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4-24 13: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小传:乔忠伟,男,1967年出生,1983年入伍,专业技术七级,现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兵种教研室主任、全军模拟训练条件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军队院校课程与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获军队院校育才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3次荣立三等功。5 F7 ^, N. g, Q2 z% H& n
8 s# G# u8 T/ ] m: E
在人才济济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论成果,乔忠伟不是最突出的;论荣誉,乔忠伟不是最耀眼的;论岗位,他就是一名普通教研室主任。
+ Z: l# c) {' q J8 y8 R6 ^9 Q& m5 Q+ d: H o# ?
然而,乔忠伟的人气颇高。在他病重期间,院、部、系领导包括已退休的老同志一个不落前去探望,全系60多名同事自发排班,轮流陪护。
6 Y2 P/ P/ x$ q9 T4 C1 U2 s
. N6 F; k0 T- W1 q按说,一个人生病住院,领导和同事都去看看,乃人之常情。但有那么多人为乔忠伟牵肠挂肚,的确不寻常。
8 S7 ^5 s1 q# P
: {' f7 O/ T& { `$ h0 f# h系主任李春元说:“人家对他好,是因为他对人家更好。”
3 ]. f8 s6 Z6 e+ V3 W% [4 } a
$ P+ Y6 w4 F0 n8 t+ j老教授王克海感叹:“做人做事做学问做到老乔这份上,我佩服!”3 D: a. b6 J+ @3 L: F, Y4 V
) T/ I. [; d* j+ U4 f
本色,就是乔忠伟。
) ~& `7 h( `, s0 n3 C7 w9 }( ?4 C ]. _, c
一个人的价值就是把一件件具体事做好,大事业都是由一件件具体事撑起来的
. p( ^/ o( E! M& y( r: D8 P" @% Z7 S4 {3 E3 P7 G
去年8月5日,乔忠伟在调研途中突然大口吐血,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并下了病危通知书。
! G2 G) c) r6 d6 w- g# [1 U; Z+ |' ?$ b9 ?! P+ J; F
不少人说,乔忠伟这场大病是累出来的,他手里总有干不完的活。
8 h# @2 G; S7 M' f5 c7 M% x: C+ g2 q$ ^" ^2 l$ Z5 G
乔忠伟刚当教员不久,就被确定为“联合作战知识普及”活动的筹划专家。这项由原总政治部牵头的活动,旨在通过巡回宣讲、电视讲座的形式为全军官兵普及联合作战知识。
2 ]3 f0 p! ]- J& M) x( s! E: l+ } s) x) q) ?: {
一连十几天的突击,让筹备组的几名同志有些吃不消,大家商量着周末休息一下。为抢时间,老乔没出去,他把自己的任务干完后,又连续突击两天一夜,把其他几名同志的活也捎带着干了。到集体论证的时候,由他完成的一份份初稿早已打印装订好,摆在大家面前。
' h; P) f/ g F$ o
( p! V0 }6 k: N% E, O* h一起攻关的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邵杰打心眼里敬佩:“老乔做事踏实、做人踏实,是个可交的人。”1 Z+ J1 x( K }' _9 {1 `. A
C! S2 V4 q3 ~! l& v筹划工作完成后,10余堂联合作战知识精品课在乔忠伟的争取下由学院承担。同事们都奔赴全军宣讲,到中央电视台录制讲座,乔忠伟却没给自己留一次“露脸”的机会。不少人说老乔有点迂腐,他却认为,做点事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足够了,台前幕后都一样。5 _9 C6 L3 o) D
