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9-5 18: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各大院校新校名揭幕,全军院校全新亮相。军队院校是军事人才培养的摇篮,当前,院校改革进入实质性融合阶段,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的磨合期、转型建设期,各种矛盾困难凸显。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如何打破体制壁垒,理顺关系,建章立制,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塑形”,是摆在各级面前的紧迫课题。
8 `9 X; \6 Q' ?4 ^0 }5 n
~$ N' t" A5 p/ M& M“形合”需“神聚”,新院校的融合需要院校人久久为功,把培养造就大批军队优秀军事人才,作为事关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工程来抓。从本期起,本版将开设“新体制 新实践 新风貌·来自院校改革一线的报道”专栏,反映院校改革过程中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后勤建设等方面的新故事、新气象,敬请关注。3 n8 [' L% \/ L! t5 `5 y
( P; {* B0 Y P: V$ r, B- m- f W
在二七革命纪念塔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赤诚,放弃了眼前的“安逸”,去往一个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1 Q7 i6 G; P1 F0 ?
% z* N3 K% Q2 h/ q8月中旬,在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郑州校区的机关楼前,全校官兵整齐列队,欢送因教学需要调配至沈阳士官学校的26名干部,并送上诚挚祝福和深情拥抱。
+ B. G1 v# I. F8 y
& d7 j* b6 s: ?% Y/ a一次改革,一场考验;一次离别,一生奉献。面对命令,他们毫不犹豫,坚决服从,奏响了改革强军的时代乐章。
1 K b" t6 Y. O! g7 Y
+ w5 m$ J& L7 m. F! Y“我若不去,又怎么说服别人?” M7 `8 I7 V- b9 F6 l5 l8 }, Q+ z' v3 E
+ [( \. z1 a) h1 i/ o. T夜深人静,实验室里却灯火通明。某兵器教研室副主任井祥鹤像往常一样整理着实验数据。多年来,他作为教学科研骨干,带队精研细究、攻坚克难,先后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 c" Y$ y% ^4 u' H8 _
, N3 Z. e! A; Y# y7 y6 r7 v如今,手中的这项研究已到了收获成果的关口,如果选择调配,就意味着实验成果将与他失之交臂。怎么办?“每名教员都有困难,作为教研室领导,我若不去,又怎么说服别人?”这一夜,井祥鹤移交了研究项目,提交了调配申请。
. Z$ @" b# p, M+ J2 P U; Q) Y% O x- M$ [# V* Y0 D1 ]5 [
8月的沈阳稍显凉意,坐在办公室里的教员刘新盛这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已经离家一千多公里。
6 x1 |8 B4 `. B& D- V+ ?8 {
# y4 S4 d5 Z4 W3 J2004年7月,刘新盛就因为岗位调整,从河北廊坊导弹学院调配到原防空兵学院,13年前的她显得十分洒脱。可如今,作为调配干部中唯一的女干部,她有了丈夫、孩子,父母都已年过古稀,需要牵挂的事太多太多。
5 k6 @ y; Q5 F# z: k
! ~9 n: O- r& T1 v0 o& m* j采访时,提起父母、孩子,刘新盛几度哽咽,泪水止不住涌了出来。; Q! f; ?' C( U* L$ U# Z" f8 P$ p1 S0 @
/ L* _2 }8 K. x9 `6 T7 a为了支持她的选择,刘新盛的父母专程从老家赶来照顾孩子;8岁的女儿为了不让她分心,像懂事的小大人一样安慰道:“妈妈,你一定要坚强,没有我跟爸爸的照顾,你要注意身体。”
4 w9 w0 y5 K4 Q! C4 c
4 P3 ~/ V. E: X“我是女人,但我更是一名军人!”采访结束时,刘新盛擦了擦自己的眼泪,语气坚定地说。
. V% v5 M) l, ~* o6 K! V; @1 V6 B' P5 N, s; N! J
弹炮一体系教授张景华今年53岁,2004年院校调整改革时从廊坊来到郑州,这次由于工作需要,又被调整至沈阳工作。这意味着他的工作生活又要被打乱,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到哪儿都是培养人才,都是为防空兵事业做贡献!”张景华心如止水。3 w! N5 }( I5 g w, b% V
! `% j3 B$ \1 p3 N0 q/ O4 `1 t大事小事看态度,顺境逆境看担当。改革是历史的抉择,而奉献是军人的选择。面对强军伟业,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这是军人的职责所在,担当所系。
: A9 j% l/ Y; j8 y3 z' ]& i' R( A: ]/ v
“不去的理由千万条,可去的理由就一个:我是军人!”
