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南坡居士 于 2025-11-26 08:05 编辑 $ K/ R# R) h: a3 s
0 w7 I" _3 C @* C) [新兵训练结束下到连队半年后,我写了一封关于加强连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封信,连夜交到了指导员周永春的手里。
- c2 k* d8 {* [7 B8 ^; o* g1 ^5 _- _0 e0 l
指导员认真地看了一遍,然后对我说:“小梅呀,你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好。你这种关心连队建设的精神非常珍贵,我一定会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指导员。”3 I- a. I# P+ g& ^) c
我写的这封信不到一千字,却引起了指导员的高度重视。9 @2 V# S$ Q3 ?' Z. N
大概是一个星期后,团政治处举办新闻报道培训班,指导员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小梅,明天你去团部招待所参加新闻报道培训班,一共是三天时间,去了之后好好学习。我相信你能当个合格的通讯报道员。”
% `/ { f% E8 L# Q在新闻报道培训班上,团政治处新闻干事杨益生和基地政治部新闻干事李绪成分别给我们上课。他们从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讲起,深入浅出的对我们这些初学者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辅导。" {- N# |( M9 q$ u
团政治处新闻报道培训班结束后,指导员又找我谈心,鼓励我坚持不懈写稿,要有坚定的目标。指导员说:“你可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先写写连队的事情,写写身边的战友。失败了不要紧,坚持就是胜利。”
" | `1 Y( U7 e" [. s$ D+ y4 n K) c指导员的一席话,我深深的记在了心里。
, G) H6 R' b( J l9 x8 v7 B, `! J5 @, ]
我写过连长指导员,写过排长班长,也写过我的同乡战友季文泉。
" l7 V2 `- K$ X: _% Z8 l9 P- I% D3 X6 d+ F' t
我和季文泉是从泰兴人武部一起穿上军装来到部队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我们被分到了同一个连队。
6 c- ^& _- l0 n) y6 Y
/ E5 f: @! ~7 m* I, a0 S我发现季文泉跟别人不一样,他不但军事训练刻苦努力,而且业余时间坚持学雷锋做好事。比如,他帮战友洗衣服,他到食堂帮助打扫卫生,他中午休息时间上山砍柴。
8 c0 H$ Z9 Z n6 v) ~$ f3 Y9 W* D9 Z4 g) M
后来,我和他一起偷偷的做好事,尽量不让别人看到。 v* }* E |: o
) T4 r: x# l0 P9 O p时间一长,我们的“秘密”终于被心细如发的指导员知道了。我和季文泉曾经三次受到了连嘉奖。( O3 S" c1 z2 S6 o3 B
/ U; [) }+ N/ P: _季文泉是高中毕业生,他对导弹专业知识情有独钟。每次考试他都取得优异成绩。因为出色的表现,季文泉曾经荣立三等功一次。$ _0 E* t. ~) i& Z" A$ C
0 ?% ] Q, S9 g- h4 l$ e
根据他的先进事迹,我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爬在床铺上写了“学雷锋标兵季文泉”的稿件。写好之后,我把这个稿子给季文泉本人看过,又送给指导员审阅,然后寄到了《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报》和第二炮兵《长缨》杂志,可惜寄出后石沉大海。. T+ n9 p8 ^8 J. a! B8 y4 V+ K
1 K! j) \/ t3 t5 `8 Y1 i# e
季文泉后来考上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毕业之后回到部队成了导弹发射操纵员。他多次参加部队组织的核导弹试验发射均获成功。
: {( {; A9 r0 d7 k# F% W
& a$ o1 s4 S- r虽然我写的数十篇稿件没有发表,指导员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使我增添了写作的信心。! ~3 E* |6 e a$ k" L9 _! L
6 s1 j' d+ r5 M) e. p
1979年2月17日,是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的第一天。就是这一天,我参加了基地政治部组织的新闻报道培训班。
: A l: D4 J% i4 f2 [% D: H
6 ~% A! e. }/ X+ S' q& u6 @2 m9 {( x在培训班上,我有幸认识了兄弟部队的文艺创作骨干石宝元、李光星、宋长青、苏友明、王皖冀以及新闻干事辛光军、张长华。3 @( I& O) r( {) r' d! U: s# ]
3 ?1 {3 r0 V4 s* g
石宝元是辽宁葫芦岛人,他写的小小说“导弹通”在《解放军报》发表后,在全军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因为文艺创作成果显著,石宝元荣立三等功一次。! m+ a# }/ n% ~' ^) u1 x+ E
0 j6 D2 \0 x% o3 S
李光星是贵州苗族人,他写的诗歌多次在《安徽文学》、《解放军文艺》、《长缨》杂志发表,曾经立功受奖。
' C5 Q( D2 T/ h' O$ `* j$ G- o7 M" \
在培训班上,他们两个人介绍了新闻报道和文艺创作方面的写作经验,让我听了之后深受启发。
6 `# Z8 G& `! S6 {3 `7 P; H
7 m# K+ Z; l7 p7 s+ m1 x. }从基地回到部队以后,我写稿的积极性更高了。无论是中午休息时间,还是星期天,我从不跟别人聊天从不逛街,我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写稿改稿上。: M5 j2 c( P; a+ c; X
+ v% {2 l I& _0 y% Z9 U
我一共写出了100多篇稿件,都成了无效劳动。这个时候,我也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不管别人怎样议论我,怎样讽刺我,我也没有放弃手中的笔,一直坚持写下去。6 S$ w) z6 F5 _- i% p, ?
