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高滩岩

[自主生活] **抗战之七大奇迹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5-8-22 01:38:14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5-8-22 01:42:17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2 08:41:02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2 09: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历史,历史,我们真看不懂,因为没有经历过!随他们去说吧!但有一点:谁都多多少少会说敌人的坏话,标榜自己!

点评

说的极是,看得很准,补充一点,敌人是非同小可的,成王败寇,你死我活,所以,不是多多少少地说的问题,而是要把敌人说倒说灭的问题,为此不惜……不说了吧!  发表于 2015-8-22 09: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2 10: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1_206:}日本仔看了会气死,搞了半天,日军战败的原因原来搞错谁是中流砥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2 1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言之七条,有能力便有理有据地予以批驳,哪怕一条也行。别总是嘟嘟哝哝,似在自说自话,憋屈否,难过死了,天长日久就不怕患上抑郁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5-8-22 12: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2 14: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预见
; E8 N8 M! u. M6 ]2013-11-03 17:11:33  来源:环球视野  作者:刘洪8 r/ l, d3 d: E5 Q# {& W/ H
点击:6736   评论:5(查看)分享到: 04 y# ?# _6 N( X2 g- d: [2 F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渊博的知识,绝大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毛泽东在烽火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度过了前半生,他审时度势,多谋善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独具特色的军事战略思想,在世界军事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这些,在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可避免性、性质和特点等战略预见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7 G0 x5 _9 u. c0 O, J2 ~; N  预见之一:新的重分世界的战争即将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不可避免20世纪30年代,国际战略格局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着三大集团,即利益相互对立、冲突的德、意、日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以及以美国为首的暂时持中立态度的集团;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之外,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势力互相勾结, 在英法绥靖政策和美国中立政策的姑息纵容之下, 侵略的胃口越来越大。面对犬牙交错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当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预见和判断:
. V; e9 Z$ O6 I# S  a* s  首先,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战争是不可避免的。1935年11月,在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不久,毛泽东即在一次形势报告中预言:“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走向大战(东方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加深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但没有解决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这些矛盾,发展为战胜国与战败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播下了新的国际冲突的种子。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这些矛盾趋向尖锐化。本来就认为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分赃过少的日本与意大利, 以及认为自己在那次战争中损失了赃物的德国,开始全副武装跑向战争舞台,企图用武力重分世界。面对世界格局的这个新变化,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新的发展的结果,使得世界又临到新大战面前。”1939年9月14日,即二次大战爆发后的第13天,毛泽东在分析大战根源时, 又一次强调:“根据历史事实和列宁的学说,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极端不平衡的,因此,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3 f0 C  d  L7 [4 q$ E& E  其次, 认为德日意必然从发动局部侵略战争进而发动世界大战。毛泽东指出:“新的重分世界战争业已开始”,其第一阶段是“首先侵略中间国家”,即首先吞蚀中国、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半独立国家和小国这些“肥肉”,目的是先行壮大自己,削弱其他大国;其第二阶段必然是发动世界大战,“与各大国作战”。从以上推断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把“新的重分世界的战争”区分为“首先侵略中间国家” 的局部战争和“与各大国作战”的世界大战两个阶段。1938年5月和10月,他又两次谈到: 各大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暂时还可能不爆发, 暂时限制于侵略中间国家的过程虽还在继续着, 但最后势必引导各大国卷入空前残酷的战争里去, 这是没有疑义的前景。, @7 w/ q! J6 ]% |" m: I5 ]  f
