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禁酒虽好,不如禁公务接待 X$ M @8 f& G; t
标签: 禁酒令
- n$ |; U- Z5 a0 e3 V2016-09-29 18:03 阅读(94378)评论(82)
' |: O! L% K- ~" p6 E( u# A! \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 D& h! U3 g$ v
/ t4 b7 g% E& D
* Q- s4 m$ ]) y
% i& R/ u2 e% r* M, n5 M) \7 j近日,新疆发布规定,要求在自治区范围内的所有公务接待一律禁止饮酒。而记者梳理发现,近两年,浙江、黑龙江、吉林、江苏、湖南、安徽等省份均已出台公务接待“禁酒”规定,不分午餐晚餐一律禁酒。
* H* P' v: f9 Y' ]( _! ]( g: x2 ~7 ~# a1 N8 q. \6 Y
! L5 ~6 N/ d3 u$ B9 |
9 \3 e/ d; B) y) M! @7 x- m“所谓一律不准饮酒,是指一律不得饮用任何人和任何单位**的任何酒类。”查看各地禁酒令,都不难体会到一个严字。对此,公众当然是一片掌声。但是,为什么要禁酒呢?这并不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搞清楚禁酒的原因,才能事后考察禁酒令的效果。
- h; ?" d5 _& {2 f( {$ W6 d1 C8 h$ y0 @* c# f, x& S9 }2 p7 F9 S; A
. @2 L4 p3 f, v
- B: x5 }1 c9 J2 q- \, m$ m古代禁酒是要节约粮食,每当碰上天灾**,粮食紧张之时,朝廷就会发布禁酒令。而当粮食丰收,禁酒令就会解除。美国也曾禁酒,得到宗教人士和家庭妇女的强烈支持,结果却并不理想,暴利加暴力的酒品黑市异常繁荣,烈酒走私利润高使得烈酒反而更为流行,本应收归国库的税收,都流向了私酒业犯罪帝国。为禁酒而向工业酒精中下毒,更是害死了很多人。% t& C h2 K" L5 I3 A
7 {) j( s+ L0 N: R5 O: F( r9 E
V0 M+ \. I9 q2 b+ w/ [4 }
1 R+ _. Y. G6 z话题回到公务接待。为什么公务接待要严禁饮酒呢?肯定不会是出于节约粮食的目的,大概也不会是要“使家庭中不再有沉湎于酒精的父亲”。公务接待禁止饮酒,除了影响工作、影响形象之外,最主要的考虑应该是节约开支。明乎此,讨论禁酒令好不好才算有的放矢。
/ r5 w' J1 U, ]0 I' w1 r- L. H
0 Z5 f) |, t, z! [( P0 t( O
) v. C2 ? \5 y
9 \1 ?" W/ B% h P, t) x公务接待历来以“大吃大喝”之名备受诟病。对此,国家一直没少出台政策。只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四菜一汤”到茅台装进塑料瓶、农家院里洗桑拿,都是很典型的例子。制度的笼子,“笼眼”应该编织得密些再密些;禁酒令是织密公务接待“笼眼”的必要。酒水费一直是公务接待中的大头,曾经曝光过的单位团购茅台的钱,都是很惊人的数字。; X9 X. k3 }4 T+ v! c
" L5 S9 ]( J4 Q+ s- j* K
0 P# H; C2 G3 I# a C, C) N1 ?7 x5 c' j- ?
可问题在于,禁酒令的执行效果,有待实践检验,类似“茅台装进塑料瓶”的“创新”,会否层出不穷?更关键的是,出台禁酒令是基于省钱的目的,地方落实禁酒令却很可能落实成形式上的禁酒,费用并不见得减少。如果禁酒令执行貌似很不错,结果公务接待的钱却一分也不少,这样的禁酒令仍然算不得成功。/ e. @$ i8 O$ O! y8 c
7 Y4 V3 _. N) K
& q; w' c6 Y' L0 j
, J1 j( J! g6 o( n: N: l3 }7 U公务接待要省钱,除了禁酒,更有必要的,应该是禁接待。“去年一年,我只用公款请过一次客。那次是在丹麦开研讨会,有几个欧盟官员与我们市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我请他们到一家很普通的街边饭店吃了一顿饭。”挪威斯凯兹莫市市长招待中国新华社记者的,只是一杯咖啡、几片饼干。0 Y9 o# U3 h( x" U |% \2 n' \% e3 D
) i( K' D5 @& r: |: M
9 x/ f1 `& s V+ i" C- a! U X" X/ @0 w4 @9 {# u4 ~! }9 ]
而在加拿大,下级部门没有责任、也没有经费安排来访上级官员的食宿接待,一个政府的招待费仅用于接待政府以外符合条件的人。相比之下,我们的公务接待显然过于频繁了,让曾经“裸晒”公务接待账本的,白庙乡这样的基层地方不堪重负。相比禁酒,这才是真正的问题:严禁不该公务接待的公务接待。; ~1 G; M; U* _" Q0 y% ^
5 {1 m) Z! ?- o
! g/ x' }; |! Z
1 Y: r' S/ |, b从城市间交通到市内交通,从住宿费到伙食费,差旅费规定都有明确的报销标准,地方上为何还有数额庞大的公务接待费呢?公务接待费和差旅费,是否存在相当部分的重叠?会不会同一次出差行为,既在出差单位按差旅费报销,又在接待单位按公务招待支出?既有差旅费,何须招待费?( a5 I7 [$ Q* Z) y0 w4 \
0 s) }: h# H) p) p+ ^
7 v }$ _$ M* g6 E0 L* I/ ^% _, m
& l. g# h+ U8 c7 w: b7 w3 _明确公务接待的界定规则、适合接待的对象和情况、接待计划的事先审批及费用报销程序,这才是最重要的。公务接待需要有细致入微的严格管理。那些禁酒的公务接待,大多数本身就该被严禁。! L! @ q0 C' U1 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