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v. l7 e& T/ ]& [+ ~! n 也许是对社会生存所需法律知识掌握之关心?也许是对社会现状突发事件之关注?也许就是对法律意识修养强化之关切,使每日有了一个固定的课程,北京电视台的《法制进行时》。1 }0 b5 {/ y" \& }5 l6 {$ O
当不断的从电视节目中看到,同时也不停的从网络新闻中获悉,在很多法庭“人身伤害案例”审理中,很多记者面对被告家人的采访,总是习惯并喜欢的问,“***平时的性格状态如何时”?多听到被告的父母或家人,泪眼婆娑也总是重复的说出,“孩子很孝顺的呀,怎么会这样……”!' Z: v) ?8 n2 {" `' \
典型的“所答非所问”之愚昧问答。% z! w6 P: J {5 B1 p4 b9 n
……“孝顺”的孩子为什么就不会站在“被告席”上?“孝顺”的孩子又为什么总是会“激情犯罪”?……9 u' b/ d; M5 ~+ r
也许就是因为这些父母和亲人的“不思其解”,才更诱发思考者“不似奇解”的推论。9 L D4 S$ _# h$ I% T0 b" b/ u, @% e
中国古代对“孝顺”又是如何的定义呢?+ v! F0 ^- o5 u& e) c# A
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也就是这一“后指”的影响和认可,使本身应该是广义的词,变成了狭隘的意。7 c! i9 {9 \- K
很多的父母认为,只要是对他们好,就是孝顺了。而忽视了孝顺其广义的内涵和更应该放大的外延。
4 a% j5 q* O& b" j7 v 众多的父母理解,孩子听其话就是“好”和“坏”的标准,而忽视将孩子的行为语言放大到社会这个大环境后,才能检验其性格、素质的准则。$ _ p1 C3 r3 M) Y5 V
大多数父母,注重孩子“对生活好憧憬”的诱导,忽视孩子 “对生存力期待”的引导。如何能生活好,似乎是唯一去追求的目标。而如何能生存好,则很少认真的去灌输促其养成。# S ^* ?3 g+ N: F# u' l: v* d. C
从孩子咿呀学语,家长就陶醉于孩子懵懵的许诺中,“长大挣钱后给父母买这个,买那个,让父母住大房子,让父母过好日子”。
8 p2 `9 G6 f0 m 从孩子离开身边,就开始幻想当年孩子的承诺何时兑现,并将这样的幻想作为孩子孝顺的寄托。 % U9 H: N0 o9 r% D0 k
殊不知,孰不知,很多虚荣的满足就可能将是塌陷的沟壑。# c# i' b6 j# g" ]
久而久之,长此以往,一说如何的生活,就憧憬飘忽、梦想联翩。又有谁知道,没有好生存技能和本事的人,再追求好生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又如何面对呢?% V/ @: O! ?+ o: H, S6 L U. R. {
为了得到幻想中的“生活”,不择手段。为了满足虚荣中的“孝顺”,铤而走险。过分的对“小群体”的孝顺,才也许、可能就是对“大环境”摧残的动机所在。也许才真的是这些站在“被告席”上人的真实想法。也许才真的是这些人的父母泪眼婆娑的不解之源。
5 ^/ r7 m& P1 F 一个人的“狭隘意义上的孝顺”也许是一个无奈的尊重和附和。因为至少还知道谁是养活过自己的人。
, Y1 P# _4 ]. ]6 L n8 D 一个人的“广义范围内的孝顺”则是体现对社会、对家庭、对周边一切事务的容忍。因为至少是知道养活过和将要被养活的不是自己一个人,还将是更大的空间与内容。
/ j! I `7 T- C l" h5 R- |0 x& ~; O& U 实话说,现在广大人群脑海中“孝顺”,只能说是在一个小个体小群体中的表象,因为“孝顺”多是通过对“小群体”负责所表现。此“孝顺”之人不一定就是对社会负责的人,不一定就能够面对社会大环境中所有事件可应对应付之人。既然如此,真心的希望,让其“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的“原指”之意无限放大为好。虽无意诋毁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意志的后“多指”。但是也应该思考狭义上的“孝顺”理念的灌输,也许是扰乱人间大爱,禁锢子女思维的断点之一。
) \) S: U* T5 v7 \# R 当广义上的孝顺真的广益了,这些悲摧的故事也许就少见了。: D: K/ u; K4 T- F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