  其三,认为西方各“民主国家”不愿制裁德意日侵略者,尤其是英国推行“排斥苏联妥协德意”的绥靖政策,已造成实际上援助德意日侵略中间国家的严重后果。西方各国,特别是英法,如不改弦更张,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势必引导法西斯各国进行更大规模的冒险战争”。从这个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将不可避免。
# ]6 }; X: ^: t' V" X  1938年—1939年初, 正当西方推行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张伯伦向人们高喊“从今以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的时候, 毛泽东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预见以及关于“世界各大国间的战争火焰已日益迫近,任何国家欲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警告,犹如空谷足音,唤醒人们丢掉幻想,动员起来,准备战斗。, b3 \) Z- P2 s/ T
  预见之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是持久的战争, 其持久性将是和中日战争一样表现为三个阶段
: |  e8 M) ~% M2 Q9 m  s8 ~7 K  20世纪30年代末, 世人对即将爆发的世界大战是速决战还是持久战,判断各异,但有一点共识,即德意日法西斯各国都力图速战速决。对于中国的抗战,1938年5月毛泽东已在《论持久战》中全面论证其持久战性质和大概进程。那么,他对于整个二次大战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大体进程又是如何预见的呢? 他认为:二次大战将是一场长期的持久的战争, 其长期性和持久性同中日战争一样,具体表现为3个阶段。即:9 |9 R) S! H) a  m4 e& P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 Q% B* g, L) h; V6 g- n! R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
! ]% X( b6 A$ W% r4 i4 B" z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
# }, C- v+ F* w. |7 e7 ^* m* l6 D  毛泽东的这种战略预见,是从几个方面的科学分析中得出的。首先,是根据二次大战的错综复杂性。认为“是包括帝国主义战争与反帝国主义战争,包括**战争与革命战争,包括战争的继续与暂时的局部的停顿, 包括参战阵线的改组变化, 参战国家的灭亡与新建这样种种情况, 就组成了战争的持久性”。其次,是根据当时世界力量的格局而论。他认为,虽然“全世界先进人类正准备空前广大与空前深刻的斗_____争力量,以便抵抗与战胜德、日、意法西斯魔王”,但“这个全世界人民觉悟、组织、斗争与统一战线的伟大过程”,“须经过广大而艰苦的努力和艰难的持久战才能完成”。其三,是根据世界战争史的经验。他认为,“外国的七年战争,八年战争,三十年战争,百年战争,乃至二十年前四年的欧洲大战”,都是“有一个较长的或很长的相持阶段”的持久战争。二次大战当属这一类战争。+ p# w# d. y  P: l2 t) [' z% y
  毛泽东虽然没有像对中日战争那样具体预见二次大战的3个阶段, 但他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即:“如果承认持久战或长期战争,又不赞成三个阶段,那末,所谓持久与长期就是完全抽象的东西,没有任何的内容与现实,因而就不能实现任何实际战略指导与任何实际的抗战政策了。”由此可见,在毛泽东看来,既然承认二次大战是持久战争, 那么其持久性必然会同中日战争一样,具体表现为“在敌则进攻,相持,退却,在我则防御,相持,反攻,这样三个阶段之中”。此外,还可以从他1941年12月12日所写的《对国际形势的估计》中得到证实,他认为“在半年内英美均非日本之敌, 但只要留得新加坡、马尼拉、达尔文等二三据点,即可在半年后造成对日相持局面,以待日军之蔽,然后举行反攻。”这一段话, 证实了毛泽东认为二次大战的各主要战场都有一个时间长短不等的预见是多么的准确, 太平洋战争半年之后确如他所预见的那样转入了相持阶段。
8 M, j0 W- l7 Y* y2 A. O# A  毛泽东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预见,从总体上准确地把握了二次大战变化发展的大体进程,突出了“相持阶段是战争的枢纽”这个论点,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许多盟国虽然也承认二次大战是持久战,但没有清晰地认识到有一个战略相持阶段。例如斯大林曾把1941年底莫斯科反攻的胜利误认为是全国战略反攻的开始, 结果造成了1942年夏季再度陷入战略被动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战争指导上由于没有自觉地认识到应有一个战略相持阶段而出现的失误。2 u" v9 b2 S  X
  预见之三: 世界的主要重心在欧洲,西方各国将奉行“欧洲第一,东方第二”的总方针,中日战争是世界战争的一部分分析二战,世界作为一个全局,其战略重心在何处?谁是最主要的打击对象?哪里是决定性的战场? 这些都是当时各国大战略所应当首先明确回答的问题。舍此,一切战略计划和战略部署都无从谈起。
5 j1 o- {. R1 u5 P  1938年10月, 毛泽东在阐述中日战争三阶段论与国际形势的关系时, 站在世界战略全局的高度, 冷静客观地预见到西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将采取的大战略。他指出:“世界的主要重心在欧洲,东方是环绕着它的重要部分。世界的主要和平阵线国家与主要法西斯国家, 正在为着欧洲战争危机问题,在西方纠缠不清,无论是各大国间的战争前夜或战争爆发, 西方的各大小国家都将以解决欧洲问题放在议程的第一位,东方问题则不得不暂时放在第二位。”对此,毛泽东是世界上最早作出“欧洲第一, 东方第二”(即后来所说的“先欧后亚”)这个科学预见的战略家之一,而英美两国直到1941年3月才首次正式明确共同执行“先欧后亚”战略。
