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王永,他是马云担任校长,主要“研究失败”的湖畔大学第一期学员。王永创办的微微拼车,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及,然而,去年年初却盛极一时,一度被估值10亿人民币,与嘀嗒拼车、51用车、天天用车一起被认为是拼车市场的明日之星。然而,资本寒冬到时之时,3月内时间微微拼车便倒塌关闭。本文直面微微拼车创始人王永,复盘微微拼车的兴衰经历,反思创始人用4000多万买来的那些教训。
# U) M5 X% m% v/ B S* N9 \3 C" M
, C6 L5 D2 A- \/ ^文/网易科技 贺树龙" F3 J* ~% p" R5 _$ b) o# t- Z
$ o% U V7 H& l+ {% l# d0 n& O
创业大潮鼓舞了一群人的理想,资本寒冬浇灭了一群人的希望。对这两者都深有感触的,当属微微拼车的创始人王永。他的项目赶上了创业最好的时光,产品上线短短几个月之后就受到了投资人的热烈追捧,有人甚至对其估值10亿;他的项目也赶上了创业最坏的时光,没用多久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因融资不顺倒在了资本寒冬里。
" V, J2 T- r7 s8 Z( a* y% |4 s6 k2 i4 Q$ k. e6 h
“我们用3个月的时间,从30人增长到300人,又用3个月的时间,从300人裁员到30人。”王永对网易科技记者说:“如今回头看,当初的一切都很疯狂。”
3 Y/ A v V2 V {! L2 ~# Y) _) f+ ^ b. u/ i
在最疯狂的时候,微微拼车每天要补贴掉100多万元,但后来证明其中30%甚至更多都被刷单者拿走了;地方分公司动辄向总部要走上百万的推广费,但结果只带来1000或者几百名新用户;员工普遍拿着高薪,学硅谷文化,每个月的水果酸奶钱都要花掉好几万。
- y7 p. X/ ` ^, v9 Y' \
, I* } R+ L9 q* @+ p! N; [当然,疯狂没有持续多久。微微拼车在花掉4000多万人民币以后,彻底宣告失败。这笔钱给王永买来很多教训,比如:. \, C6 b" Z9 {4 R
4 K0 z9 i0 F1 g# i. E/ ]* D创业要避免烧钱、避开巨头,否则命运不在自己手中;
$ y* } k5 Y$ h. ~4 l融资不能贪婪,要及时拿钱,出价最高的不一定最可靠;
/ K X1 W1 P3 V" t9 }5 @4 v团队里要有同舟共济的合伙人,打工心态的职业经理人往往靠不住;2 G6 _* U( S+ F. G) Q4 B& y) }
内控和管理工作一刻不可松懈,否则公司会死在内耗上。
/ P5 G6 c1 w$ v. l4 x$ J8 k, K6 m8 D P$ l
当然,贯穿微微拼车失败始终的一个问题是——王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创业者,他把微微拼车失败80%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在公司最热闹的时候,我一度迷失了自己。”
! M! u/ j( }+ b" q* l# D; o/ m
3 g3 S( B) s2 D% }/ N7 u4 K5 v, U2014年10月,微微拼车只有大约30名员工,王永的想法也很简单,公司账上有400万先用着,走一步算一步。- Q- V! ~+ ] ?* Q! j# G ~ }
8 ]9 e" F( E L3 Y& i) H