?# ~ y8 I% |: ]
D/ s# c/ A( J8 [$ G+ G: z. _当改革的号角吹响,服从是军人最响亮的回答。三迁校址、十易校名,一代代防空人,用党的方针指方向、把党的命令当旗帜,党让走就走、党让留就留已经成为学校官兵深入骨髓的信念。
; |: E! y' b; x5 q$ V9 R. P0 n) F
“请组织放心,我能行,绝不拖组织后腿!”坐在轮椅上的教员郑立峰坚持按时去士官学校报到,临行前他向学校领导许下了忠诚誓言。- U& _2 T' F7 i: Z, T( ]+ u
6 w3 u X4 p/ d9 t5 P" k两个多月前,郑立峰在体能训练时膝盖受伤,治疗后医生告诉他最多能徒步行走50米,领导告诉他可以晚些时候再去报到,他却说:“作为即将成立的高炮和雷达两个专业的负责人,到了新单位,需要排课表、准备装备器材、训练场地,更要组织教员提前备课试讲……我岂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最后,郑立峰与其他调配人员一起,登上了开往沈阳的列车。0 C i5 E, A( U) H2 j! u- X+ r
- w) D. { v3 U$ J, L& m2 Y
2015年,妻子许彬放弃了武汉的安稳工作,追随丈夫杨俊来到郑州,定居后,许彬天真地认为分开的日子不会再有,可两年的团聚时间显得那么短暂,一纸命令传来,他们从此又成为“牛郎织女”。
' Y1 x7 @$ |7 ?5 J3 t3 C# h! Q# E# B) A4 u6 p
“才相聚没多久,你又要走了!”许彬有些埋怨地说道。其实妻子的付出杨俊何尝不知,但他负责的专业在沈阳校区基本上处于一片空白,此行他承担着“开疆拓土”的重任。面对家庭与工作的抉择,杨俊坦言:“不是没有考虑过申请换人,不去的理由千万条,可去的理由就一个:我是军人!”最终,杨俊的坚定得到了妻子的支持。临行前,许彬还对杨俊说:“你放心去,家里有我。”# o6 _9 ^/ r$ s% m
$ f o1 @$ ~4 M$ @0 q: u4 p在这批调配的26名干部中,有半数以上子女尚幼,有三分之一刚刚购房或迁居,他们中有教授、有讲师,有师级领导、也有连级干部,但面对命令,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我愿意!”成为这些干部教员的响亮回答。) r5 q V; S6 t1 W$ S2 m; ?
$ G" l1 I# f C, J* ]+ g
在新一轮的组织结构重塑之时,军人恪守忠诚绝不是一句空话,面对单位调整、岗位变动、个人去留只有坚定强军可期的信心,改革必胜的决心和勇气,才能真正做到闻令而动、听令而行、依令而止。
! d2 Q `* M. g! o0 L
- O' H. p" ~% }' i“你放心去沈阳,不要再为我分心了。”
, Z2 ]% D0 r$ Z' i/ o5 Z" B3 ^2 K$ ~2 t- x! Z3 s8 b
一纸命令万家难眠,满笺如斯尽诉相思。
2 r- s6 W q! G. X2 E& r+ h+ @ |# B3 \1 a% P
教员孟祥忠的岳父是学校的老干部,为军校奋斗了一辈子,又把女儿嫁给了军人。“你放心去沈阳,不要再为我分心了。”岳父病床上的一席话让孟祥忠暗下决心:到沈阳后一定好好工作,不负家人的期望和嘱托。
" F1 l6 D# ^/ c) u6 u
- G/ S K/ p/ t0 [, U A" y" O半年间,孟祥忠的岳母、岳父相继住院,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和“双独”家庭的顶梁柱,面对家庭困难,孟祥忠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为了让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久前,妻子李晶已向单位提出分工调整,离开了自己为之奋斗15年的岗位。
: X* i6 j% G2 ~. h5 ?3 e
# q3 I! C2 v$ w l' j夜色慢慢降临,教员高立龙正在仔细地为妻子李娜准备药品,并叮嘱她一定要按时吃药。6 D) H, {# s2 ]
/ Z& `0 ]+ E( x, r( H
去年3月,李娜因妊娠高血压引发重度子痫,随后又因胎盘早剥导致大出血和凝血障碍,抢救及时才脱离了危险。
5 E6 k3 F& I B u* C
- k; t5 a% ~, G& w& R: V如今,李娜的身体仍十分虚弱,无法参**作。面对突如其来的分离,李娜没有怨言,为了使高立龙更加安心,她决定卖掉年初刚买的新居,回老家去抚养孩子。4 U2 F" I+ H6 W. t5 R* p
) T E5 w& p3 @3 q6 T
接到命令时,教员曹文杰已90岁高龄的父亲,得知儿子工作调动的消息,马上收拾行囊回了老家;教员李九林的妻子辞去了小学教师的工作,决定与丈夫一同去沈阳,而此时她的转正命令才刚刚下达……; ^& F3 F: c! u1 ?
' \! S% j# k# i) U在这场改革中,当军人们奔赴新的岗位时,是军人家庭用默默的坚守和奉献支撑起了大后方。他们用爱为军人构筑起坚强的后盾和温暖的港湾,以实际行动拥护和支持改革,交出了和军人一样精彩的答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