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清晨,红日初升,第一缕阳光穿过薄雾,轻轻铺在青岛白沙河的河面上。水面泛起碎金,映着操场上一排排迷彩身影。 “忠诚坚定、勇武向战、献身海航!”一阵嘹亮的口号声划破宁静,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训练场上,入伍不久的新兵们迎来了新一天的训练。 古语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基础体能是军事技能得以有效施展的前提和根基。兵之初,基础体能训练是新战友的必修课。 以《军事体育训练大纲》为指引,该基地积极探索科学体训新模式,根据新兵体测情况采取退阶训练、超量恢复、赛训结合的方法,帮助新兵掌握破解体能训练难题的三把“钥匙”。 退阶训练—— 以退为进 7周前,在引体向上摸底考核中,新兵张野在单杠上吊了不足3秒便落地,让区队长杨志直挠头:1米75、82公斤的张野,和一些体重大的新战友一样,在引体向上训练中难以突破。 改变来自被战友们称作“退一步、进三步”的训练办法——退阶训练。 退阶训练其实并不复杂:体重太大,就把负荷“卸一块”;动作太难,就把难度“砍一刀”。目的只有一个——让新兵在“够得到”的强度里先把动作做对,再慢慢提升数量。 对于张野这样体重大的新兵来说,“卸”下来就是增加“辅助配重”。学兵队健身房里摆着4台“反重力”单杠辅助器,是他们实现引体向上突破的“秘密武器”。 配重片越重,向上托举力越大。张野是从“-30公斤”的配重开始训练的。吊杠、沉肩、上拉……原本拉不起身体的他,第一次就能稳稳过杠。等能够轻松完成10个引体向上后,班长便把插销上移一格,配重减掉2.5公斤。就这样,通过一层层把“外力”卸掉,最终把“自己的能力”留下来。 如今,张野已经能一口气完成11个标准引体向上,成为全区队进步幅度最大的“黑马”。 “砍”出来的这一刀,是“动作拆解”。过去进行体能训练时,官兵希望能“一鼓作气拉上去”。现在,大家要先练“高位下拉”,找准背阔肌发力的感觉;再练“离心引体”,让肱二头肌持续收紧;接着利用辅助器材“整体协同”,最后再撤掉外力完成标准引体向上。每一步都可“一键返回”——谁的动作变形,就把插销往下一格,立即“降级”。 退阶训练不仅适用于基础体能训练,对于军事训练课目也有不错的效果。 手榴弹综合运用课目,对于新兵来说是一项全面考验。每人在出发时需携带6枚手榴弹,在进行匍匐、奔跑、卧倒的同时,还要完成抛弹、投弹等战术动作,以全部完成的时间来评定成绩。 在手榴弹综合训练场,新兵陈坤茂经过一系列考核,终于迎来了手榴弹综合运用课目的最后一项——投弹。拧腰送肩,仿真手榴弹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稳稳砸进25米外的“落弹区”。用时48秒,优秀!陈坤茂激动地挥了挥拳头,庆祝自己取得佳绩。 “发力时,想象自己的身体是一张拉满的弓!”区队长张得虎的指导言犹在耳。这个曾经跪姿投弹连10米都扔不到的新兵,如今成了队里的训练标兵。 “手榴弹综合运用这个课目虽然作业距离全程只有50米,但动作要求各不一样,既要匍匐,又要投弹,还要穿插多个战术动作,对我来说非常难。但在训练时,区队长把整个流程拆解为8个模块,每段达标都有‘进度条’。如果完不成,就退到上一个模块,彻底过关再进阶。”陈坤茂的进步,颇具代表性。 从猛练到巧练,退阶训练不是降标准,而是搭梯子;不是松一把,而是扶一程,让新兵在“够得到”的高度和强度逐步建立信心,最终实现突破。 超量恢复—— 以歇促训 如果要问,新兵训练时挑战最大的基础体能课目是什么?毫无疑问是3000米跑。 