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张照片,一个故事;一部相册,一部人生。我不是历史的记录者,但我似乎比任何人都喜欢回望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尽管这条路有时像崎岖不平的山路,流离琐尾,有时似轻柔悦耳的乐曲,婉转曲达,但透过一张张旧照片,回看那曾经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脚印,却别有一番韵味。
——题记
她从南昌城头的隆隆炮声中走来,她从秋收起义的硝烟中走来,她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中走来,她从雪山草地中走来……她走来,她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浴血荣光的峥嵘岁月中走来。
九十七年栉风沐雨,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每一次跨跃,无不映衬着绿色军装的底色。可以豪不夸张地说,军装是军人的皮肤,军人因军装而飒爽英姿;军装一直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捍卫着军人的威严!
在我22年的军旅生涯中,究竟换了多少次军装已记不清了,但1985年换装后拍摄的两张照片,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在我记忆的仓库里,1985年那次全军大换装,着实令人兴奋。因为,从干部到战士,从此告别了解放帽和“三点”红,团级及以上军官穿上了毛料制服。
记得那是1985年4月29日上午,当军需科被装助理员杨忠才,为后勤部机关干部发完84式军装后,战勤参谋满学远通知后勤部在家的干部到师部大楼门前集合照相。记得拍照前,后勤部长王伟,这位文采、口才俱佳的粮草官,站在队列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军服款式的转换不仅是从简到繁,军服材料从低端到高级的变化,军服功能从单一到综合的变迁,更重要是我们后勤部机关干部要以此为契机,借全军大换装的东风,更新思想观念,在做好今日发新收旧、明日食谱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未来边境反击作战后勤保障”!
后勤部部分军官合影后,军需科长刘汉贵又招集我们军需科在家的同志拍了一张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朱振河、杨忠才、陈映贵、刘汉贵、曹本昌、唐海成。遗憾的是副科长黄富山在后勤学院上学没参加,副科长郑玉良和助理员顾惠明、孙喜灿、陈茂儒、刘大海因公外出没能参加。
39年过去了,照片中的人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年届八秩,最年轻的我也已六十又四了。我想,照片中的每一位同志,一定和我的心境相同——每当看到这张照片便情不自禁地回到风华正茂的年代。
这也许就是照片的功能和拍摄照片的意义之所在!
|
评分
-
参与人数 2 | 经验 +80 |
津贴 +80 |
收起
理由
|
地道云南人
| + 40 |
+ 40 |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
黄埔二期
| + 40 |
+ 40 |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