! Z+ h9 b2 H+ s& [- O
乔忠伟任劳任怨、一丝不苟的干事作风,成为学院一张响亮的“名片”,从上级机关到兄弟院校以及部队,一项项任务、一个个课题都主动找上门。: v5 {, ?1 j+ P( r
4 y7 S5 l: ]5 U8 J- ~1 l4 k! V% j
苦,才是人生;累,才是磨练;舒服,是留给懒汉的。在乔忠伟看来,一个人的价值就是把一件件具体事做好,只要对事业有利,只要对工作有利,没有分内分外,大事业都是由一件件具体事撑起来的。因此,无论是总部派下来的,还是院部系领导交办的,包括本单位同事和外单位同行提出的,老乔都是有求必应,没有他不接的活。" c) I3 b$ [( i. Y
+ ~9 \' J I/ p/ Y8 h& ^5 i1 x
“任职培训学员考核推演系统”研制,原总部机关点名要乔忠伟担任组长;《陆军兵种战术学》是在一无授权,二无经费,几经周折中,由老乔领衔完成的,填补了全军空白;《空地联合作战行动协同规则》编修的新版本,也是在他事无巨细的组织协调中诞生的;他牵头完成的《陆空联合作战协同问题研究》课题,直接应用于实兵演习;他负责编写的《联合作战知识导论》印发全军,成为指挥军官培养的主要教材之一;填补学院学科空白的《联合战术学》专著,是他在病榻上完成修改、校对并付梓出版的。
4 z7 k( n" \# D% d/ x9 P" j- }4 s6 c% k# B# |1 a
让自己发光,更让他人璀璨,凡事总想着自己,走着走着身边就没人了
9 {, s' t8 f9 L% L1 B& I
' J; D: p! z# a% u7 ^在院校,高职评审是个“坎”。原因是“僧多粥少”,竞争激烈。
% b* m6 E H5 P/ Z) I
. S) |) |+ o0 ^2 G" p7 G教员黄传贤前后经历了6次述职测评,这次仍感到有点玄。倒不是他技不如人,教研室有9人符合参评高职条件,而名额只有1个,乔忠伟极力为他争取这次机会。要知道,乔忠伟也是符合条件的9个人之一!支委会研究时,几名委员都支持上报他参评正高职,乔忠伟何尝不心动?同龄人中许多早已正高多年,但一想到黄教员达到任职最高年限,教研成果也很出色,乔忠伟力排众议把机会让出来。黄教员动情地说:“如果不是老乔,我这次就可能脱军装走人了。”# T9 H# _! S5 n' C* T$ i
! F7 {. c+ _1 ?* _9 b乔忠伟不止一次这样说:“我没有那么高的境界,私心谁都有,但涉及大家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能含糊。”/ O# w* B7 e: f+ {
# ]) J |: Q4 b% N2012年,教研室一致推荐乔忠伟参评军队育才奖,他却跑到系领导办公室要求换人。一些人以为他仅仅是做做样子,甚至有人认为他在作秀。等到报奖时,乔忠伟的参评材料经系党委研究通过,都已经送到院机关,他却闷着头帮另外一名年轻教员准备材料,系领导拗不过他,同意了他的请求。3 S. D9 I8 @: e/ ]
: l8 i$ R( c, v; p x
乔忠伟用自己的真诚和淳朴,感染着周围,纯正着风气。去年,因为两本专著的署名顺序,印刷厂接到军兵种教研室好几个教员的电话,都要求把乔忠伟的名字排第一,把自己的名字往后靠。原因是这两本专著都是乔主任带着大家干的,出力最多,他却在审阅小样时把自己的名字勾到了最后,他仍不放心,到印刷厂当面敲定。乔忠伟不是不清楚,成果署名先后对专业技术干部有多重要,提职晋升需要,职称评审需要,遴选专家需要。但他更明白,凡事总想着自己,走着走着身边就没人了。- X) T3 ?% ~5 i. N
+ G( B5 U4 ^& W5 C
利益面前让一步,遇到困难能担当。
5 G: `6 F% O J$ Y& q* O
! _- b( Q: O7 V6 s2014年,学院安排王克海教授带队出国执行援教任务,但王教授担心误了手头课题的进度,想一鼓作气拿下来。两头为难之际,乔忠伟对他说:“援外是工作需要,课题也是工作需要,你就放心走吧。”当王教授凯旋时,他的课题进度不仅没受影响,乔主任还拿出了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此情此景,让经历过不少事的老教授心里发热,眼圈发红。( a t6 v6 T5 a8 K% J, Y7 B- Q0 n