5 h4 b! A$ e+ S' y4 X+ V+ T
4 I9 O# n4 r) E# S1 i9 u/ d: L估值从8000万到10亿
! n4 d& b& V5 K+ ?8 X7 Y
% `- s( Q3 J; j- D( g2 O, V% F# d( L王永是楚星设计、品牌中国等企业的创始人,二十年来他在设计领域闷声赚钱,从未想过自己会与互联网创业发生瓜葛。 9 s4 a: }, f1 S9 D( a$ D5 P& K% B! g
. g& q+ I, N9 l1 Y' X/ O1 ?+ Q$ M
但在2014年,各种拼车软件层出不穷的时候,王永心动了。因为热衷公益,王永一直关注并推动着公益顺风车事业的发展,当他看到商业版本的顺风车如此受市场欢迎之时,便决定卷起袖管自己干。
$ t6 ]+ ^0 t& F8 Y7 w2 b1 S7 ^) l: M1 M" H( P
于是,2014年4月,王永筹备成立了北京微卡科技有限公司;10月,微微拼车正式上线。和嘀嗒拼车、51用车、天天用车一样,微微拼车希望搭建一个拼车平台,方便车主和乘客互助出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王永是个传统企业家,他精于传播,且在全国各地拥有不少合作资源。这个特点帮助微微拼车迅速壮大,同时也导致了微微拼车的最终失利。: ?1 Z2 n y+ A; V2 t
" B9 P1 P# y t" L& S6 s* k, _) g( v
9 Z8 M9 d% T4 v, F0 B$ c9 K9 f1 r故事回到2014年10月,微微拼车只有不到30名员工,公司账上的资金也不到400万。但凭借王永在顺风车领域的号召力,以及全国各地的合作资源,微微拼车在多个城市迅速打开了市场。
( s: }& N9 y7 V1 x# e. {; M
+ t% }* f- f6 l* \4 A: D4 L- z& \资本接踵而至。2014年12月,微微拼车拿到了400万人民币的首笔投资,投资方叫中新圆梦,对微微拼车给出的估值是8000万元人民币;2015年1月,微微拼车拿到了750万人民币的第二笔投资,投资方叫茂信合利,给出的估值是1.5亿元人民币。
8 e6 [, ]0 G5 S* T
$ \! Z2 F9 I; V( \3 Y这两笔投资的进入,让王永的胆子大了起来,微微拼车随即进入人员和业务的“大跃进”状态。在2015年的1月以后,王永对微微拼车是行业第一这个事实深信不疑。他告诉网易科技,当时微微拼车的业务覆盖了国内180多个城市,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百万,日均订单在3万单左右。不断入职的新员工挤满了位于中关村南大街的铸诚大厦16层,人满为患之后又到楼上楼下租用了更多的场地办公。
4 i, e( c4 X3 r1 N7 s# i
2 v0 {0 Z3 ]8 t& Q9 n
) r3 d: y1 `5 j$ C' `0 Y& r7 ^# _; i' K6 ]7 Q) ^7 @* A6 @5 X
) e. Y8 Q ?4 W% k$ P$ b+ C$ |! c, V5 u+ P7 G- X, @( @
“我们上了《新闻联播》,我主演的电影《顺风车》也启动了预热。”王永回忆说,当时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包括中信资本、盛大资本在内的一大波投资机构络绎不绝地来登门拜访。他们给微微拼车的估值也从1.5亿变成3亿,又从3亿变成5亿、8亿,直到10亿。王永在微微拼车大约持股70%,按照10亿估值一算,他的身价已为7亿。
