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预备役部队发展走势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2014年03月31日 编辑:干部作风专题管理员 民兵,作为一种正规武装力量的民间补充,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18世纪末起,欧洲一些国家陆续建立预备役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普遍建立预备役制度,在当时,储存了相当数量的后备兵员,也积累了许多建设预备役部队的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许多国家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更加重视预备役建设。 这是因为,民兵预备役,是一个国家保家卫国最政治化和最经济化的武装准备形式。为什么这样说,最政治化是指它的藏兵于民所激发出的全民爱国热情,最经济化是指它的武装成本最小化。这也就是民兵预备役在世界各国发展越来越被重视的原因。 目前国外预备役部队的人数一般都大于现役部队的人数。从我今天例举的7国来看,加上我国8国,只有我们和日本,是预备役少于现役。据对美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荷兰、捷克、匈牙利等国的统计,这些国家目前预备役的基本兵力与现役兵力大致保持在1:1-1:1. 5左右。当然,这并不包括一些小国或其他国家的特殊情况。 1、美国: 美国一直强调预备役建设的重要性,把预备役部队作为战时扩充现役部队的首要来源。美国预备役以民兵制为基础,包括国民警卫队和联邦后备队两大部分,它是国家的第二武装。国民警卫队是从美国建国前殖民地时期的民兵发展起来的,是各州的地方武装,平时由州长实施指挥,负责本州的治安救灾工作,战时根据总统的决定调服现役;联邦后备队主要由退伍军人组成,直接归各军种管辖,分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后备队以及海岸警卫队后备队。 预备役与现役部队一起纳入军内指挥体系。美国的预备役不仅组织健全,装备齐全,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而且还同现役部队一起参加各种形式的演习,一经动员便能很快地投入作战。 美国预备役的任务训练有两大特色:一是平时就根据作战使用预案在国家训练中心或在野外以联合演习或联军演习的形式对战时可能担负的任务进行演练;二是战时动员后,部队在临战之前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训练。 美国对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一视同仁,使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达到同步装备的水平。陆军预备役部队将更多地装备M1A1新式坦克;空军预备役部队在继续装备新式F-15 、F-16战斗机的同时,还装备了4架B-IB新式战略轰炸机和8架B-52战略轰炸机;海军预备役部队在继续装备新式导弹驱逐舰的同时,还将装备“肯尼迪”号核动力航母。 在文化素质和资历方面必须是:三军候补军官学校的毕业生、各军种后备军官训练团的毕业生、退出现役的正规军官、有专业特长的文职人员和预备役部队的优秀士兵。被任命为预备役军官后,要宣誓拥护、捍卫宪法、抵御一切敌人和自觉履行职责等。 在爆发局部战争、总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时,总统或国会可下令征召100万待命预备役部队和单个人员服役2年,必要时还可再延长6个月。在爆发全球战争时,国会和总统可下令动员各类预备役人员,在现有部队结构之外组建新部队,以扩充现役部队的力量。 美军按“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的行动要求进行了自朝鲜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后备役部队的动员和部署,这次动员涉及陆海空三军及海军陆战队,贯串于海湾危机爆发至战争结束的全过程。前后从各军种共征召24.5万后备役人员服现役,其中10.6万人在海湾战区执行任务。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国家政策和军事目标经历了几个阶段。其动员的规模和强度随应危机的需要逐次增强。 正如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 鲍威尔上将所述:“国民警卫队和后备队人员参加‘ 沙漠盾牌’行动所取得的成功,不管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我们之所以灵活自如,均衡协调,他们的参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有力地说明了我们过去10年内制定的关于加强总体力量的决策和政策是正确的。” 2、英国: 英国的预备役动员法规非常健全,从人员动员到物资征用,从数量到程序规定得十分具体详细,1996年,英国颁布了《预备役部队法》,这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预备役部队专门法规。英国是很早就开始使用志愿预备役人员执行国内治安任务的国家之一。 在英国,国务大臣负责对预备役部队进行总体领导。国防参谋部内,设有负责人事与预备役的国防助理参谋长及办事机构“预备役部队与学兵局”,具体负责全军预备役政策和动员计划的制定。 