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maxsun 于 2017-3-22 17:15 编辑 + c+ H$ U: b# z! y9 i8 {
I& L$ b) D/ d8 ` ]' v
CBA赛场再次爆发不文明行为,这次是在央视直播、亿万观众的眼皮子底下,哈达迪施展锁喉阴功,病秧子似的周琦终于“爷们儿”了一把,大耳刮子回过去——不出意料被直接驱逐出场,未来的禁赛也在意料之中。当然,“周一板”小同学这次展现出来的血性,绝对要强于山东队的吴珂,“吴跑跑”当年可是对外援锁喉之后被追着打,满场狂奔还不敢还手。
. [9 o0 e- O+ X
* E' I+ w% x& m" Q1 E% `& H网络上对周琦的表现一片叫好声,就像曾经的中国男篮无数次跟外国球队干架一样,球迷们民族情绪高涨,热血沸腾。可是,冷静下来想想,作为观众,作为球迷,我们想看的是什么?想看打架可以去看拳击、自由搏击,最不济也可以看“武林风”。当一场篮球赛结束后,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仅仅是球员的打架斗殴,那这还称得上是篮球赛吗?. T; f+ }4 I* Q) D: F
7 t' A0 m+ n1 d
记得上赛季CBA总决赛期间,辽宁男篮部分队员在成都的酒店门口和当地球迷群殴,引发了轩然大波。自打那场架以后,我突然觉得这总决赛再打就没意思了,也不想看了,眼瞧着辽宁队的小伙子们顶着巨大压力在场上失魂落魄的样子,我心里特别难受,那不是享受篮球的快乐,而是备受心理的煎熬,我周围不少喜欢篮球的亲友也是同样的感觉。
% r& y8 z) ~. Z$ a: l
. `4 H g1 f3 H" ^中国最顶级的职业篮球联赛发生球员打架,这种不好的示范所带来的恶果是显著的——当下的业余球场打架也是司空见惯。业余球员、篮球爱好者的思想已经被带入了一个误区,普遍认为篮球作为一种对抗性极强的竞技体育运动,其对抗性就应该体现在肢体冲突上,既然是爷们儿的运动,那作为爷们儿就绝对不能怕事儿、不能认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这儿就成了“你瞅我干哈,我瞅你咋地”。于是,著名的街球选手“原地陀螺”吴某就千里迢迢跑到云南挑战当地球队,在死球状态下,用自己并不坚挺的肋条骨去冲撞对手十分突出的胸大肌,并在由此引发的赛场群殴中见缝插针溜之大吉,最后毫发无损。事后,始作俑者吴某却为自己狡辩称这就是街球文化。呜呼哉,这种文化不要也罢!
% L- p$ O+ c* h$ ]2 {7 Z* j- H* g! {+ |$ ] n1 z
球场暴力还有另外一种形式,那就是“骂”。去年年末响彻五棵松球馆的京骂(实际上已经算是国骂)声仍余音绕梁,央视解说刘星宇仗义执言几句,结果在网络上又被北京球迷接着骂。北京的观众,好像把赛场当成了宣泄的地方,把办公室里、卧室里、马路上那些郁闷转换成京骂都一股脑儿撒在了客队球员身上。有些篮球评论员说,这样的赛场,将来都不敢带自己小孩去现场看。而我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不信?请看。3 K; Q0 F6 {' O' W" g
0 F0 H, x P( ]6 w
曾经有一次在沈阳铁西体育馆观看辽宁男篮的CBA比赛,对手是王治郅领衔的八一男篮。在比分胶着的时候,声声不堪入耳的对八一队球员的谩骂突然从附近看台传出来,循声望去,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骂声是从一个8、9岁模样的小男孩嘴里出来的。更可气可悲的是,男孩旁边坐着的明显是其家长,竟然不制止不管教,反而鼓掌叫好,脸上甚至流露出“这是我孩子,我骄傲”的表情。周围一些观众也跟着起哄。那场景让我至今难忘。作为一个成年人,我都不好意思当众出口成脏,在辽宁主场看球时,我也不愿意跟着喊“削他”,总觉得这个词太不文明。可是一个孩子这么爆粗口,我不禁为他的未来担忧。5 _) c. Z* |( a4 p0 A5 p