5 T8 V# V7 T* f: m, K( @; E6 J* W, t5 I' Y( J# a- ?
' {, U0 }5 Q+ v- n) j1 L7 N6 g% K8 s4 J
“当时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成功了,非常亢奋,每天几乎十六个小时都在工作。”王永甚至开始谋划上市,谋划全球化,谋划一个规模更大的私家车共享经济平台。
; j2 j; H- ]" [7 k T) M7 x) S. R* i/ H/ o
中新圆梦、茂信合利都希望能投出更多的资金,但被王永以不愿出让更多股份、希望小步快跑为理由拒绝了。当投资人给微微拼车估值1.5亿、3亿、5亿的时候,如果王永拍板,钱也许很快就会到账。但王永希望听到更高的出价。
" I: V% J3 G) E: e; A* _* L+ r( `! g( e1 @3 l7 a1 j+ q R/ i
终于,中信资本喊出了10亿报价,王永开始心动。为此,他甚至还拒绝了一家A股公司10亿人民币收购微微拼车的请求。但很快,他就为自己的贪婪和犹豫付出了代价。
5 }" C: S4 ?. l2 X4 K- R
1 e5 D- g1 O9 o4 P& {
5 r7 u! J6 P" I: C
/ [* ?$ z/ F' ?7 I G' i投资人一夜之间全部消失* Z) p# D: E5 W* f$ w
' a: D; A# o$ S- P. H
在微微拼车最受资本追捧的日子里,有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负责人约了三次才见到王永。除了王永每日要跑三四个城市演讲、比较忙的因素外,他也坦诚,因为估值涨的太快,自己“有了傲气、不知天高地厚”。, J: y5 B5 c5 h' h
7 t5 [. }- r, B& S6 \! H9 _骄傲和贪婪加在一起,让王永在犹犹豫豫的状态下拒绝掉了很多急于入局的资本,而把未来孤注一掷在出价最高的中信资本身上。就在中信资本做完尽职调查、准备开投决会之前,故事发生了致命转折——滴滴来了。
5 h$ ]0 w, w, K
+ b3 I3 M) q; a7 p2015年2月14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宣布合并。合并后没过多久,就传出滴滴将要推出拼车产品“滴滴顺风车”的消息,这对微微拼车、嘀嗒拼车、51用车和天天用车这些拼车行业的创业公司来说,是非常致命的一击。事实也证明,没过多久,拼车行业的另一个创业公司“爱拼车”就宣布了停止运营。而摆在其他玩家面前的最迫切问题是——滴滴把投资人都吓跑了。* m' ?- I5 Y3 Z2 @0 m s
' l3 E; }9 X& g* n! n1 [王永显然没有预测到这样的结果,否则他应该先拿一笔钱活下来,而不是一味等待高估值。有趣的是,在宣布推出滴滴顺风车之前,滴滴的团队还曾拜访过微微拼车,并且信誓旦旦地对微微拼车的高管说,滴滴不会做拼车,即使做也会采取收购或合作的方式。这件事让王永至今都耿耿于怀。
. Q/ d: ^/ m4 I) V9 B' A. D' h" `9 [7 y2 y4 U9 p
滴滴把中信资本吓跑以后,微微拼车并没有马上到走投无路的地步。那时候,微微拼车每天要烧掉100万人民币,账上的钱所剩无几,但如果放低估值去融资还是有一定机会的。
- s: v n2 f* v$ v) r- G, q" c9 u# Y, y- `
果然,盛大资本来了,他们给微微拼车的估值是4亿人民币,愿意投出1亿人民币换取25%的股份,其中4000万来自盛大,另外6000万来自两家跟投的机构。与盛大的谈判非常漫长,而微微拼车账上的钱已经快要花光了。为了维持仅存的一点希望,王永个人先后拿出2000多万投入公司。! x4 M# x" l: P' ~
5 r+ J7 G e" d; S+ Y
在业务方面,微微拼车一度加大了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补贴力度,仅仅是为了能做出漂亮的数据给盛大看。现在回想起来,王永说,那时候自己就是赌博心态。
) `6 y4 e7 C' ~ }- i$ O' r/ K& k) s! F+ X# N' d
而结果是,他赌输了。2015年6月,股市暴跌,在这样的背景下,盛大资本在投决会上决定不会投资微微拼车。而王永转身去找其他投资人时,发现没有任何人有丝毫接盘的意愿,无论估值可以降到多低。
1 B; z. e) [6 c ~0 q; x, N+ H
! x0 U; b0 v3 {. \4 j n自知大势已去,王永加大了裁员的力度,“从30人到300人很容易,但从300人到30人,过程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 E6 Q5 k J. y! Y0 z! |. ^- F: U, X5 w7 A: W2 Z