英国对正规预备役动员的规定主要是:战时发布动员命令以后,所有其他预备役人员在接到征召通知后,均须在12小时内向所在的动员部队、动员中心或“增援部队招募站” 报到。英军从联合部队司令部到旅一级都设有专管地方军事务的专职人员。 在世界近期的多场局部战争和地区危机的军事行动中,英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对现役和预备役力量多实施同步动员和综合使用。为了在战时能更好地遂行所担负的任务,英国地方军集体训练的地点包括了本土和德国、直布罗陀、塞浦路斯等海外基地。通常每3-4年与现役部队一起快速部署到欧洲大陆参加一次重大演习,协同同盟国军队遂行任务。这样不仅熟悉了国外地理、气候、人文等环境,而且为后备兵员配合现役部队执行海外部署任务打下了基础。 英军地方军中团一级编制设有名誉团长、团长、训练军官、副官和军需官等日常管理骨干。名誉团长虽然是名誉职务,但必须是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上校以上军官或全国与当地的知名人士。训练军官应由正规陆军少校担任,必须是陆军参谋学院的毕业生,并担任过正规陆军连连长。 在马岛战争中,英国仅用48小时就完成了在港船只的改造,所有战斗人员全部就位。任务训练是民兵预备役根据战时任务所进行的训练,通常以作战编组的形式与现役部队一起实施。 3、俄罗斯: 俄罗斯国家高层同样十分重视预备役,由总统负责颁布预备役人员的军事集训令,并审议批准保障军事集训的政策法规,由联邦政府负责确定参训人数。俄罗斯法律规定,预备役人员应召参加军事训练即为履行兵役义务,拥有军人地位。 俄罗斯预备役的组织体系在欧洲大陆国家具有一定代表性。俄罗斯的作战训练原则是“ 战争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俄罗斯认为,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威胁已成为俄面临的最现实威胁,传统军事威胁也由地面转向空天,在新形势下,包括预备役在内的军事训练应集中资源加强反恐和空天防御等科目的演练。在“9.1 1”之后,将反恐、应对大规模毁伤武器袭击和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作为预备役的必训科目。其目的也在于以任务为牵引,尽快提高民兵预备役的实战能力,同时加快民兵预备役训练的转型。 4、法国: 法国在国防部内设立国民役中心局,直接向国防部长报告工作,负责拟定预备役部队和兵役方面的政策,指导各军种的预备役建设和征兵及动员工作。而法军则是通过军区下属的预备役动员中心直接负责预备役人员的管理。 法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们就着手对现行的预备役法规和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力争把预备役部队建设成一支规模小、训练优、装备良、反应快的精干力量。其预备役部队主要特点是:编制员额较小;注重实战编组;注重待遇激励。法国预备役部队的分类中则明显地体现出退出现役的时间因素。其第一类为在编预备役,由退役3年以内的人员组成,其中由退出现役10-18个月的人员组成“可召回部队”,用于补充一线作战部队。第二类为志愿预备役人员,由超过3年在编预备役期、年龄在35岁以下的退役军官、士官和志愿兵组成。 为了适应冷战后的需要,法国调整了预备役动员和使用原则,增加一条新内容:即军队在危机时期,甚至在和平时期也可根据需要征召预备役人员服现役,担任临时任务,参加人道主义行动和抢险救灾等活动。 法国《2000年预备役方案》重新划分了预备役人员的分类, 设立专业预备役(第三类预备役),将医生、工程技术人员、翻译等人员均编入该预备役,以便一旦需要可随时征召。 目前,北约国家的正规军事力量,由快速反应部队、主要防御部队和地区防御部队组成。快速反应部队完全由现役承担,满员率为100%,主要防御部队由现役和预备役分担,满员率为50%,即一半要靠预备役补充;地区防御部队主要由预备役承担,现役仅为10%。北约国家称,进行未来战争,2/3或一半的兵力要靠预备役提供。 法国预备役人员还可申请服现役,服现役期间享受同职(级)、衔职业军人的一切福利待遇。预备役人员因伤、残、病等原因或服役期满退出预备役时,可被授予名誉军衔,对做出杰出贡献的预备役人员,可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或军功奖章等。 5、德国: 德国的预备役训练组织领导体系与俄罗斯大致相同。按年龄和退出现役时间的长短区分为常备、紧急应征、候补等三类预备役。德国的预备役分为常备预备役、紧急应征预备役和候补预备役三类,80年代末共有后备役人员220万人,战时能保证德军在1个月内扩充到400万人。 近年来,德国预备役部队建设朝着小规模、快机动、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采取双轨动员体制;2.奉行精兵之路;3.注重实践训练;4.人事管理严格。 6、以色列: 以色列的预备役是国防军中最重要的部分,其预备役部队是现役部队人数的2.5倍。其预备役部队的特点是:全民皆兵原则;着眼战时编组 ;服役期限较长 ;重视模拟训练 ;装备统一管理。 以色列在全国划分14个征兵区和动员区,每区编1~2个成建制的预备役旅,各旅编入所在军区的战斗序列;兵役法规定男性预备役军人每年要返回部队服役30天,直至39岁,以后每年返回部队14天,直到55岁为止。上述措施,保证了预备役人员军事素质的提高和战时动员的快速实施,如第四次中东战争中,48小时内便动员了近30万后备兵员,使以军总兵力从11万余人增加到40万余人。配合以军主力部队扭转了战局。以色列的动员之所以如此迅速和成功,就在于它平时对预备役人员进行了严格的专业分工和专业训练。对此,西方军事评论家说:“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