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6-15 09: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小传】苗丹民,心理学家,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项目”“921工程”、军队重大专项等30余项课题任务,主编专著18部,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荣立一等功。( i! L! h; z. f9 m
* c3 T( D( \: T5 H
“谁能当兵?谁适合当什么兵?”盛夏时节,全国征兵体检与心理检测业务骨干培训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开班。讲台上,身着一袭空军蓝的苗丹民教授,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耐心传授,条分缕析。新一轮征兵季到来之际,他要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传授给大家,为部队选拔出更多优秀兵员。
8 T# o* s) H3 P! A3 K9 P
8 H& u9 U8 D% ^" a _从白手起家到硕果累累,从理论探讨到建立标准……躬身耕耘于我军军事心理学领域,苗丹民一干就是34年。% ^. y8 Y0 c% h4 P
" |0 V. [* u3 C/ |5 w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需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军事心理学做支撑。”苗丹民说,“一辈子能做一件这么重要的事情,足矣!” h7 l' c# Y, ]9 p
- `/ k5 d5 }% G! q8 |; [7 y1983年秋,留校任教的苗丹民被分配到心理学教研室,这让他与当一名眼科医生的梦想失之交臂。茫然之中的苗丹民,偶然间看到一本介绍外军开展心理选拔的书。从那一刻起,苗丹民认定,这就是他今生的事业。. L, f: L$ f" p' u4 m
: g0 b$ l, K0 f% {/ s: W然而,当他怀着一腔热血闯进军事心理学大门时,才发现我国在该领域研究起步晚、力量弱、成果少、底子薄,而且大多在理论层面打转转,鲜有开展实效验证。
t# B5 ]/ l$ D3 d! h0 z0 W( Q. Q: P H5 [
“认准了这条路,就要勇敢走下去。”倔强的苗丹民开始了“寂寞长跑”。接下来的10多年,他先后参与了飞行学员心理选拔系统研究试点、国家首批航天员心理选拔研究工作,同时连续追踪某学院4届毕业学员,完成了一手实证资料的“原始积累”。
3 @# m! a' [' P' t4 W+ x都说厚积薄发,然而长期“厚积”过程中的寂寞冷清,却并非人人能够承受。6 S, D/ A! A( N9 }) v4 l
: L: M( J& E1 {7 c+ X
苗丹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在短时间内发不了SCI论文,申请不到国家自然基金,也无法参评军队成果奖。调职晋级、职称评定、立功受奖却大多要依据这些“有形”成果。一种难以言说的挫败感,使他一度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 }$ `4 E' Z2 o) R7 \/ s! q
+ }! q6 d. ~7 G转机,发生在2002年。得益于多年来在军事心理学领域的执着研究,苗丹民接到上级通知,由他的团队负责全国征兵心理选拔工作研究。8 t# z" X4 z! _4 s) n, q ~- j& m
- D5 r- `' d, z
廿年磨一剑,只待出鞘时。苗丹民带领团队上高原、下海岛、跨戈壁,深入一线部队采集大量一手资料,研发出“中国征兵心理检测系统”“军队院校学员心理检测系统”。该成果在全国几千个人武部、数百个院校招收站推广应用,同时向领航员、导弹发射号手、机要人员、消防人员等特殊岗位分类选拔拓展,发挥出巨大的军事效益。; S2 g5 a; D2 i1 [$ L) ^3 E1 F
- h8 I& r% w+ v
2011年初,由苗丹民领衔完成的《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业界对该成果的评价是:首次揭示了我国适龄青年体质与心理特征及变化规律,建立了完整的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标准和技术,形成了7部国家军用标准和1部军队执行标准,提高了我军特殊兵种的训练成才率,为国家按地域征集兵员、修订兵役法规**了科学依据。国防部征兵办公室有关专家更是称之为“我国军人选拔工作的里程碑工程”。
; K. J# X% C+ G1 b/ U; _ M& t: M' `. ]! R/ r
记者采访时,苗丹民正在组织全军心理学专家撰写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丛书。当然,还有一项他最为看重的工作——推出引入大数据的第四代心理检测系统。 g9 g( S# A! [9 }" l! t
/ D' D0 ?# \6 [* [一生情系“兵心”,为国遴选精兵。回首来路,苗丹民还是那句老话:“人的一生很短,能把一件重要的事做好,就算没有虚度。”
7 |. M* ]0 A# r1 F'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