4 f9 D# M- U9 p! q  G# |8 F3 ]( ]0 x' B  1941年12月12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4天后,毛泽东凭着他对世界全局和英美战略利益的深刻见解,在《对国际形势的估计》一文中有这样的预言:“英美的总方针______可能是对日取守, 而对德取攻,先集合英美苏力量解决德国,然后集合英美苏力量解决日本, 而两方面苏联都将是决定力量。” 毛泽东这个论断, 进一步发展了他1938年10月作出的预见。5 e; s( f$ ~/ f' R& g, s- m+ d" V7 X
  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关系, 这是当时全国人民十分关心并盼望得到解释的重要问题之一。毛泽东认为:中国已与世界连成一体,中国与世界不可分;中日战争将是世界战争的一部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他在1938年10月指出:“在东方日寇侵略东四省, 西方希特勒登台之后, 新的重分世界的战争业已开始了。”在这里,毛泽东十分恰当地把日本侵华和德国法西斯上台相提并论, 并把它看成是重分世界战争的开始。他指出:我们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是世界性的敌人,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反对日本侵略战争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有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澳洲人,以及其他亚洲人。并强调:“中日战争是世界战争的一部分。”毛泽东战前作出的上述预见,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它清楚地告诉人们:(一) 今天的世界已不是从前的世界, 整个世界先进人类已成为休戚相关的一体, 日本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企图肯定要失败;(二)“孤立战争” 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孤立政策是有利于敌人的”。从中国方面来讲,不能闭关,不能自我孤立。自力更生是我们的基本立脚点,但“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 而且必须成为我们的立脚点”。从英美等国方面来讲, 应当克服孤立主义观点,应当认识到“中国如果战败,英美等国将不能安枕”、“援助中国就是援助他们自己”的道理。
; H6 H9 g1 T) \  H  毛泽东根据以上预见和判断,制定了“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松外援”的方针。据此,他强调:在伟大的抗战中,要“基本的依靠中国自力胜敌”,特别在1938年新的抗战形势下,由于可能减少一部分外援, 中国自力更生的意义更重了;对于外援,由于“东方问题与西方问题在当前具体情况上有某种程度上的区别”,所以暂时不应寄予过高的希望,“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与外援的配合, 主要的是和先进国家与全世界广大人民反法西斯运动之将来的配合”,我们的方针“应该放在这种基点上”。毛泽东满怀信心地向全世界宣布: 中国军队和人民必能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锻炼自己,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有力的方面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 也为援助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自己的伟大贡献。
. ?6 n3 M( h" R3 D& q" A  预见之四:全世界多数人类正在逐渐动员中,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必将建成由于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局部侵略战争,引起了各被侵略国家国内阶级关系和整个国际战略格局的大变动。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这种变化,共产国际于1935年7月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调整政策,号召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于8月1日以**中央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集中国力抗日救国。毛泽东根据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和国际上形成和平阵线与侵略阵线的新形势, 于1937年5月3日指出:现在,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的任务”,中国不但应当同苏联相联合,而且应当“和好些在现时愿意保持和平而反对新的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 |  X# e: d: s/ m8 \2 C) d& `% u' }; S
  当时,世界人民普遍关心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治信仰、意识形态和民族成分各不相同,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能建立起来吗? 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坚定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一定能够建立起来。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这个预断:
: b' N; y" G* S; G; m3 f  第一, 认为德意日法西斯由于对所有热爱自由与独立的国家实行损人利己的武装侵略与奴役政策,已成为人类的公敌,中苏美英法及其他一切遭受其侵略和战争威胁的国家, 有联合起来反对共同敌人的客观需要。这是德意日发动法西斯战争的必然结果, 也是促进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必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3 h3 v2 U: ?4 s' ]7 [+ X2 |
