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7年前,我满怀豪情投身火热军营一线;17年后,纵然我使尽了洪荒之力,我依然在基层一线奋力拼搏。种瓜得瓜、付出就有回报的格言始终在脑海中索绕,但现实依旧。
朋友间闲聊,总不时面临这样的困惑:“如今待遇条件改善怎么多,为啥基层干部想转业、中初级士官想走的比率偏高不下?”即便是近期传得风风火火的涨工资,为什么还是留不住部分基层官兵想走的那颗心?
我们尝试分析。其实,对于基层官兵来说,苦累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符号,幸福指数竟然成了一种奢求的禁忌。
组织科W科长是全旅叱咤风云的人物,今年提升希望很大,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却选择了转业。临走时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工作除了奉献祖国、养家糊口挣份薪水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工作的乐趣。”
言外之意,他已经疲惫了,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曾经特别享受围坐在投影仪前,与大家一起一句一字推材料的他,如今看到投影仪只想躲得远远的。见惯了连续点灯熬油后成就出的大作,却被BOSS一行行全部删掉;材料到了基层,也只不过被文书划出一行需要落实的字罢了,没有人会欣赏他的文采和谋篇布局的深厚功力。
今年转业的营干L说,“作为基层干部每时每刻都忙的团团转,但忙碌过后,却很难找到那种让人满足的成就感,反而是碌碌无为的空虚感,压的我喘不过起来”。
无法照顾亲人的愧疚感、上升空间狭窄的无力感、繁杂事务工作带来的厌倦感和能力素质停滞不前的失落感等,已经成为基层官兵心理之困。
张连长说,“现有干部制度就像乘电梯,你所能达到的高度,基本由你所乘坐电梯能够上升的高度决定;基层连级是瓶颈,某些单位师级才算是干部,确实让基层有些受伤。”也许,改革就要把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个个化解掉。
基层总是有这样的惶恐,除了职务上不去的限制,还有锐气的消磨和未知的明天。有时觉得,与世隔绝真的太久太久了,我拿什么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潮中劈波斩浪。当这些感受占满心田时,真的难有诗与远方。
三级军士长小H,是一位工兵排雷专业人才。近年来拿了很多证书,是单位的明星人物。今年9月那批企业进军营招聘退伍兵时,他凑热闹过去问了两句。没想到三条线把他卡住了,第一条线就是年龄,别人的最大年龄划到了90后;第二条线是学历必须是全日制本科;第三条线专业方面需要军地通用专业。
人的成长需要磨练,但更需要平台。是演员就要给他舞台;是尖兵就要给他疆场;是科研高手就要给他**实验室。职业化的前提是专业化,信息化战场最应该赢得尊重的不是高官、教授而是工作在各个战位的专业人才。
比较无奈的是,一些基层部队过于注重整齐划一,人力资源配置不够精细,因人而异、精细设计的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尚未建立,陪会、陪训、陪演仍在消耗着青年干部骨干的美好青春。花费大量军费培养的硕士、博士,依然很难在他们专长的岗位上闪耀光芒,一批又一批淹没在诸如拔草之类的繁杂事务中。
往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不是幸福,是退无可退,不少基层官兵都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工作千篇一律缺乏挑战、低层次转圈缺乏高度、空间狭小视野受限等固有短板,随着时间的累积变的异常突出。
真正懂基层的才能明白,多数基层官兵选择离开,不是因为他们不刻苦,更不是因为他们不出色,真因乃是他们那颗不断追求上进的心,遇到的难以破解的天花板。
在改变不了任何事的情况下,留点奋力改变的勇气和乐天风格,或许显得异常重要;太容易绝望,或许是自己封死了后路。面对现实最为需要的,不是我们屏蔽现实的残酷面与不足、自我麻痹基础上的“玻璃心”,而是认清现实后的微微一笑,能否倾城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军委颁布的有关重视基层经历的硬杠杠,已经向我们透出了十分明确的导向信号。即将实施的脖子以下军队改革,将会有更多倾向基层的政策制度出台,当岁月静好,我们也满怀期待。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