5 C: e, j8 }" r7 N0 B8 ]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终于见到了成功的曙光。
2 q0 A0 Z; c! ]* r8 ]& e7 i# i7 U0 q" @. u# \& k
那一天吃过晚饭,班长带我们去连部门口搞菜地。我偷偷摸摸的跑到了连部翻看报纸。我的眼前一亮,《安徽青年报》发表了我写的一篇“豆腐块”,题目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我的心差点要蹦出来了。
+ n+ Z" n2 s7 D4 |0 I7 D. X* s9 Z4 I" x; @
趁人不注意,我从报夹上把这张报纸取下来,然后叠起来放进了自己的裤袋里。3 D: t( a5 [& ^/ A- t
3 j/ K- y" X) u) ]
我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在菜地里除草浇水,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我自己心里清楚,这是一种精神力量!
. j$ V+ [# Z; w& c' E
- f. d6 U! N# ?: K虽然我写的稿件见了报,但是我还不敢大肆宣扬。我怕别人说我:“有什么了不起呀,见报了又能怎样啊?!”所以我仍然默默无闻的坚持写稿。
( V1 P5 O X7 q; u* r
8 R% s' d5 Z1 I$ d; V+ z可能是写得多了,写作水平提高了,我写的稿件源源不断的被市级省级以及中央级报刊采用。
) y- {; E9 [& U" L0 |7 {* J0 J9 x
7 ?" W; c1 Y6 d$ A+ u m. r1979年下半年,团政治处主任姚世泰在办公室对我说:“小梅,根据上级领导安排,你准备去《安徽日报》编辑部培训学习。后天准时出发。”$ m, g3 ]( V8 B; Q
" C, ^( D: i D) o" [/ ^" ?, @- n3 x O
那一天,我和兄弟部队的新闻干事梅建章一起到达芜湖军分区招待所,我们在这里办好了住宿的手续,然后去《安徽日报》驻芜湖记者站报到。
% b8 M! L3 ^7 H7 S f' y7 a/ @7 ~8 B1 Q2 y+ T9 c' K5 z
芜湖记者站站长陈德毅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天就安排我们跟着记者王启明下去采访实习。
1 M- s- v, v) y' t) Q2 E& K& U- a( A7 ^5 W
在芜湖期间,我们和王记者到过南陵、当涂、宣城等地采访工业、农业方面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王记者把自己几十年的采访经历和采访经验,都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跟着王记者学习新闻写作,收获颇丰。/ I% @3 F, ]: ^
5 h3 W/ k4 _. k+ u
梅建章跟我是同一个大队的,大我三岁,按辈分他是我的叔叔。他在芜湖学习不到一个月,就被部队领导调回去了。
" |& y& x r! j2 t: S. D
7 I+ x2 d$ S% e; b: ~1 h$ @1979年11月24日,我结束了在芜湖记者站的采访学习,又来到合肥《安徽日报》编辑部工商组,跟着编辑学习编稿业务知识。
3 c2 @* P0 k4 X* A3 u% ~5 |
- e1 |- l" Y& r( @工商组组长陈嘉楷,高高的个子,戴着一副眼镜,颇有知识分子的风度。
: O! n2 D/ g. T" x$ t, w1 Q" T, L% `5 q4 ?' a# b) L
编辑费修竹,戴着一顶鸭舌帽,见人一脸微笑,说话干脆利落。 T5 i$ F# k# T0 N
, a- J6 d' W! W& @# M1 ]编辑杨余生,是河南人,曾被打成右派回老家种地。后来落实政策,杨编辑又回到了报社。$ F9 _$ |# ~# e% t
0 T q+ B! `0 y' N5 M& s% N
编辑温琪,性格内向,言语不多,透过一副眼镜可以看到他那双坚定刚毅的眼神。
( H; u3 b2 _0 ^' {( M# r0 d9 @5 H& e/ v. |6 d; e
我来到工商组的当天,组长陈嘉楷兴致勃勃的向我介绍了工商组的一些具体工作情况。最后,他把我安排到杨编辑后面学习。
1 @7 N( L5 i% O2 ]" A- }; `" z. \, s
杨编辑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人,他每天把需要编辑的来稿一一拆开,然后再仔细阅读,认真修改,哪怕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 K7 a6 x+ {; ~; k) L5 K: {