  第二, 认为全世界人类的大多数正在逐渐动员中。“资本帝国主义的本性,不但是和本国人民大众矛盾的,是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矛盾的,是和社会主义国家矛盾的, 而且是帝国主义诸国之间自相矛盾的。”毛泽东说,这最后一种矛盾在历史上的最尖锐表现, 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次大战后,产生了新的国际形势。而一次大战、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盛、资本主义国家的衰弱、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中国的伟大抗战、西班牙的人民战争, 乃至张伯伦的妥协政策等等,“逐渐地教育了英法等国与全世界的人民,使他们懂得惟有组织与斗争才是出路, 惟有团结世界上一切自求解放的人类为一体, 惟有世界人民与被压迫民族的统一战线,才有出路。”这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能够建立的重要条件。6 B' W7 o6 V, k$ ]
  第三, 认为各反法西斯国家都在向着积极方向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原则,要求把帝国主义国家中的法西斯国家同资产阶级民主制国家加以区别,把已发动侵略战争的法西斯国家同没有发动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加以区别, 把英美政策的慕尼黑时期和这以后的时期加以区别, 并在这些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丘吉尔和罗斯福也相继各自调整了本国政策。这是各反法西斯国家逐步走向联合的重要保证。6 G4 ?' T* B/ Y- f- E
  毛泽东认为, 世界上各反法西斯国家既然都有联合的客观需要与可能, 又在各自政策方面作积极调整,那么只要继续“付以广大而坚持的努力”,这个反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线就一定能够建立起来。4年多后,正如毛泽东所预见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终于在1942年1月1日,以苏中美英等26个国家的《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为标志,正式建立起来了。2 o5 S& H5 Q  h, i8 u) W8 ?/ u8 b( g
  预见之五: 抗日战争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不论法西斯国家如何加紧侵略,全世界一切被侵略者将夺取最后的胜利$ V. V/ v( n- _3 _
  1939年1月(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7个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中强调:“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八年抗战的战争实践证明了这个预断是完全正确的。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不仅在欧洲, 而且也在亚洲。中国的抗日,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场爱国自卫战争;对全世界来说,是武装反击法西斯侵略的第一炮。它有力地支持和援助了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为最后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P5 \* _! D5 m' K
  毛泽东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在国际国内极端复杂和困难的政治、军事逆境中,坚定地站在全世界和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战略高度,从中国战场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正确地解决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民族战争、抗日民族战争与国内反顽斗争以及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外交斗争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关系。他紧紧地把握各个战略转折的关节, 高瞻远瞩地预见中日战争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毛泽东的著作《论持久战》,以其令人信服的科学性成为指导整个中华民族进行抗日战争的伟大纲领。**高级将领白崇禧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称赞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 他在1938年11月的南岳军事会议上推荐给蒋介石看。194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对党内指示中再次强调:“在军事战略方面,是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我们知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为了解决抗战中的战略指导问题, 先后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论新阶段》以及一批作战指挥文电等, 这些军事理论著作和指挥文电, 从不同侧面对有关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理论作了科学而系统的回答和阐述。而波澜壮阔的八年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正确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提出与制定的政治、军事路线, 中国人民坚定地把毛泽东推上了实行全面抗战的领袖地位。
" y# ?. V5 B" ^- M. j" a' [  游击战争古已有之,但使其在大国民族解放战争中发挥战略作用,则是毛泽东的首创。毛泽东不但确立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而且具体制定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和指导原则。, o9 O5 z4 C9 b# O( D  ~