原因很简单,大部分新兵在入伍前没有接触过长跑训练,而3000米跑对心肺功能、速度、耐力和肌肉力量都有较高的要求,难以在短时间内速成。 为帮助新兵安全、高效地完成3000米跑训练,新训骨干们狠下了一番功夫。 在该基地的共同课目教研室里,白板上的一条波浪线格外显眼:训练刺激—疲劳恢复—超量恢复—机能回落。“错过波峰等于白练,过度刺激不如不练。只有在波峰适度刺激,训练成绩才能事半功倍。这就是我们制订训练计划的依据之一——超量恢复原理。”新训骨干鲁德劲说道。 根据超量恢复原理,无疲劳不训练、无恢复不提高,恢复与训练同等重要。为了让“恢复”真正落地,一张体能训练计划表贴在了学兵队的公示栏里——红色代表大负荷、黄色象征中强度、绿色表示低恢复,新兵们一眼就能知道自己“明天到底能不能猛练”。 “还有最后一圈,冲!”田径场上,新兵何昊咬紧牙关冲过终点——14分25秒,离及格线仍差5秒,却已经是他入伍后的最好成绩。一个月前,他在3000米跑测试中跑到脸色煞白,不得不中途放弃。如今,他离合格只差一步之遥。 队里制订的体能计划表,把耐力跑、间歇跑、腿部力量训练按照“三天一循环”进行高低搭配:先练耐力,再补力量,后提速度,让心肺和肌肉有充足的时间轮流恢复。 冲线后,汗水顺着何昊的下巴滴落,“这5秒对我来说就是最后一道战壕,我已经看见了对岸的旗子。下一次考核我有信心,一定能跨过去!” 超量恢复训练推行以来,全队3000米跑及格率大幅上升,无一人因训练伤停训。鲁德劲也对何昊充满信心,“训练计划会继续滚动,再给他一个周期。5秒不是鸿沟,而是冲锋号。” 遵循负荷阶梯递增原则,该基地以“强度-频次-时间”三维变量精准织网:先定强度阈值,再布频次节点,后调时间梯度,确保任一维度上扬时,其余两个维度稳如锚点,循序渐进实现训练刺激与超量恢复的无缝咬合。 这样的训练方式让二次入伍新兵王佳伟感受颇深,“没想到,睡够也算训练,这属于超量恢复的一部分。基地严格控制训练强度,歇满两天后,我的3000米跑成绩反而快了21秒。首次跑进12分,让我感到非常惊喜。” 大强度训练后必须休息48小时,再进行同源肌群刺激;睡前统一组织拉伸放松;周日定为“强制恢复日”,训练归零,只做拉伸——超量恢复,在该基地的体能训练计划中处处可见。 一条线、一张表、一夜深睡……恢复不是偷懒,而是让身体站在更高的起点上重新出发。“鼓槌起落有拍,声音才响亮。”新训骨干韩金田感慨道,“不是汗流得越多越有效,我们要让每一滴汗水产生效果,帮助新兵们稳步提高体能素质。” 赛训结合—— 以赛强体 傍晚,西边的天际还挂着一抹橘红。随着主裁判的一声长哨,首届“砺鹰杯”新兵八人制足球联赛在基地南区球场落幕。 学兵十队以5比0战胜学兵十一队,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为8场循环赛画下句号,并以7胜1平的战绩勇夺冠军。 “最后一球是我踢进的,但功劳属于我们整个球队。”赛后,学兵十队足球队队长向宇飞摘下臂章,跟大家一起振臂欢呼。 球场的另一侧,“砺鹰杯”新兵篮球联赛还在继续。 比赛第二轮,学兵十七队对阵学兵十六队。记分牌停在58比58平,时间只剩8秒,呐喊声与观众的助威声交织成一片。 计时器红灯闪烁,倒计时8秒。学兵十六队中场发球。球刚发出来,学兵十七队12号队员龚钰淇猛地斜刺,猎豹似地伸手——球被断下来了!他快速运球到对方半场,摆脱防守后在三分线外急停跳投。“咣”的一声,球砸中筐沿弹出。红灯亮,比赛进入到加时赛。 加时赛中,两队的防守强度更大,比赛陷入拉锯战。最终,体能更加充沛的学兵十七队在比赛的最后阶段接连得分,打出一波10比4的小高潮,并最终以70比64战胜对手,取得胜利。 这是该基地首次把篮球、足球联赛写进新训体能训练课表,也是第一次把文体活动嵌进新兵体能成长链。没有专业教练,也没有数据面板,只有一块记分牌和一群刚入营的新兵。