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5 o) ^$ K; d) t2 i9 N. e
昨天,杭州下沙大学城发生感人一幕,上午9点,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与杭州市红十字会开展的志愿者联谊活动上,83岁的退休老师李子平和老伴,携手签了捐献遗体协议。
% P& S! O/ B0 x4 N( Q0 Z$ M! h+ |" D R# _) N7 ^
她说,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杭师大是她的母校,当初在师大医学院上解剖课时,用来学习的东西,都是前人的奉献。如今人口老龄化,希望学生们能研究老年病。所以离世后愿意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母校。她说,签约了却了一桩心事,也是夫妻俩最后的约定。
, Y/ A- |5 x! X& Z) r/ A0 A# r6 O5 {
一生行医6 }7 J+ Z6 ^1 o) j/ Q
* d8 [! I6 U+ R" U+ N
见过各种生老病死
/ g7 s& h+ }/ z# r. ]/ g# s% `; \: g' Y% G4 f" O- D% W
李子平是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的一名退休老师。捐献遗体的决定,来自今年3月12日,她83岁生日。就在这一天的生日餐上,她和老伴手牵手向两个儿子宣布:死后捐献遗体。3 }+ z2 s! ^8 S
. z+ m+ Q& L" [+ | 钱江晚报记者赶到李子平家,见到了她和她的老伴。
- Q5 k' p s) ?
/ A" |( ~0 X4 [ 4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墙上挂满了医学图谱,两位老人,满头白发。- V% S8 [; T1 \# d2 b
8 V4 s& N! L, F 为什么要捐赠遗体,李子平老人讲解的逻辑非常清晰。李子平生于上海,懂事后随家人来到杭州。16岁考进杭州护士学校,毕业后在杭州市卫生局工作。
6 Z6 h/ U5 }& A4 M2 p: h& E% H( @& F8 k1 [$ c
之后,她的工作,就是每天照顾病人。当时中国医学落后,有些病人年纪轻轻就患病,而且难治,这让李子平很心痛。她立志一定要学好医术,在工作8年后选择去当时的浙江医科大学继续求学,就读医疗系。
2 o- F5 G9 y: B _. T1 {* X7 ^$ S I! a
1966年,李子平读满5年毕业了,被分配到当时的浙江麻纺厂做医生,一呆14年。' d% b6 v, l, |$ c. V9 }& j
; z' e" f d: m+ v" W( L
在厂里,她负责上百号人的生老病死,什么病都要看,大到心肺疾病,小到腿脚抽筋,白天没解决的疑难杂症,晚上要回宿舍翻书查资料。她的世界围着病人转,除去睡觉,每天1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似乎不够她用。7 J' [( f# o; O4 z
$ O" {7 w& S* Z% z& L
1981年,李子平到了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分校(杭师大医学院前身)当老师。那时40多岁的她几乎跟医学打了半辈子交道。她说起自己的一生,用了幸运、幸福这四个字。
% x4 h2 K" q& T. Q. B
' `) I, e* u/ g& J% h 28岁被一颗“心脏”震撼
4 w7 \5 F8 J5 P$ D/ S6 y' E# R8 K2 x2 i! h
80岁想把自己捐出来
8 I/ c+ u6 x, [* `
" Z6 ?( z; D7 ?, t! l 想把自己遗体捐出来的想法,萌生在80岁那年,而触动她这一想法的,却要回溯到28岁那年。
9 o5 ?' V. }. k B- L
2 f& |9 p5 j6 t6 o: C: P 那是她就读大学的第一年,有一天李子平走进解剖室,老师为学生们介绍现场的标本。在一排的器官中有一颗“心脏”震撼到了她。一直到现在,描述起那颗心脏,她仿佛依然在现场。
: w2 h+ N$ I. Y& g! u! }" U2 X7 N6 @- F
“当时老师介绍,那是我们大学老校长洪式闾的心脏,在离世时,他毅然捐出心脏做标本。”这份敬意李子平一直埋在心里。
: c/ Y9 m2 e" C1 v2 g$ E& _9 ?' J, B+ k9 W+ w( `3 `
前几年,看朋友去世,将骨灰撒了,李子平觉得很可惜。
/ i; d' z3 k3 B1 F/ e' @' U' N# e) K& J
“人体有很多宝贵的器官,可以救人,遗体可以做解剖,有疾病的可以做病理研究,这些对医学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李子平有点好奇,自己一辈子什么苦都吃过,身体却一直很好,“估计我的身体很特别,适合做科研用”。
% B5 \4 q* |! n
( L0 d. v( I( w7 g3 _" s 跟两个儿子说了自己最后的心愿,她希望把自己的遗体捐给杭师大医学院。
) |3 A5 E* F7 N
) ?. B5 c/ T7 j: w2 S 出乎意料,这个心愿,得到了儿子们的支持。对于普通人的顾虑,李子平说,她是学医的,并没有这样的顾虑。
; [# R+ H8 @6 B/ h7 @0 _
0 S* M2 s& V& z+ p* m; L3 W 捐献遗体$ [. Q: h' V# I0 h5 U9 U) b8 C/ f
' b: a" n9 h9 |2 z& }) E8 [4 Y: e
夫妻俩共同的约定
$ u# g! K! u' D6 g
1 v2 Q5 @1 x, J0 j, a, Q5 {- B0 I* b 李子平和丈夫潘耀中是1958年结婚的,如今,在环北新村社区被大家称为模范夫妻。热爱生活,喜欢学习,追求美好,俩人共用一张名片,网名“老俩口”。
# f0 F% R5 @# ~( F* `/ F: D$ R1 g4 @
潘耀中原任浙江展览馆副馆长,在李子平退休后,他就一直陪伴左右。
! c3 E) l( J4 K! G3 I. U1 X
$ ]4 ~0 T6 _- S+ Y3 [% k9 K+ p 李子平开始学习摄影,潘耀中就开始刻苦钻研图像处理与电脑**技术,老伴一幅幅原始照片经过他的后期处理,都成为精品。( a, ~9 a1 E9 ~2 Z
3 V2 K9 }* e/ \+ Q% s- u- z3 N% R
摄影使“老俩口”以摄会友,广交朋友,增加了情趣和欢乐,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M) ^1 {1 f6 B; _
7 @. y( o8 q, P3 |, D3 i& E 李子平说,老伴带着她登高眺望拍日出,走遍全国各地,陶醉在大自然美景中,每一天都在身心愉悦中度过。
- U- E6 D" b( |" h( B9 N1 j( y, F9 s4 X2 A3 q
这次决定签署捐赠遗体协议是两人一同决定的,没有任何异议。4 R) m; T, w* M `5 l" k/ _
7 R3 i% ] v$ b* G2 i- ] 昨天,现场也来了很多捐助者家属。王女士从绍兴专程赶到杭州参加纪念会,去年,她的妈妈安详离世,遗体捐赠到了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而她昨天来到这里,除了纪念母亲,也是来向其他“无言师碑”敬献鲜花的。1 l5 w) D) y" m+ W1 c- s7 K! N. K, f
0 a Z! V, c1 H( X' c S 记者了解到,遗体捐献的个例目前在杭州并不算多。昨日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现场有36人填写了遗体捐赠意愿协议表格,其中有4名是教师。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