! x- B8 A9 y o1 ? P: M4 B& i% E) v张静是教研室唯一的女教员,结婚多年一直想要个孩子。可张静有顾虑,教研室一个萝卜一个坑,一生小孩,课咋办?乔主任看出了她的心思,对她说“事业、家庭都重要,有我和大伙在,你不要有顾虑。”张静休产假时,乔忠伟不仅替她代了两个多月的课,所讲课程还获得名课奖。张静和家人都非常感激,想去登门致谢,可大家都知道乔主任不喜欢那一套。学院举办军旅诗词朗诵会,张静把对乔忠伟的感激化在诗里,还未开口泪水就止不住地往下掉,声音嘶哑:“他把友情总是看得很重很重,他把名利总是看得很淡很淡,他的眼光总是看得很远很远……”* k" c" i6 H9 t5 S
4 [( H& F' ]% n! W做学问是个硬功夫,尤其是培养打仗人才,对学问负责、对学员负责,就是对战场负责$ V* r, ?) q! E
$ l2 Y4 h1 I0 P. m$ u. g: O3 f4 i z
5年前,学院军兵种教研室主任空缺,系党委研究决定,让具有部队任职经历、领导管理经验丰富和学术功底深厚的战役教研室副主任乔忠伟挑起这副担子。" n6 Y! A$ ]% B- ~: `) D3 Y
% ]7 r% s( h; q: a隔行如隔山。换岗位、转专业就意味着从头再来,之前积累的东西很多都用不上了。乔忠伟想到自己已经年过四十,还要重新“学艺”,会不会太吃力?尽管有种种顾虑,乔忠伟还是愉快服从组织决定。: g' G6 b1 |: f0 K; P
* ]6 h# p5 z& N7 K4 t9 ]# ]( q1 i' |
乔忠伟没有辜负组织的重托,5年来,教研室16名教员打造出20堂“名课”,完成10余项全军重大课题,出版30余本专著教材,全军10门作战类核心课程有5门课改任务由他们承担;起草的《作战类课程建设基本要求》成为全军中级指挥院校的范本;编写的《全军院校联合作战系列想定》被部队和院校广泛采用。2015年底,他所在的教研室扛回了学院教学先进单位的牌子。
* N2 N! b/ r& E: w n$ Q4 m0 X$ a, m/ d4 u8 h
乔忠伟很知足,但他不满足。知足的是,教研室的老老少少勤勉用功,尽职敬业;不满足的是,高新技术发展太快,作战理论、作战样式很多都是颠覆性的,需要补充的东西太多了!& M8 a6 ` H1 i
! x5 p- Y1 T" P1 d4 ]+ Z% Z$ X乔忠伟带头补。别的不好说,仅教研室的11门专业,大部分专业课,若有教员出差或请假,他都能顶上去。但又有谁清楚这背后的付出呢!乔主任不止一次对年轻人说:“做学问是个细工夫、慢功夫,更是个硬功夫,尤其是培养打仗人才,一点不能含糊,对学问负责、对学员负责,就是对战场负责。”2 @# X$ P- L0 |* w5 L1 {( L+ I
9 s, c' B! g4 x1 t( B% o薛海鹏大学毕业后,是抱着干一番事业来到教研室的。没曾想,来了快一年,连课堂的边都没沾,干的都是跑跑颠颠的事。在熟悉完环境后,乔主任是这样“练”他的:一个不到两千字的战例,老乔让他一个星期背熟,再用一个星期变成自己的话口述,再用一个星期结合部队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口型、语气、表情、动作等都得到位,把小薛折腾得吃不好、睡不安。9 }- J4 |! O* O9 O- m4 Z
: R/ X' u2 V6 u& H" |小薛真真切切感悟到当一名合格教员的艰辛与不易,静下心来勤钻细研。经过一年半的拼搏和精心打造,薛海鹏终于放单飞了。* |6 I w) ?$ X. Y* x; C6 z0 H
`7 L# A( v7 t6 \
刘永洪是从野战军后勤部门调来当教员的,懂后勤专业,但对合同战术了解不多,再加上地方口音太重,前后打磨了几十个回合。刘永洪领教过乔主任的严酷:“有时虽然脸上挂不住,但仔细回味,这才是做学问的正道。”如今的刘永洪独当一面,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学科。2 Q' H* y6 U$ F# }
/ a m4 G- N0 [( |1 R8 f6 T1 z7 P4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