王永对微微拼车前高管们的评价是——“简历都很牛”,但对于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却不甚了解。7 A ^. J8 ]) V5 m( a. S
* f$ N% ? c% h. z3 L
+ Z' c, ?# r/ M8 K2 ]2 _! i7 e8 f8 ], b* s1 N5 i! O& h; s
管理失控搞垮微微拼车
. z) P8 S: P6 Y$ n, j' E3 `7 u: e0 r! G# y" q! c
融资失败结束了微微拼车的创业之旅,但这只是表象,真正杀死这家公司的,是其在战略、团队、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 f2 e! T. z+ B: e- S9 K* p+ g
: T3 p8 n+ V. k王永说,对于失败他自己要承担起80%的责任。作为董事长,王永最初主导公司的战略和外部事务,但在融资、招人、技术和管理等宏观层面,他的判断力都明显不足。
( Q C8 N+ p/ V, D3 b: P5 T# ?$ H( u& J; x
微微拼车的一位前员工告诉记者,王永对于互联网不甚了解,前期他在融资方面太过乐观和傲慢,后期则没有做到当机立断。公司在用人上也没有形成规范,王永独断的现象时有发生。王永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合作伙伴,这些人给微微拼车初期的扩张工作带来很大帮助,但后来他们用尽各种手段掏空了这家公司的资金。& j; ?4 N1 S+ n% w, D/ }8 T4 m
- U. T @: L8 L4 K8 p. r如果王永手下有一支称职的高管团队,微微拼车或许也不至于失败得那么突然。但问题是,没有。
8 U4 Y7 u( @' t- y/ C" n1 d' D$ }. o( u9 {2 a" w* O
如今王永对微微拼车前高管们的评价是——“简历都很牛”,不少人在华为、金山、摩托罗拉、百度等大型IT公司供职过,但对于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却不甚了解,也基本没有带领上百人团队的经验。比如在产品方面,微微拼车App的用户体验很差,有一段时间每天要宕机三四次。
+ ^; `# L4 B) R* E$ n
0 e2 p, D+ z7 } j7 A* X; l# B) u/ V+ z但最致命的问题出在资金上。微微拼车从开始到最后一共花出去4000多万,王永认为其中至少有一半“被浪费了”。首先,在市场补贴方面,微微拼车做得不够精细。有一段时间,微微拼车每天要补贴掉100万元,最多的一天则为150万元。+ {0 Z7 _7 i$ W: a8 L
* N/ r& q( F8 L4 U8 {$ z: J; ?: l. Q' G0 P+ K$ U! d
8 p& X1 b# P" d- z- c* D7 i. {) o
“我们没有把钱补给真正需要补贴的人”,王永说,“补贴是一种自残行为,短期内看起来好像有点繁荣,但实际上并没有培养起任何的用户忠诚度。反而招来大量的职业刷单者,在我们的后台,刷单比例至少占到30%。”
5 }( T3 g* b1 R$ ?
; R3 \3 t% |4 m- B3 Z! C但补贴并不是微微拼车烧钱的唯一出口。在推广费用上,这家公司的内控问题相当严重。“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出现了这种状况,比如通过合同造假的方式侵吞推广费,比如一顿饭上万元的应酬费。”王永说,“甚至有些地方,几十万的推广费花完了,下面员工竟然说没有见过这些钱。”5 o7 Q0 @; u! U7 K
# `: \! S! D! k8 \" z% J
聊到这里,王永的情绪有点激动。他说,当他发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此前微微拼车的高速增长掩盖了很多问题,而财务权一直在CEO蒲繁强手里。! l$ t! c% T6 @$ Q
8 G; {8 j* [; R0 x: D; G8 f n8 ?$ ]
上述微微拼车前员工告诉网易科技,蒲繁强在财务方面基本不进行任何规划和管理。“各地来要钱,一般都会同意,也不问钱怎么花,也不考核实际的效果,只负责加油打气。”比如,重庆的团队要走80万推广费用,只带来1000多个用户;唐山要走150万,基本没带来什么用户;北京的一个活动花费了20万,只带来100多个用户。$ Q8 t* c+ [6 N; [ |2 q' y1 g) o0 D
