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27 11: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次,**恐怕真要掉下历史的舞台了。
6 h$ B1 l) I- D x& T
1 ]1 j" Q. {* c2 R. r选举结束一个星期了,在台湾第二次丢失执政权的中国**,似乎还没有回过魂来。在飞返北京的班机上,看着台湾报纸逐一点名分析朱立伦引咎辞去党主席职务后,**内还有哪些人可堪收拾残山剩水;这些人在竞选党主席的道路上,又会怎么合纵连横……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一年多前、**在2014年底“九合一”地方选举惨败、六大“直辖市”仅存其一之后,我在回京飞机上读报纸时的情境。
7 T$ }6 X- v8 \9 l
4 A5 E7 |6 ^$ q. N6 T$ E5 c# s n那些标题、那些报载的内容、对人物浮沉的分析,和一张张蓝缩绿涨的版块图表,与上次回京时在机上的所见几无二致。, R* }# m4 ? E( g' B
& [+ k0 m. f6 ]3 s, z8 Z唯一的差别,是引咎辞职下台的党主席,从马英九换成了当初请缨出阵、参选党主席的朱立伦。连两个人在辞职讲话中,“我让大家失望了”“记取惨痛教训”“继续争取民众的认同”等措辞,都如此的接近。
8 H$ {, L6 Q7 l3 o
1 k( C- S0 D8 m# u9 A* n然而,选举的结果证明了,哪怕在13个月前,**内外就已能预料到马英九任期内这场“最终回”大战落败的风险。然而,仍然控有庞大行政资源、掌握约1.95万亿新台币“中央政府”年度总预算、且在“立法院”还有65席过半席次的举党上下,在过去的13个月里,仍然束手无策,完全无法煞住颓势。# S3 [. H- p6 o( v7 `: O: g
/ S- j; A) r3 `8 i# c
若将镜头稍微摇远一点来看,从2014年初的“反服贸学运”重创**当局形象和政策路线自信;到2014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选举惨败;岛内大都要邑悉落敌手后,**的处境,像极了历经三大战役后的1949年初。
6 c+ _) {4 L0 U1 T0 c1 ]7 b' H+ T/ r) x K3 @
此后,残余半壁江山里的文武弁臣基本丧失战斗意志,困守朝台,坐待结局。 这次的落败,与**在2000年下野、陈水扁以不到40%的微弱多数侥幸登位时不同。/ M: n4 \: u4 K( a/ P
6 B" U" k. E3 V6 X3 }- d2 |十六年后的此刻,全岛性“绿大于蓝”的选民基盘结构,经2014年底的“九合一”大选后被再次确认;**首次同时失去行政、立法两翼的主导权;地方派系力量动员效果再次失灵;45岁上下的中生代接班世代,在过去几年的选举和政局变幻中折损殆尽;岛内更年轻一代的新血轮,则少有愿意入党,与**为伍者。* z8 C* Z- m* D/ N6 _
( f) ^/ L0 { W8 n) T/ A在一片“不意外”的落败叹息中,却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意识到、或愿意承认,民意的钟摆,恐怕是再也摆不回**这一边来了。
- f, m2 |' C5 w9 x! { E6 `: W; P' P" n/ I' ?& L, X0 @1 y
虽然“泛蓝”未必会消失,或者说在岛内政经趋向偏向保守派阵营、经济上愿意走发展主义道路、在两岸外交上采妥协务实主义的阵营和群众主张不会消失,但是中国**自己作为一个政党组织、作为一个政治市场品牌的命运,却可能由此走向结束和消亡的开始。3 ~2 {3 u! E9 ?" q6 P
, B- O. f6 w! L6 I% ]2 d# C5 k这是由几重原因共同酿成的。首先,是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