  毛泽东军事思想经过抗日战争全过程的反复实践而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它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0 w, j8 `1 [* y1 e- a  Z  其一,关于战争观的理论。毛泽东通过对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研究和指导, 一方面指出:帝国主义就是掠夺,掠夺就是战争的政治目的, 战争的性质是根据战争的政治目的而定的基本观点; 另一方面又通过争取英美等国参加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实现, 提出了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 社会主义是能够和资本主义合作进行正义战争的基本观点, 并明确指出“战争不但是政治的和军事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的基本观点。
9 c2 e" \+ x" j( n6 C. U$ R  其二,关于人民军队的理论。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如下论点:关于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的理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理论; 坚持国共合作中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加强政治工作基本内容和方法的理论;加强军队干部的培养,提高其理论水平及军政素质的理论;注重部队革命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 树立革命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念的理论; 正确处理军队内部和军政军民关系以及瓦解敌军工作的理论等。
4 j  a& n5 z( u# t9 C  其三,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毛泽东通过坚持和贯彻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建立广泛的国际国内统一战线, 以及建立和发展敌后根据地,依靠根据地人民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政策,支持长期抗战等实践,使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更加完善。
  d, v) f! ]+ }$ n  其四,关于战略方面的理论。它主要包括持久战战略、游击战争战略、战争发展过程的三阶段等理论,还有关于建立战略支点,逐步实现根据地由乡村向城市发展的理论; 关于把握战略枢纽,统筹战略全局,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的理论;关于配合苏美同盟军,实施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的理论; 关于战略反攻中小规模逐步实现向大规模上升发展的理论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指导方针等。- l. X# K, \$ X) ?1 m
  其五,关于国防建设的理论。毛泽东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的实践, 更加体会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他强调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_____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这个重要理论对后来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j: c: m' S8 x% p& t( Z1 M; u
  总之, 毛泽东不仅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正确的预见, 而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途这个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也作出了非常精辟的预断:“不管法西斯国家如何的加紧侵略中国,如何的进攻苏联,如何的危害西班牙人民, 以及如何的企图发动各大国之间的再一次惨战,但其前途是可以预断的,最后胜利的绝不是侵略者,中国、苏联、西班牙人民,全世界一切被侵略者, 将夺取最后的胜利。” 这是毛泽东1939年2月16日(即“二战”全面爆发前半年)为苏联红军建军21周年纪念应苏联《真理报》征文而撰写的论文中的一段话。9 ]& T8 @4 y( O2 R, l/ n' j
  1945年9月2日, 日本侵略者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美国纽约的《下午报》发表了一篇文章, 题为《这就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文章写道:“在预测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毛泽东一直永远是准确的。在1935年,他预言了未来的中国战争的过程和战略发展。”伟大的导师列宁在《预言》一文中指出:“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毛泽东对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预见, 都一一地成了事实, 都一一地经受了战争实践的检验而被证明是科学的预言。
$ D: l' F. p- H* x7 Q: Y# J& ?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88期,摘自2012年第3期《文史精华》)
9 N% Z/ F' {& ~5 ]) t2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2 14: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斯大林不仅拒绝参加开罗会议,而且其对开罗会议的主要议题,共同打垮日本返还神州领土和利益当时不赞同。因为41年4月他刚同日本签下互为中立的协议,苏联承认伪满州国和日本所有侵华得益,日本承认外蒙独立。真是在坚苦抗战的神州人民后背上狠狠插上一刀。如今纪念抗战70周年活动如火如荼渐入高潮…、把斯大林照片贴上开罗宣言的电影首组海报上,其实只能是再次在神州人民心中插上一刀!无论有关人员何种解辩都是不应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2 14: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1942年,神州抗战正酣,神州共產党历时三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也从这年2月份开始,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4 Z. Q3 `5 D: g  T3 T2 e4 c8 Q5 q2 @- `9 o4 ]5 o8 n$ @. p