, a3 G8 a4 S0 i- m+ }. x在工商组学习期间,我还跟着费编辑去合肥皮毛厂采访企业改革方面的情况。费编辑看问题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很有深度。那次他写的“合肥皮毛厂大胆改革,经济效益翻倍增长”这篇文章第二天就在《安徽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并被《人民日报》转载。' C* t- K z$ b8 ?5 ` t$ ~
$ C; C+ ^3 T* f9 _6 }
我到合肥个把月后,基地政治部又把兄弟部队的宋长青安排到《安徽青年报》培训学习,把信国政安排到《安徽日报》政治组培训学习。6 b+ F0 ^( g3 h. s1 m+ O7 S' h9 N
9 @1 T8 g4 m0 J: ^' z6 A2 V宋长青是我的同乡战友,在基地政治部新闻报道培训班上,我和他一见如故。我们在一起听课,又一起到他所在部队进行采访。通过一个星期的接触,我和宋长青结下了终生难忘的友谊。
4 N `3 ^% E1 t) a4 b$ D我们三个人在合肥学习期间,基地政治部宣传干事邵希舟专程从基地赶到合肥看望我们,了解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我们珍惜每一天,虚心向报社的编辑记者请教,尽快成为部队的新闻报道骨干。; B) ]8 ~5 [7 W1 c
' a2 _6 z6 O) P, ~8 H- {( g
邵干事到合肥第二天,正巧是星期天。他把我们三个人带到了逍遥津公园游玩,并和我们合影留念。0 ]2 Q6 s! m8 A8 U) K: P
邵干事返回基地之前,我给基地政治部新闻干事李绪成写了一封信,让邵干事转交给他。
2 I$ {( t& K; ^. q- g1 s5 K: ]5 O3 |李干事收到了我的信后,及时地给我回了一封信,他对我们三个人在合肥的学习情况表示满意。
, t8 ?/ I6 E" d. |, B \从合肥回到部队后,团领导把我从连队调到了政治处电影组。到了电影组我身兼数职,既是放映员,又是广播员、图书管理员和新闻报道员。
9 _& e" }3 e8 ^$ u4 K# M) _1 u: v( ^) p' M+ b4 L3 O R* Z q. `- ?( o
记得基地有个女兵陈红枫,他是《解放军报》记者陈金松的女儿。她曾经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说:“梅瑞生,千万不要放弃手中的笔。只要你加倍努力,发表更多优秀的稿件,我相信你的名气一定会越来越大!”( G9 B& u, i! j: r* j" {
* C+ q! D( l0 E5 v5 u6 E3 p
为了完成新闻报道任务,我经常跟着部队领导下基层采访写稿。) P. p L9 r& F N: X
! I+ Z& M1 I/ ?/ G$ P0 z' c
我去运输连教导排采访时,同乡战友张连华说:“你写写我们排长杨占山吧,他对我们学员太好了。”我写了“杨排长一心为学员”一文,于1981年7月在第二炮兵《长缨》杂志发表。, a' s1 x$ m, m5 d Y
0 ~- s* m9 g, R. N/ ^ O! y. A我去二营五连采访时,听说战士李勇、党海军热心当好驻地小学辅导员,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赞扬。现场采访后,我写了“风雨无阻的校外辅导员”这篇稿件,曾在《安徽青年报》发表。
3 Z: W% u1 z7 S: f) P. g) `团长张文彬调任基地后勤部部长,张团长打破惯例,欢送时没有大吃大喝。参加茶话会的其他团领导每人一杯白开水。我写了“一杯开水叙友情”一文,在安徽《党员生活》杂志发表。
# `$ a# B' {5 Y g/ j1979年入伍到四连的新兵马某某,河南宝丰人。他的父亲和姐姐都是沈阳空军地勤某部的领导干部,他们通过关系把入伍不到半年的马某某调到了沈阳空军地勤部队。% V9 b1 E) E Q( G H
事情发生后,团杨副政委打电话给四连指导员周永春,叫我立即去一下他的办公室。6 E9 ^4 ~. J. r4 [! Z
杨副政委把马某某被调走的详细过程告诉我,他认为这是拉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与党纪军纪背道而驰。 Y. F7 F* `: j: g# Z
由于基地某副司令员岀面为马某某求情,杨副政委无可奈何的表示同意这个不正常的调动。# F* ]+ v( p7 ~* Y. ^, v8 l7 _
根据这个新闻线索,我当天中午爬在床铺上写了“这样的调动正常吗?”这篇文章,发表在《解放军报》第二版,在全军引起了极大轰动。
