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为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十岁那年,跟随他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负盛名,是司隶校尉,造访其府的都是当时有才名有声望的人以及他的中表亲戚,如果不是这些人去访,守门的人一般不通报。
然而,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登门拜访,他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守门的人通报后,李元礼接见了孔融。
李元礼问孔融:“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李元礼与宾客们对孔融的回答都很惊奇。
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了李府,有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意思是小时候聪明,长大后未必能够成材。
孔融立即反驳道:“想来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一听,非常窘迫不安,显得很不自然。
8 J8 T0 C$ i9 e. ]; K1 T' y; a4 { 【大道理】
“小时了了”是一则汉语成语,该成语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后来人们将这段故事中的“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个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候虽然很聪明,但等到长大后却未必能够成材。
因此,这个成语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在应用时便不能用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会被人误解为有心讥刺、轻视人的意思。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 ]0 m3 I$ z! N(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