一场场你争我夺的球赛,激发了新兵们“不服输”的精神,让“集体荣誉”更深入人心。球赛比的不仅是技术和体能,更是顽强的作风。比分留在赛场上,血性渗进骨子里。下一声哨响,不知谁会进球,但所有人都知道,球权可以交出,拼劲不能打折。 “球赛也是一种高强度间歇训练。新兵们在比赛中运动强度很大,却乐在其中,积极性很高。而且大家在一起比拼,更加明白了团队配合的重要性。”该基地领导介绍道。 比赛还在进行,训练仍在继续,属于这些新兵的军旅生涯才刚刚开始……带着这股被比赛点燃的血性,他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位,用同样的冲锋姿态,迎接未来更多的考验。 观训有感 向科学训练要效益 退阶训练、超量恢复,外加赛训结合,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这三把破解新兵体能训练难题的“钥匙”,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值得借鉴。这些科学的训练方法,让大多数新兵实现了从“及格”到“优秀”的跨越,也展现出军事体育训练的创新和发展,对基层部队开展基础体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基础体能是军事训练的根基,也是军人战斗力的基石。 进行新兵基础体能训练,首先要打破“一刀切”的固化思维,让训练更具针对性与科学性。现在,大部分单位都已摒弃了“猛练狠练”的老路子,但仍常困惑于“该如何练”。该基地推行的退阶训练方法,通过卸负荷、拆动作的方式,让军体训练强度始终处于新兵“够得到”的范围。这种“先求会、再求好”的思路,本质是尊重人体运动规律与个体差异,让基础体能训练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 新兵刚接触军事体育训练,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平衡“训练”与“恢复”的关系。3000米跑作为新兵体能训练的难点之一,考验的不仅是耐力,更是科学训练的智慧。该基地以超量恢复原理为指导,明确训练与恢复的节奏,严格控制训练强度,让新兵受益不浅。这种“无恢复不提高”的理念,打破了“汗流得越多效果越好”的认知误区,不仅帮助新兵在新训阶段稳步提升,更为他们今后的军事训练指明了方向。 军体训练既要练“体”,更要育“魂”。该基地将篮球、足球联赛纳入新训体能训练课表,用赛事搭建竞技平台,看似是文体活动,实则是基础体能训练的延伸。这些赛事不仅让新兵在高强度间歇训练中提升体能,更让集体荣誉、顽强作风等精神内核融入训练日常。 基础体能训练不仅以练肌肉、提速度为目标,更是锤炼官兵血性胆气、凝聚战斗意志的“熔炉”。这种赛训结合的模式,让基础体能训练从单人课目变为集体行动,既提升了新兵的训练积极性,又为新兵注入“敢打必胜、合力制胜”的精神动力。 三把“钥匙”的探索,不仅为兄弟单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彰显了新时代军事体育训练向“实战化、科学化、精细化”迈进的坚定方向。同时,这一探索也揭示了一个基本道理:基础体能是战斗力的“压舱石”,唯有以创新思维破解训练难题,以科学方法提升训练质效,才能夯实每一名新兵的体能根基,为未来战场输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合格军人。 7 q$ Y! Q' q0 e- S3 g8 Z*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