说是神州抗战正酣,是因为,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能从神州战场尽快脱身,日军在对神州共產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的同时,也在正面战场向神州军队发动了一次次大规模的进攻,八次中日会战次第展开。计有:1942年4月到7月底的浙赣会战,1943年5到6月的鄂西会战,1943年11月到12月的常德会战,1944年4月到5月的豫中会战,1944年5到8月的长衡会战1944年8月到12月的桂柳会战,1945年4到6月的湘西会战,以及从1942年2月到1945年1月历时三年的滇缅会战。每次会战,双方尽遣主力,战争之激烈残酷,不难想象,按住不表。
) T: [: o6 I- W3 k0 L
6 Z- W* _; u# k( m要说的是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在神州共產党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意义在教科书上多有表述,不赘。而今,延安整风运动胜利结束也恰恰70周年,兹将我新看到的延安整风有关情况录如下,以作纪念。
% \. a6 ]! a; c9 h
% x( a; P( u3 u! v, _, K延安整风运动从1942年2月开始至1945年春季结束,共计3年多时间。参加整风学习的干部分为三部分:一是中直、军直系统;二是西北局、陕甘宁边区系统;三是中央党校系统。整风分两期进行:第一期自1942年2月至1943年7月,约1年半时间。这一段时间的整风学习带有试点性质,参加这次整风学习的干部,共约四、五千人。第二期自1943年7月至1945年4月,近两年时间。参加这一期整风学习的干部,共计一万两千余人,包括全党范围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其中集中在中央党校的有六、七千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 q; M' D: [/ d
/ h1 ?7 q# n- p! G6 h为了加强对全党整风运动的领导,中央成立总学委,毛澤东为主任委员。1942年6月7日,中央总学委将中央学习组混合编成十个小组,组长与副组长名单分别如下:第一组,毛澤东,高岗,谢觉哉;第二组,朱德,彭真,吴玉章;第三组,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第四组,王家祥,贺龙,陶铸;第五组,凯丰,林伯渠,方强;第六组,陈云,罗迈,蔡畅;第七组,博古,徐向前,陆定一;第八组,邓发,陈正人,师哲;第九组,李富春,叶劍英,胡乔木;第十组,康生,谭政,萧劲光。以上十个小组的正组长除了李富春之外,均是政置局委员。(引自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
0 h& e- f: ^; c
+ N. ?+ Y% |. D6 [8 S) k8 h7 I参加整风,兹事体大,∮共敌后抗日主要将领纷纷应命回到宝塔山下。朱德1940年5月回到延安,徐向前1940年6月回到延安,贺龙1942年6月回到延安,聂荣臻1943年8月回到延安,彭德怀和刘伯承均于1943年9月回到延安,陈毅1944年3月回到延安。林彪在1938年3月被误伤后,就回到延安边治疗边工作,期间还去苏联治疗,后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工作,1943年7月,与周恩来等离开重庆返回延安参加整风。叶劍英为八路军总参谋长,1937年至1941年,是在**统治区协助周恩来工作。1941年2月返回延安参加整风。在共和国十大元帅中,只有罗荣桓是在山東敌后根据地领导和主持整风。

点评

如果日本仔不发动那么多会战,专心只打中流砥柱延安,不知道还有没有那么多闲功夫搞搞风,不怕集中那么多高级干部被一锅端吗?  发表于 2015-8-22 17: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2 15: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军也好,国军也罢,谁是抗日的中坚力量,最难啃的骨头在哪,征服中国在哪方面是最大阻力,这个不是自己人说了不算,敌人才真正尝试过、遇到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2 21: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了 这么多,可见当时抗日之困难。蒋公坚持到胜利多么不容易。* d% u2 a8 d1 G8 f% O
谁是抗日主体还需要考虑?八路军全称是啥?国民革命第八陆军。这是党国的编制。
/ z- A: V* L# Q/ [) m6 F5 a; _. K1 e你再怎么不愿意,你都是人家的人了。

点评

连名字都被人改了的,天天说自己是大哥。你真不觉得害臊。  发表于 2015-8-22 21: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2 21: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东西实在不能说,都是些官方抄来的,真要骂还被人误会。
) L' R2 B8 J- n: ]但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有时候,为啥参加国际会议的是将非毛捏。
7 u& A5 w$ d; \9 s0 s8 C2 F历史有个特点,他基本上是下个朝代写上个朝代。5 Z) {" ?0 y, x, u6 r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有意思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5-8-22 23:45:13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3 09:22:56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国老百姓自发冒着生命危险给敌国军队送慰问品,这在中国历史上不是第一次。《资治通鉴》第三卷记载过,公元前314年齐国攻打燕国。燕国政权极不得民心,燕国自己的士兵无心作战,连城门都懒得关。而燕国百姓竟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结果齐国“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进展顺利得令齐宣王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人力所能为。但是当时毕竟还只是两个同属诸夏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而抗日战争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两个完全不同民族的殊死较量。在这种场合政府仍然把老百姓逼到“情愿让敌人统治,却不想在自己政府下当自由民”的地步,不得不承认**政府还是创造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的记录的。* }0 _' Y1 ~0 Q) G1 m; C# w7 i4 N- `% F( Z3 K
