差点阵亡,兵团指挥部与军、师失去**一天之久,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杨得志篇和王近山篇分别后续开专章讲述,敬请大家期待。


后续两章的大体内容是:第二篇,杨得志就一个字。第三篇,王疯子沉默了。


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说宋时轮和九兵团。


三、突得进、撤得回:九兵团独此一份


第一阶段作战因追击不力,没有大规模成建制歼灭敌人。彭总很快调整策略,第二阶段作战把兵力全都转到东线,以歼灭韩军第3师、5师为主,后续如果发展的顺利,再去打掉韩首都师、11师。




第二阶段作战以打韩军为主,学问在哪呢?


1.快速分割,快速追击,不给美军从西线向东线调兵的机会。


2.**第一阶段作战过于持重的问题,前出迂回的兵力尽可能多,使敌军溃逃撤退时无法突破我军防线。


仍然很难啊!


我军虽然实施了战役欺骗,但美军反应太快了,在九兵团围攻韩军的同时,美军迅速以机械化方式向东线调兵,美军第8集团军手握一支预备队第3师一直没有投入战场,东线爆发大战后,范佛里特立即命令第3师向东线驰援。


200公里的路途,第3师一天之内就到位了。


这个速度志愿军无论如何达不到。


不光是步兵跑路啊!还要牵引火炮,运送粮弹,指挥和组织相当复杂。


第二阶段九兵团的作战结果不是很理想,虽然把韩3师、5师打的屁滚尿流溃不成军,但只歼敌8000余,没有完成既定的10000名俘虏目标,也没有成建制打掉其任何一个师。


什么原因呢?


志愿军形容韩军的特点,狗仗人势,来势汹汹,一打就撤,一撤就散。


正是这个散造成我军包围困难,韩军经过前四次战役打击学乖了,遭遇打击之后,立即像野狗一样四处奔逃,也不要武器(该两师的重装备全落入志愿军手中),也不成建制,按照战前预定的撤退集结地,漫山遍野乱跑。


这恰好与那句经典的莱芜战役评语对上,五万头猪比五万国军部队其实更难抓。


人会听命令,会害怕,一声缴枪不杀,就集体举手投降。猪遍地狂奔,倒是不好抓。


第二阶段打的中规中矩,最后第三阶段美军反攻,九兵团也没有吃太大亏。


相对十九兵团开局不尽如意,三兵团全程不理想而且末阶段出现整师被打散的惨状,九兵团整体表现是最好的,概以言之,就是进攻能打得进去、分割的漂亮,后退组织的有序,基本保证全身而退。面对强大敌人,攻得进、退得回,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本事。


战后宋时轮向志愿军党委及中央军委报告情况,第二阶段作战后,部队情绪极其高涨。


志愿军表扬了第五次战役尤其是第三阶段表现最好的几个师,分别是二十军58师、二十七军81师和六十军181师。


深陷冰窟的九兵团,终于靠一番血战爬了上来,十五万将士和宋时轮的命运得到了拯救。


有趣的是,无论之前的长津湖战役,还是第五次战役东线战场,没有打出特别惊世骇俗的战果,却都令美军心有作悸,留下阴影,一碰见长津湖式的志愿军追击,本能地先想好如何撤。李奇微在其回忆录中,斥责韩军在东线战场一击即溃,其实美军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不过,值得思考的是宋时轮并没有得到十分理想的归宿,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悍将,朝鲜战争尚未结束,就回国担任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从此再未领兵打仗,也没有担任大军区司令员坐镇一方。


笔者认为,这是从宋时轮一线战斗经验丰富、又善于总结**的长处出发。毕竟建设军校是推进我军正规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要有战将退出一线,宋时轮是其中代表。


但是究竟有没有朝鲜失利的影响?如果宋没有中途告别,指挥上甘岭或者金城以南反击战这样的战斗,会不会使其军事成就更加饱满,或者归国后像杨得志一样遍历济南、武汉和昆明军区司令,坐断一方、抚戎镇危,最后做到副总长一类的职务呢?


也有人拿宋上将的性格说事,其实大可不必。宋时轮在九兵团,和华野最有名的粗汉暴脾气宁折不弯的陶勇搭班子,两人亲密无间,从无隔阂,指挥顺畅,还能指摘宋上将性格有问题吗?


人年轻时脾气暴一点粗一点不是什么大问题,区别是有的人一直粗一直暴,而有的人会改变、会成长、会尽力克服缺点,宋上将显然是后者。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80 津贴 +80 收起 理由
地道云南人 + 40 + 4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淘气的中年人 + 40 + 40

查看全部评分

 growth: 10915

发表于 2024-4-14 05: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签到,吉祥安康,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rowth: 12475

发表于 2024-4-14 07: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史海泛舟】杨王二将连连失误,彭总急得发火,宋司令从谷底爬出锤碎韩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rowth: 3025

发表于 2024-4-14 07:26:32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开心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rowth: 730

发表于 2024-4-14 11: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rowth: 9250

发表于 2024-4-14 14: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rowth: 12220

发表于 2024-4-14 15: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