4 x# f+ p/ X# |/ I) j1 ]
“高管每个月工资3万多,媒介总监2万,总监的助理都要1万5。”王永做企业20多年,本来他有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但当高管们用“互联网要信任、透明、快节奏”等理念来游说他的时候,他动摇了、相信了,“他们告诉我,我们要学硅谷,每天穿个大裤衩、穿双拖鞋来上班,每天要有水果、酸奶,要好吃好喝。有一个月我看账目,买水果、买酸奶的开销都好几万。”
0 N0 K" ?& E5 J* R9 O; u t6 q# F u4 E$ R6 g
当王永发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公司账上已经没有钱了,他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甚至还找朋友借了不少钱,用于裁员、收拾微微拼车剩下的摊子。! z' Z8 t7 ^" Q6 H' s% m& X+ f: M* F
5 _: u. x. e, D/ ~. l
( i8 I4 q! W; C9 o" v! `, B" C+ G
5 V- u `7 E- Z& y4000万买来哪些教训
- p3 _. ~1 z9 C' a [' \+ V( w, [8 v' U
“如果给你一次机会,重新回到2014年10月,你觉得微微拼车的结局会变吗?”8 h. F; f& X! W& O3 l/ Z: g
2 R; L8 W! r( i! L: g对于这个问题,王永声称自己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吸取了前述教训之后再去经营微微拼车,胜算一定会很大,“也许现在拼车领域剩下来与滴滴顺风车对抗的就不是嘀嗒拼车,而会是微微拼车。”( Z$ H' c$ h+ H6 U7 ]
, \+ m: S# ]& G: V$ o) W
王永说,创业就像登山,他以前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小有成就,但就好像只到过海拔2000米的山顶。而经过微微拼车,他去过了海拔3000米的地方。虽然结果摔得很惨,但教训也是财富。* c5 H: z# X! J- b$ Q
[) s! @3 ?. F' ^6 i I6 D3 G微微拼车给王永带来很多教训,比如:创业要避免烧钱、避开巨头,否则命运不在自己手中;融资不能贪婪,要及时拿钱,出价最高的不一定最可靠;团队里要有同舟共济的合伙人,打工心态的职业经理人往往靠不住;内控和管理工作一刻不可松懈,否则公司会死在内耗上。/ ~0 d( P, ~6 \6 Z
6 p5 r+ h" u, A) {0 I8 h8 y当然,也有对人性的思考。“以前我做公益,碰到的好像都是好人;做了微微拼车之后,遇到的好像全是坏人。”王永口中的“坏人”,指的是刷单用户和侵吞公司财产的员工,“我在湖畔大学上学,马云就跟我们讲,世界上其实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人的一半是善,另一半是恶。”
/ S' }% Y+ M+ A' B- u5 y: m) G! d
9 o7 M* @# P7 d4 @" c+ D( I回想起纠结估值的那段时间,王永也承认自己有点贪婪,迷失了本性。而在如何处理人性的问题上,王永的答案是“一定要靠规则。”6 j6 R) j7 L+ Z& A" `$ n' S5 y
+ B3 y" ^4 ?0 _+ u当然,如果再创业,王永一定不会选择类似拼车这样通过疯狂补贴来竞争的行业。“生意总归要赚钱,要有利润。O2O补贴大战,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王永说,“互联网是一种工具,我们不能把互联网当饭吃,真正的发动机还是商业本身。本来我对这个道理的理解还是比较深的,但在那段狂风暴雨的时间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 d4 s/ M) r5 z r9 G! _9 p/ ~5 `$ R" {. [/ |: z( h$ U
在采访完王永之后,记者与另外几位拼车行业的专业人士探讨微微拼车的成败。不少人表示,在他们眼里,像王永这样的传统企业家来玩互联网,几乎注定要败在互联网创业者的脚下。
: H& ^% Y4 |; q* A# F" ]! G. [+ ]$ y% ~/ b1 @
但王永认为自己曾离成功很近,如今内心渐渐释然,他说自己还会继续创业:“如果一个创业者,能栽一个很大的跟头,对他未来做更大的事情,一定是有巨大帮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