1 e, V* V! Y! n. L. @
! r$ w1 B4 S7 P" X+ ~- D6 `  看到如此令人心酸的事实,难道我们能责怪那些中国农民不爱国吗?恐怕很难。当自己的国家对待他们还不如敌国,当“国民待遇”逼死活人而亡国奴待遇下尚有一线生机之时,谁还能指责一个人在求生本能之下做出的无奈抉择?这些农民当了卖国贼,这是不容否认的,这是因为他们对本国军队的痛恨超过了对敌人的痛恨。本来这些善良的老百姓无疑是不想当汉奸的。他们是被逼着当了汉奸的。谁逼的?不是日本人,是**政府和**军队。何其讽刺?(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3 09: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日战争中,5万**军队被老百姓缴械的原因!8 h  E/ y0 h  U# O3 N
资料收集 秋冬春夏
- c* p( {& O$ v- Y: H
/ f$ Z) B3 I2 v  “讲到这一次中原会战的情形是怎么样呢?有一些美国和苏联的军官和我们军队一同退下来的,据他们所见,我们的军队沿途被民众包围袭击,而且缴械!这种情形,简直和帝俄时代的白俄军队一样,这样的军队当然只有失败!我们军队里面所有的车辆马匹,不载武器,不载弹药,而专载走私的货物。到了危急的时候,货物不是被民众抢掉,就是来不及运走,抛弃道旁,然后把车辆来运家眷,到后来人马〔第446页〕疲乏了,终于不及退出,就被民众杀死!部队里面军风纪的败坏,可以说到了极点!在撤退的时候,若干部队的官兵到处骚扰,甚至于奸淫掳掠,弄得民不聊生!这样的军队,还存在于今日的中国,叫我们怎样作人?尤其叫我个人怎样对人;我统帅受到这样的耻辱,也就是大家的耻辱。”/ X. }5 F% d3 }
——蒋介石:《对于整军会议之训示——知耻图强》(1944.7.21)《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20卷,445,446页
0 S6 ^6 Q, y6 f( `“此次会战(即1944年豫中会战)期间,所意想不到之特殊现象,即豫西山地民众到处截击军队,无论**弹药,在所必取,虽高射炮、无线电台等,亦均予截留。甚至围击我部队,枪杀我官兵,亦时有所闻。尤以军队到处,保、甲、乡长逃避一空,同时,并将仓库存粮抢走,形成空室清野,使我官兵有数日不得一餐者。一方面固由于绝对少数不肖士兵不守纪律,扰及闾阖,而行政缺乏基础,未能配合军事,实为主因。其结果各部队于转进时,所受民众截击之损失,殆较重于作战之损失,言之殊为痛心。”9 `9 |  W$ c: K! W' |+ h4 _( v
——《第一战区中原会战之检讨》的最后两段,选自《中华民国史档案丛刊.抗日战争正面战场》,1252—1253页
! Q+ E" Z; s4 Z5 D+ Y. N“军风纪败坏不堪,招致民怨,为中原会战(1944年豫中会战)失败的主因。”' O1 X/ M' E. |
——蒋介石:“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出席黄山整军预备会议讲”,摘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20,443页
  _7 G7 L5 u+ {7 s- D6 o“1944年4月中旬,1944年4月中旬,日本6万军队对中国这个闹饥荒的省(河南)发起了进攻……而当地的农民用草耙就把5万中国军队解除了武装。日本人花了三周的时间,击溃了30万中国军队,控制了到汉口的铁路。”, K2 ~; I1 s, q- U. [
——【美】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第十八章“战争结束”
. ]6 O9 |* @7 M$ E. E2 b“1942—1943年冬天发生了全面的饥荒,许多人吃树皮、草根和牲畜的饲料。据报道有吃人肉的。大约有两三百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另外有300万人逃难到省外。随后,有几十万河南农民被赶到一起,让他们用马车和手推车把粮食运送到征粮中心,为军马找寻饲草,修筑公路,和开挖一条300英里长的巨型反坦克壕沟——最后证明这是完全无用的。将近100万人被征募去加高沿黄河的堤坝。对于这样的劳动,农民得不到工钱,他们常常甚至不得不自备饭食。1944年春,他们深沉的忿懑变得表面化了。当中国士兵在日本的一号作战面前撤退时,农民们凶猛地攻击他们。他们用农具、匕首和土炮武装起来,解除了5万名本国士兵的武装,杀了一些——有时甚至把他们活埋了。”9 ^$ q' }6 T- A- a7 A" Y8 \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一章第八节
( V! X% ^) Q' C- W8 ?
8 C8 }- V- U! A. g* d/ i  }“从政治上看,一号作战对**人也是一场灾难,因为不论是在重庆还是在战场上,不称职和腐败(除了在湖南尚有英勇的战斗)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几达半年之久。没有比一号战役开始阶段这场灾难更令人触目惊心的了,当时正遇上了1944年春季河南的大饥荒。无论重庆政府,还是河南军政当局,对这场饥荒都毫无准备,尽管灾情的发展已能明显地看出。当饥荒袭来之时,当局远没有提供任何救济,横征暴敛一如既往。投机活动极为普遍。当中国军队面对一号作战逃跑之时,长期受压的农民夺取他们的**并向他们射击,然后欢迎日军。”
( S- F7 H7 V8 u——《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二章第十四节
& `% g% Q6 y" L& Q1 l' b$ i, {2 E“**由于它的普遍腐败和有如脱僵之马的通货膨胀而不孚民望,不能表现出与日本人有根本的不同。官方的无能,谷物屯积和投机倒把加重了1942至1943年期间的饥荒,据估计有200万农民死于饥饿。1944年日本人攻入河南时,没有遇到农民的抵抗。相反,农民在某些场合却攻击**军队,缴他们的械,甚至把他们杀死。”
* J+ G" \: `0 B- m——[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迟越、王红生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651,652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3 10: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yange88 发表于 2015-8-22 23:45. l  \$ r# ^& C7 y0 c& l
其实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无论是共军还是国军仍然一直抗日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当年日本鬼子看准的是中国人不团 ...
