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1 20: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 E4 j/ e: @! f, t K& f# m6 O! T! \# P- {# \. `
1949年的时候,每年毕业几十万小学生,20万初中生,五六万高中生。所以,中学生就能当知识分子,在共产党的训练团里短训几个月,就派到全国各地当接管干部。小学毕业生,如果写字漂亮,文章通顺,到县政府谋个职位轻而易举,招工到最先进的国有企业里也是重点培养对象。这个待遇比90年代扩招前的大学生牛的多。从50年代到70年代,这一轮大扩招造成了严重的学历贬值,对我们父辈的冲击,比大学扩招对我们的冲击要厉害十倍。从那时起,读书在中国再也不是值得炫耀的奢侈品了,而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基本待遇。对于原来垄断知识的少数人,少数家庭来说,那20年是非常难过的20年。
' L O3 e2 ^8 F, t+ K3 w% b; H% y) I/ C4 p8 s) \4 A, K g
这个过程导致了什么效果呢?从工业经济的角度说,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庞大的一批潜在劳动力,有知识、有纪律、有基本的现代社会交往能力。比中国劳动力素质高的国家,劳动力规模比中国小得多;劳动力也丰富的国家,劳动力素质比中国差得多。如果用各国劳动力数量做横轴,劳动力质量做纵轴,画一条曲线,中国在这个曲线上明显处于凸起来的地方。
. b6 J: r! c9 g0 G- j" g. d6 ^7 v/ w6 U( H% K
. {( U6 k: g, w4 i: n2 _
. A' \# M) X9 c, b# z' ]# J( R. t7 X中国教育玩扩招是从1949年开始。但是开始几年,扩招并没有带来太多问题。因为中国太缺人才了,每个受教育的人都要尽量用上。在苏联的支援下,我们为了尽快搭一个现代国家的架子,很多时候是国家招聘人数比识字的人多,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人数比下一级学校的毕业生多。经常要动员已经工作的干部和士兵去读大学,保证有足够的学生。$ x2 g/ s+ v, H6 {, |
8 b& G2 M; G! b4 r: b
这个时候,知识分子和学生的压力很小,都习惯于读书就有好前途。从5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扩张速度远远压倒了经济增长,问题来了。不是读书就有好前途,不是上中学就能读大学了。1957年,湖北孝感(事件发生地现已划归汉阳)一所初中的学生忽然知道,录取率忽然降低了,以后只有学习最好的一小部分人能上高中考大学,其他人都只能读书到此为止,而且也不一定有工作。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大形势变化,初中生和小学生太多了,不可能都去走考大学这条路。另一个是城市里的就业压力更明显,所以把大多数升学机会都留给了城市,孝感这种地方分到的比例相对低了。于是学生们的预期受到了打击,上街**,围攻县政府,说政府政策有问题。然后参政的民主党派也参与这个事,学生运动变成了政治事件。这件事对政府的震动相当大。处理手段严厉的过分,当事人有被判死刑的。6 _% P6 a2 h5 l5 }
3 L+ [4 r% F4 W但是事后政府也反思,这件事一点也不偶然,教育的超前扩张迟早会给全国带来问题。所以,必须吸取教训。从接下来几年国家的政策看。政府的经验教训有这么几个。首先,不能因噎废食。发展教育出了问题,不等于方向错了,必须继续发展教育。- e0 E0 L1 E. r) I
% g) ]+ f3 @. W7 A) x. p2 m" t7 {1957年的时候,全国有9千所初中,到了70年代末,中国有十万所初中了。其次,要公平。国家要发展工业,把优秀的人才集中到城市里,就得给他们相对较高的待遇。但这个待遇尽量不要传给子女,不能让城里人的下一代垄断升学和招工的权利。否则农村的学生读书就没动力了。不仅没动力,可能还会闹乱子。第三,要做政治工作。就算公平了,能上大学当干部的都是一少部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招工当工人都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人还是要回到农村。必须用政治动员,让他们认同这一点,认同眼下的政策是为了长期所有人的发展。同时要把留在这些农村的青年动员起来,在没有机器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让他们的知识白费。这些经验教训的集中体现,就是接下来连续20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简称知青下乡,一共送了几千万人下乡,从城市户口换成农村户口。说是知青下乡,其实这个说法不准确,忽视了大多数知识青年本来不在城里这个事实。
& [- [4 { S7 @0 X, X! U9 C1 }7 J' J% G. J. v* `
从60年代开始,尽管城市里的中小学相对集中一些,但是农村也开始普及中小学教育,培养的有文化的年轻人比城里多的多。我粗略的估算一下,整个知青下乡期间,城市每培养一个中学生,农村中学就会有3个毕业生。城市的中学生毕业去农村,叫下乡知识青年。农村的中学生毕业留在农村,是回乡知识青年。现在说起知识青年,往往只关注城市下去那一部分,忽视了农村自己培养的,占多数的知识青年。
