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正式开战两个多星期,从2月17日到3月5日,共十多天,中国就损失了两三万士兵,平均一天就死了两三千人。这样的代价,在现代战争里,是一个天文数字的,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打,竟然要付出这样的代价?; U; M+ Z7 _. f% W
' o) `/ W% [# m: g1 h中国应该思考,为什么我们打赢了,但代价却是那么大。中国比越南大很多啊,军队庞大很多啊,我们每人吐一口唾液都可以淹死他们,但这一仗,我们赢了,但赢得很丢脸,用牛刀,还费了好大力气,才杀了一只鸡。从各方面的原因分析,是由以下这些原因造成的:
! l+ E* G7 K5 H( o6 x, s0 J7 d0 Z; U# @8 L8 b& [
从中国军队方面看,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军队是政治挂帅,不注重科技练兵,战斗力很差,军队过分突出政治学习,使得军事荒疏战斗力严重下降,文革的动乱波动到了军队,一大批有能力的人才被打倒,军队一片混乱,只剩下表面的稳定,加上中国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打过大仗了,军队缺乏磨练。军事技术不过硬,战场上伤亡越是多。0 ]% l7 X4 X: A8 ?& j7 C: A
4 o9 R9 P5 D! z8 y. \
广州军区某军标兵团尖兵营有一次遭遇越方9人游击队(属于民兵)骚扰性伏击,300余人居然以密集队形暴露在越方火力之下造成严重伤亡损失,这看得出军队的军事素质。精神装备毕竟硬不过实实在在的硬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越作战中使用的是50、60年代的技术和已被实践证明不适用的苏式装备。
5 E4 [8 Z0 c! E; i, J
1 N& T. \, [. v5 l) W6 Z7 @1 H---------------------------------------------------------------------------------------------------------------------------------------------------------------------------------------
$ |1 U: }2 ?( g- E假如中国人装备有进行反击所必需的现代化自行火炮或远程大炮,越军火炮造成的威胁无疑会大大减小。据战后统计,中国军队的伤亡80%多的敌人炮火导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平时训练的重点是拼刺刀和投弹等基本军事技能。他们的训练同其他各项活动一样,都是为适应步兵战术和游击战开展的。中国军队训练的目的是培养战士而不是指挥员,当时的对指挥官的训练侧重于政治而非军事。. W( _2 Q- {5 ^* x- [2 o
: U8 y% n2 B5 `( m# {8 d7 F0 I虽然中国在1979年以前就有军事院校,但它们作为训练机构的作用却由于“文化大革命”而受到严重削弱。中国军队缺乏训练是在这次战争中暴露的主要问题之一。还有,本次战争中,中国还大量使用了新兵参战,有些士兵从参军到牺牲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8 g9 [! L* r5 G2 ?2 g& ?* ?: C& T
, ~8 e+ f8 C: ~1 d# V6 |9 @--------------------------------------------------------------------------------------------------------------------------------------------------------------------------------------; c" }* K5 `# \8 a
从作战策略上看,中国军队是各军区派部队轮战,各军区派部队临时组成兵团对越作战,这有必要,但也有很多弊端。深层次地分析,这是由于中国军队情况、国内形势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决定的。对于中国军队遭受重大损失,当时高层决策者是明知如此而有意为之。
1 D; @3 Y3 H9 }7 l7 h( @6 Y5 m6 b( \# j( m2 d: U4 a
除了中越一战是无法选择的选择之外,邓小平也有意要让中国军队受一下挫折,碰一碰石头,吃点苦头。坦率地直说,当时,邓小平对军队并不抱有好感。完全有理由相信,军队在文革中所扮演的那种角色,令他当时对军队十分不满。军队在文革中的特殊地位和表现,使全军上下有一种优越的飘然感。
5 @# h5 u: p2 W
6 _6 o$ s S- d, J此外大批高干纨绔子弟为逃避上山下乡流入军队,也给军队造成非常不良的风气影响,这种情况在《高山下的花环》小说中也得到了如实的再现。邓小平是个卓越的军事家,很年轻就开始搞革命,戎马几十载,当然也知道,当时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的战斗力,怕连当年他领导下的八路军也比不上(事实证明,就是当年八路军、新四军这样弱小的力量,打骁勇善战、不怕死的日本人,伤亡比例也没这样大)。! {) k# T+ P. Q- V" W
M6 W3 a* I0 U
4 X2 N+ H$ u& G8 X& N- g4 d, q让这种素质的军队突然要去流血打仗,无疑是在“整”军,也是掂军队的份量,用时髦的话讲就是“接受考验”。作为一个军事家,他想利用这个机会灭一灭军队在文革中养成的盲目自大的傲气和文革养成的官僚习气,中国人往往都这样,没有沉痛的教训,就往往会沉睡下去,不知道觉醒,这次机会可以重新整顿、锻炼一下这支庞大(当时陆军近400万,是世界最庞大的军队)却笨重的军队,激发他们的危机意识,同时又排除军队对今后改革开放可能会有的阻碍作用。- E1 K9 P. c/ X8 w8 s5 \3 o7 s
2 @# r2 s/ B0 }7 C, [. [2 I- e) V3 Q总之,他的策略可谓是一箭双雕。表面上看,各军区部队轮战,为了让各个军区的部队都得到锻炼(当然,这也很有必要),按中央军委的部署,各军区都有部队参战,这种临时组合上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科学的,协同上有一定困难的,是不够默契的。而且,北方的军队根本就不熟悉南方的山地环境和气候,水土不服,曹操的赤壁之败就是例子,军队本来是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的,但比较仓促,战斗力就打了折扣。
* `# K- o" g2 P9 x, d
2 T/ f1 ?# \ H0 b* i. U邓小平当然知道这一点,当然想到这一点。但主要的是,邓小平是为了让各个军区都有血的教训,让各大军区的领导们知道自己安于目前这样的情况真是很危险的,军队的危机是很大的,必须进行马上进行改革、整顿,不整顿,就是死路一条,军队的数量代替不了质量,各军区的参战部队都有很大的损失,惨痛的教训,这足以让那批沉睡于老一套思想的高层官员们惊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