$ k& r1 B3 Z& W: @6 M% P
这恐怕是先生难得一见的一段理性跟帖了,故而也算坛中的一棵奇葩事——好!听人劝吃饱饭,之前我便奉劝先生们此主题所列七条你能够有理有据驳倒一条也好,堂堂七尺男儿,别整天像个长舌妇、唧唧歪歪、不知就里.......,先生此跟帖虽然仍未切题,总算靠了点边儿吧,还是有进步的,也是应该肯定的。你手下那些小喽啰(或者叫打手吧)如果能向你学习那可真是坛中一大幸事。4 p# v5 q5 d  l8 N8 |( a
先生一一所列东北抗联的叛徒们,我相信是真实的,抗联在日占区日本鬼子和几十万伪军的围剿下,没吃没穿命悬一线,随时都可能牺牲,出些叛徒是必然的,不出叛徒才是怪事。别说当年他们随时会牺牲有人叛变,时下有些人有吃有喝衣食无忧,还不是为了挣得洋主子抛来一个赞赏的媚眼视民族利益于不顾,甘愿做个假洋鬼子呢?!5 D1 w0 U4 p" y% w3 N* d2 u: P% E
这些年来,国际国内翻案之风盛行,翻抗日战争之案也就在所难免,不足为怪。
5 s9 p  r) \- \回到主题吧,再说抗日战争,《何梅协定》想必先生不会陌生,我百度了一下,给先生一个连接http://baike.sogou.com/v339763.htm,呵呵,本人才疏学浅,还望先生做个评论。哦,百度百科这玩意,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相信先生自会有一番高论,我这边可是洗耳恭听哦。不过您可千万别抄袭汪精卫“曲线救国”那套理论,此人可是被国共两党合伙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点评

人自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发表于 2015-8-23 11: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3 10: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一读很有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3 11:08:16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族第一抗日领袖”赵侗为何死于同样抗日的八路军之手?这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大迷案,由此直接导致其母“双枪老太婆”解放后和**的直接对抗。 然而,人们难以想像的是,赵侗这位在东北首举义旗、闻名遐迩的青年抗日领袖,正当抗日事业如火如荼之时,却为何会突然之间一百八十度急转弯。他与自己的八路军战友渐行渐远,翻脸成仇。最后直接投靠重庆**中央政府,被授予少将军衔。而正当他衣锦还乡带领一支人马重返晋察冀根据地,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时,却遭遇一场神秘的意外袭击。这位曾经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最终不是战死于抗日的沙场,而是悲凉地丧命于神秘之手。 赵侗之死还引起重大的后续效应。其母亲赵洪文国,一位当时非常著名的抗日模范,时人誉之为“双枪老太婆”的传奇人物,原本同华北共产党组织的关系一直很好,但自从赵侗被消灭后,赵洪文国就彻底与共产党断绝了往来,从此铁了心坚定地站在**蒋介石一边。解放后,她公然叛乱,成为“川西第一巨匪”而被**逮捕枪决,同样成为一个历史夹缝中的悲剧人物。毫无疑问,爱子赵侗之死,是促使其母亲赵洪文国倒向**一边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1941年,重庆出版一本署名李君的《赵侗之死》,其中讲到赵侗是为八路军所杀,但当时八路军方面并未承认,此事疑云重重。很明显,赵老太太坚定地相信赵侗是被八路军“陷害”致死的。她因此恨意难消,才与共产党誓不两立。一个令人尊敬的抗日家庭,不顾大时代的潮流,集体走上与共产党对抗的绝路。 目前关于赵侗之死最权威的记载,是《聂荣臻回忆录》(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聂荣臻在此书中讲到: “赵侗这个人很狂妄,一直想脱离我们,要‘独树一帜’。他同**拉上了关系,他的妈妈在重庆,在那里替他吹牛……赵侗本人后来也带了十来个人逃跑,后来跑到重庆。**政府好不容易在敌后找到这样一个一心投靠他们的人物,于是大肆吹嘘他,又是给他下‘委任状’,又是给他配电台、密码和各种新式武器,派他回华北来,同我们争地盘,搞摩擦,破坏我党建立的敌后根据地。1940年初,他回来的时候,走到石家庄以北的一个地方,正好碰上从冀中回晋西北的一二〇师部队,在那里打了一仗,把他带的队伍消灭了。我对贺老总说,你们做了件好事,不然的话,任他发展起来,还会出现许多麻烦。连同他带的队伍全部消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3 11:13:50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场总指挥为四分区副司令叶长庚。 以每团至少1000-1500人计算,总的伏击部队不少于4000人。4000人对200人,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结局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1939年6月,由重庆出发时,赵侗部有60余人(包括王越,吴新民,王新华,张世海等铁血军骨干)。这个小团体在西安呆了两个月之久,名称由“补充大队”改称“挺进大队”,组织上作了不少调整,最鲜明的是将胡宗南所派的战干四团的学生兵120人加了进去,在洛阳又吸收进来50人。使得原来只有60余人的小团体扩充到200多人,并调整了干部。这其中包括赵侗妹妹20岁的赵理智在内的25名妇女。 离开西安之前,接受了胡宗南给补充的一些手榴弹和子弹;离开西安之后,始终是由石友三的兄弟石友信所带教导队护送,直到河南林县才分开,石友信还向赵侗部赠送了二十余支自制的捷克式步枪 。 出了林县,进入河北省境内。此时的河北,已经基本是八路的天下了,由贺龙的120师和聂荣臻的晋察冀部队联合控制。开始的路程,赵侗部和八路军还是和平共处的,不知怎么到了灵寿县境内,八路的两位高级将领竟然下达了杀无赦并一个都不留的命令。经过一番杀戮,大部被杀,少部分被俘,然后活埋(为了节省子弹?)。被活埋者里面还有妇女。 关於赵侗之死,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和议论,但在赵老太太,她的看法,却是这样的:"我深信我的儿子是一个努力抗战的青年,只要是中国人,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帮他加以培植,不应该摧残的.并且,我们的游击队,本是属於民众组织,我们原来都是纯良的老百姓,我们只知打日本鬼子,打出日本鬼子,好回转我们的老家,仍然做我们和平的人民和我们的庄稼.我们真想不透,是为著有什麽仇恨,他竟遭人残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