& I$ g$ d8 X1 I马某某事件被《解放军报》曝光之后,第二炮兵和沈阳空军地勤部队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对参与马某某事件的有关人员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并将已经调到沈阳空军地勤部队的马某某退回到第二炮兵某部。0 Z$ j( V3 p+ W$ @, o4 @1 E
基地为马某某帮倒忙的那个副司令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支部大会上做了深刻检查。
/ y) ]5 q) m8 u. Q4 w. K V当时,有人认为,马某某有关系就可以到大城市当兵,而我们这些没后台没关系的兵,没日没夜的守在深山老林会是什么心情?!这是一股歪风邪气,不能放任自流!还有人认为,胳膊扭不过大腿,梅瑞生你这是捅了马蜂窝了,你没有好果子吃,走着瞧吧!也有一些干部战友对我说,你太有勇气了,但是我们着实为你捏一把汗!+ g# {* Q1 m3 C S" A$ |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是名不见经传的新闻报道员。我相信正义的力量。如果担心打击报复,我就不会勇敢的把这篇稿件投寄到《解放军报》了。
8 y8 L$ P. l' t C
5 q. a1 f4 P( [$ O2 w0 g由于写稿成绩突出,1980年1月6日部队领导给我记三等功一次。- l7 @! e6 `* L3 s: i) x6 G: B
) G& K; [; A* C运修连卫生员卢春明听说我写新闻报道立了三等功,他专门跑到团部电影组找我。+ q" Z( A! n- _" C6 h( {' R# [! ~
. ~' z' ? [' g5 ^4 [4 j
卢春明是我的老乡,见面后他笑嘻嘻的对我说:““我也想学习写报道,你能帮帮我吗?”
! w3 ?$ M* v s" X/ w0 C/ k
4 N$ N. i) Y8 c, c8 K' I老乡见老乡,我爽快的答应了他的要求。% \/ p! ~0 G% y& O( ^ }/ p
1 C# p% `+ j9 @ r% k" W5 Z% J
我找了两本新闻写作方面的书交给他,对他说:“你回去先看看这两本书,然后抽个时间写两篇稿件给我,我帮你修改后寄到报社去。”4 O. e1 w& n7 A/ i* `2 Z9 E l9 b C
" \! s6 S1 E; y D0 O2 B5 T# v卢春明满脸堆笑,激动的说:“梅瑞生,谢谢谢谢啦!”
: g1 o2 ~9 k% E, c! l1 j8 B4 D8 E3 U8 w
卢春明文字基础比较扎实,也有刻苦钻研精神。他写了几篇稿件,经过我的修改后被《长缨》杂志、《徽州报》、《安庆报》发表了。
6 F, U2 T/ `. g, o
1 x, L3 o) H0 P7 G; |' U卢春明看到自己的文字上了报纸杂志,写稿的积极性很高。$ ]' b' E8 B- y6 Q- L
) ?$ r, C3 ?& g* {6 c1 M4 E) k: Z那段时间,他每个星期天都要过来找我,跟我探讨新闻写作方面的问题。2 [* D" Q8 P( ^& I
' q: f# F1 h, C* K" J9 p
好像是1981年上半年,我收到了《长缨》杂志通联部寄给我的一封信。信中说:“梅瑞生、卢春明同志:首先感谢你们对《长缨》杂志的支持和帮助,你们为部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你们继续为《长缨》杂志投稿,共同把它办成喜闻乐见的杂志。”
- P( K; C7 a2 m, ]' ~9 X我连续三年被第二炮兵政治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就像陈红枫所说的一样,我写稿已经出了名。正当我准备为部队的新闻报道工作大显身手的时候,我却接到了退伍的通知。
- _: U5 P7 Y8 i- \: |
! w) W+ X7 K! u& Q9 i- C1981年11月,我退伍回家后,卢春明顺理成章的顶替我到了政治处电影组。5 }' l6 ]6 Z3 D
8 a: ^! }: h; k$ H% X
退伍回家后,曾经有老战友写信告诉我:“你在部队本来是有希望提干的,知道为什么安排你退伍吗?就是因为你写了不该写的那篇稿件!那不是明摆着鸡蛋碰石头吗?!你太可惜了!”6 d9 V; z5 ~" `7 W, O l, l
- m& H. u# |: M2 ~# a直到现在,只要跟老战友聚会聊起在部队的那些往事,还是有人一本正经地问我:“你在部队没有提干,难道你不后悔吗?!”
* Z$ Y P3 ?( @7 [8 T: A: e3 y% s' B+ L* l5 m+ R+ h6 {. k
“有什么好后悔的呢?人活着有失必有得。我现在身体健康,儿孙满堂,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我说。
6 G: F( ?8 ]3 t9 J' n+ P8 t. x6 o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