/ S3 M- `: @& o# {; f" s$ n我正好借此机会说说对现场观众口号的看法。CBA几乎每个主场都有自己的球迷口号,在DJ的带领下,几千上万的观众一起呼喊出来,确实非常震撼。最著名的当然是北京DUCK队主场的京骂了,其他的像辽宁的“削他”、山西的“闹他”、山东的“办他”,也都不是啥好词儿。比如“削他”,作为辽宁人,我从小就知道,喊“削他”那就是向同伙发出的冲锋号啊!那就必须出手揍啊!这词儿要是蹦出来,不把对手打个头破血流都不带收手的。再比如“办他”,我们在影视剧、文学作品里常见“谁把谁给办了”,意思基本上是男的把女的祸害了,或者把仇家给弄死了,弄不死都不好意思叫“办”。可真到了场上,球员互相“削”了、“办”了的话,那喊口号的球迷就有唆使的嫌疑了。赛场上喊这种口号也不知道是谁首创的,压根儿就没有加油的意思,完全是在刺激打架、鼓励动手,根本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队球员要是因为这种词而激发斗志、奋勇杀“敌”,那岂不成了观众们的斗犬?人类文明、人区别于动物的高等思维何以体现?而且,这种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绝不亚于京骂!我个人认为,四川的“雄起”是个非常不错的口号,真正表达了希望球队加油努力取得更好成绩的意思,有明显地域特色,而且自古有之,非常有文化底蕴。当然,我搜罗遍了自己知道的东北土话,也没有发现比较合适的,“加油”其实就挺好,就像老外的“come on”。2 ]9 m; g2 G" Y4 ]# J- A
+ u4 J9 l7 e; f! [( \按理说,音乐会、话剧门票跟CBA比赛门票价格差不多,但是音乐会、话剧现场观众大声叫骂的情况却非常罕见,为什么?因为演职人员在演出时展现的文明素质高,营造出文明的环境,观众自然而然就表现得文明。有人会说,那是高雅艺术。可是,你能说篮球就理应低俗吗?1 d W; U4 k4 `$ `3 S* f
9 L! u& l! v9 ]球场不文明,球场上的“演员”们脱不开干系。场上球员间互喷垃圾话人尽皆知,我就不说了,今天要说说教练。大家知道,教练肯定是要骂球员的,不骂球员的教练不是个好教练。但是,骂人也是要有限度的。有一个教练就喜欢随心所欲地骂人,当然,他从小就是在充斥着骂言骂语的环境中长大的,难免受影响。2013年全运会男篮成年组比赛,沈阳医学院赛区,北京男篮对阵解放军男篮,我去现场看的比赛。比赛过程中,北京队明显落于下风。因为不是辽宁男篮的比赛,观众也没什么加油呐喊声,都在安静地欣赏比赛。不过,相对于比较安静的场边观众,场内一个男人的骂街声倒是不绝于耳——列位看官可能猜出来了,这个男人就是北京队主教练闵鹿蕾。要说闵指导这人骂的,真是让我等凡夫俗子大开耳界,一是调门高,那么大一个体育馆,孙楠来了都得用麦克风,闵指导却不用,而且他是蹲在那儿骂,估计刚火起来的迪玛希蹲在那儿都唱不了《歌剧2》;二是时间长,从开场就骂个不停,虽然一个球员不一定会连续犯错误,但全队连续犯错误总是可能的,于是乎,闵指导从翟小川骂到朱彦西,从王骁辉骂到张松涛,只有吉喆没挨骂,这还是因为吉喆当时是代表辽宁队参加的全运会;三是用语俗,全都是直接攻击自己队员智商那俩字或者问候其母亲的那仨字,非常难听,极其下流。当值裁判可能是对闵指导这套习惯了,没啥反应,但是现场观众不干了。下半场刚开始,闵指导骂完孙悦,又要开口骂谁,突然,我旁边一个男观众大喊一声“你给我闭嘴”,这一声犹如晴空霹雳,直炸得闵指导目瞪口呆,从此到比赛结束,他再也没骂人。! l/ Q' S" q/ s% p5 ~- m c! {
. o% V! {. m3 h" `2 X查尔斯巴克利说NBA现在的犯规在他那个时代算不上犯规,连迈克尔吠丹都认为现在的NBA没有几个球员能适应得了他那个时代的犯规强度。但是,从他们那个年代倒推30年,在黑白影像中,NBA的赛场都是要用铁丝网罩住的,由于门票便宜、安保不严,导致什么样的人都能到现场看球,每个队还要专门招募几名负责打架的队员,因此,球员群殴、球员和观众群殴、观众向场内投掷尖刀石块都司空见惯。为什么会发展成现在这样?是比赛不够激烈了吗?显然不是,而是更加文明了。这种文明,包括球员更加文明(出身绝大多数是大学生,很多人从中学开始就是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观众更加文明(一个球馆装2万人,场边的票特别贵,有头有脸的人才能买得起,社会底层能买得起的就是最高看台的票,那个位置喊啥球场上也听不到、扔啥也扔不到球场上),社会更加文明(这个就不解释了)。所以,所有参与者文明素质的提高,是NBA脱离低级趣味的根本驱动力。这点是CBA应该充分借鉴的。
* U( X8 e1 F3 s2 |5 X- t7 n9 @. K' m4 [) I+ @7 q
最后,我想对所有中国篮球、CBA的从业者说,不要因为不文明现象让球迷生厌,不要因为低俗粗暴而把优质观众驱离赛场;我也要对所有现场看球的观众,以及网络上言语粗俗的喷子们说,球场文明从自己做起,不要图一时嘴上之快而毁了中国篮球的未来。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