% [: `" A8 e& S6 x1 h+ P' r1 x! y: x0 [4 V5 \3 M) V
+ \5 d0 ]9 G) a, [5 b, M. y: \就在知青下乡的同时,中国的工业经济也在扩张,招的工人越来越多,吸收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总数也是几千万,比城市下乡知青的总数还要多一些。那么,如果不让知青下乡,直接把他们留在城里升学招工,不是就不用折腾这么一大圈了吗?免得下乡知青和家人生离死别,弄的城里人心惶惶,子女被送下乡的人都不满意。必须承认,有人对知青政策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人的一般心态是默认已经拿到手的东西就是自己应得的东西。那些下乡知青生在城里,有非农业户口,有粮油补贴,享受城里优越的基础设施。现在你把他们赶下乡,显然是惹人了。但反过来说,当时大多数人不在城里,不能吃商品粮。7 e# I' H ~7 O/ i \ Y9 s
% J& c" F" W ` m8 _
+ r6 U4 \6 d, G& C" [2 e: j) }) v0 {
之所以要划分工农区别,是为了吸取最优秀的人来发展工业。但你把这批人的子女留在城里,等于世袭了这个权利,不允许农村的知识青年分享这个权利。农村人首先是不满,其次是认为读书没用,就不读书了。整个国家就会因此分裂。既要保证一定的工农差距,又不能让国家分裂,知青下乡就是这样一个妥协的政策。所以,必须把城市知青送下乡,和三倍的农村知青混在一起劳动,然后再从中挑选优秀可靠的人进城工作,招工或者是升学。这样才能保证大家有动力读书,让每个家庭都认为现代化社会和自己都有关系。这个过程操作中肯定会导致很多问题,但是大的方向站得住脚,能够服众。所以,中国一方面没有给所有的中学毕业生安排工作,一方面在70年代末,把中小学入学率都提高到95%左右,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这距离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只有20多年时间。% }! V( @ h2 p7 l$ _
: ?) b5 z/ r, x+ @1 E7 V4 i# h9 {% Q4 _: d( f, k' q6 |$ X! O d
当然了,送知青下乡,不仅仅是送下去就算。国家还要管他们的政治教育,让他们在农村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每个县都有知青办,负责知青的生活和文化活动,鼓励他们改变农村的文化,在农村当民办教师,当赤脚医生,带着农民搞一点小型工业。其中干得好的要鼓励,要提拔,树立典型让大家都知道。愿意继续学习的,国家专门有配套的知识青年自学丛书,希望你用空闲时间继续提高知识水平。这套书和知青常备的赤脚医生手册,到现在我也推荐大家去看看,是非常好的科普书。当然,现在有许多人会说,你对知青的这些描述都是抄袭当年的政治宣传。明明是把那么多人扔到农村浪费青春,哪有你说的这么好。这个问题只需要看看当前一代国家领导人就有答案,习、李、王、张、刘、刘(奇葆)、赵、张(春贤)、范,都是下乡知青。基本都当过自己所在知青点的负责人。最高的两个领导,习和李都以外来知青的身份当过大队党委书记,也就是现在的村长职务。习当知青的时候,带着一箱子书天天读,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给他所在的大队挖了沼气池,解决了做饭缺柴的问题。这样的知识青年,就算不是人人都能当主席,当总理,也是中国的宝贵财富。这就是是当年社会主义知青政策给后来几十年留下的人才储备。# x7 r+ v; Y) g# L2 E
2 k0 Y2 m A( v7 f$ E: R3 R2 A
: k8 u+ c5 X* c% k知青下乡政策搞到80年代初,被新的领导人一刀切结束了。80年代的时候,国企最喜欢让工人的孩子接班顶岗,城里也积压了最多的待业青年,闹了不少乱子。以至于邓小平要发动严打,跳过已经制定的法律,胡乱杀人,杀了数以万计的人才缓解问题。农村也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读书无用论,中小学入学率一度急剧下降。这就是随便结束知青下乡,搞不平等政策的结果。不过呢,虽然知青政策的收尾不怎么样,但毕竟80年代的中国已经不是50年代的中国了。
$ X7 u/ ^; X. R( d( J; G! R8 a/ n. {1 C' G. g
* {+ q$ R1 B, I* `1 W
在几十年的知青政策中。中国普及了中学教育,为全面工业化准备好了人力储备。这世界上几乎成功的案例都不是机会等人,而是人等机会。如果你等到机会来了再培养人,那机会肯定被被人拿走了。80年代后,中国和西方关系缓和,开始从欧美国家接受工业转移,抢占世界市场。虽然墨西哥、菲律宾、泰国、巴西这些国家已经领先一步去接受工业转移了,但中国一下子拿出来好几亿有纪律有文化的劳动力,很快就抵消了他们的领先优势,占领了世界市场,而且还很快突破了低端工业,向高端的工业升级。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工业第一大国,开始向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搞产业转移了。巴西这样的国家,当年经济规模和中国差不多,现在就是中国的一个采矿场。中国能有这个发展局面,靠的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中国抢来的工业发展机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