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曾侯甲 于 2016-7-7 15:30 编辑
, \6 V( m5 M6 m) M0 x# N8 S/ Q' J; {. F4 ~
今年南方的雨水特别多,让很多的城市苦不堪言。想起13年前,大雨天里,我带领战士们救鱼的情景,至今还是让人心有余悸。
4 M3 b7 P/ c3 g5 j4 y* [ 2003年年初,我调到湖北随州武警某中队任指导员。为了中队创收,目标单位主动将库区两个水库交给中队养鱼。当年春天,我们花了1000多元买来鱼苗放养于这两个水库中。这两个水库处于桐柏山深处,平时基本不用管它们,每年山上的腐叶冲到水库里,本身就是最好的鱼饲料。夏天的时候,这些鱼苗已经长到一乍多长,秋天再撒一些饲料,年底就能打捞到相当数量的成鱼了。, q9 P% m1 N5 j; L# J9 P
事不凑巧,当年7月暴雨连绵,两天时间,两个水库就快漫堤了。一天中午,哨兵报告,大水库已经漫水,大量鱼苗从溢洪道流出,如果不采取措施,这库鱼会损失大半。1 d+ `. B2 V8 n' B* M" o
我这个贫苦农民出身的人,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多的鱼苗被水冲走,当即召集十来个水性好的战士,集体讨论解决方案。有一种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溢洪道上拦一个鱼网。但20多米宽的溢洪道,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这大的鱼网。副中队长家是养鱼出身,他提议,派人下水将泄洪桩给拔掉一两个,以便多余的水从水库底部流走,保住鱼苗。因为鱼对水压的感应是相当灵敏的,不用担心鱼会从这个地方流失。我当时也没有考虑其他后果,就赞同他这一方案。$ e( P. B/ B) i. N: O0 ^6 t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特意准备了四五根背包绳,连接起来捆绑在下水的战士腰上,实在不行,就强拉起来。第一个自告奋勇下水的叫李云华,他是来自98抗洪一线湖北嘉鱼县簰洲湾的上等兵。在拴好安全绳后,李云华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大家的目光看着他惭惭消失在水下,手上的绳子也跟着放。过了两分钟左右,李云华从水里“腾”地一下浮起来,铁青着脸说,桩子太紧,拔不动。看到这个情景,我也不想再冒这个风险,准备搬师回营。; W- k8 \& R! b5 ~
此时,二班长王佩磊主动请缨。王是山东青岛人,一级士官,瘦削精干,军事过硬,还是入党积极分子。他说,李云华长江边长大的,没法跟大海边长大的比,还是让他下去试试吧。既然他有这个把握,也有安全绳作保障,我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毕竟这多人在雨地里站了半个小时了。5 d7 k- I0 R3 h3 N
换衣、捆绳、下水。王佩磊跟李云华不一样,他行事高调,选择从水库边的山崖上用跳水的方式进入水库。2分钟过去了,下面没有任何动静,我就让战士们一起拉绳子。我们拉着拉着,感觉绳子越来越轻,拉到最后,水面上只剩下绳头在水面上飘着。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把目光集中在我的脸上。此时我的大脑也是一片空白,一时不知道如何处置。时间象凝固了一样,没有人一个人说话,只有沙沙地雨声。- j) S# D6 e- \) b6 T' I6 R
李云华等三名战士强烈要求继续下水救人,被我立即阻止。我认为,水下情况不明,王佩磊的水性是最好的,如果他有什么情况,其他人救不了不说,还有可能出现其他意外,要死也只能死一个。我们能做的就是等待,再等待。又过了一分多钟,离我们5米远的地方,突然出现一个漩涡,一个黑点从下面慢慢浮起来,一点点变大,王佩磊抱着一个木桩上来了!战士们一阵欢呼雀跃!
% R( w# L; v6 h% t; l 原来王佩磊下水摸到排水桩后,感觉绳子太短,限制他操作,他就擅自解开了安全绳,变换新的位置反复试着拔木桩,拔了几次才成功,最后抱着木桩浮了起来。一库鱼得救了。当然,这是以险些牺牲一个战士的生命为代价的。+ j# G- R& J& c. ^$ i# d; X
事情过去很多年,那个空绳头的影子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想,如果当初那名战士没有了,我该负多大的责任。这个损失不仅仅是自己职位的问题,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为了一库鱼值不值的问题。如果战士的父母知道他们的儿子为了救2000元的鱼而牺牲,他们会怎么想?
+ A3 S, z5 c4 r8 \7 ? 那几年,军队各级都鼓励连队创收和发展农副业生产,其实创收的钱和农副业生产收益真正用于改善官兵伙食的并不多,绝大多数都用于干部吃喝招待和迎来送往等应酬了。军队真正存在的价值就是打仗,打胜仗,如果方向偏离了,出问题才是早晚的事。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