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702|回复: 24

[自主生活] “母马效应”与”喀秋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5 15: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云南斗马,为了让马在场上拼了命的斗,你死我活的斗,必须拉一只母马在旁边观战。战胜的马才能与母马交配!为什么要这样,如果没有母马在旁观战,只有公马,它们不会去斗的。一有母马马上就不一样了。
  w+ r2 |  o. G试想,母马在旁,母马能看得上失败的马吗?能看得上不勇敢的马吗?公马能在母马前丢人吗?宁可死也不能让母马看不起啊!爱情只属于胜利的马,勇敢的马。懦夫的马,母马能看得上?瞧得起?母马的爱情能属于它?能与它交配?
6 _9 V* T3 e1 }- z0 W* ]1 U所以,一拉母马观战,斗马场上真是你死我活,精彩万分。斗马各种招数全出,死命的斗啊!场面真是惨烈。斗马中胜利的马,可以与观战的母马交配,爱情是属于胜利者。
: @- ?% h7 S( y; m3 @* T  V0 `# V7 E# I- r5 L9 U; ^- f
这就是“母马效应”同样适应于人类。社会心理学上叫“男女促进”。苏联名曲”喀秋莎“就是”母马效应“在人类中的应用,”美丽少女“喀秋莎”就是为了鼓励苏军官兵战场上勇敢作战的”母马“,德军面临如此勇敢的苏军真的没有想到背后的原因!
0 z; J7 w7 s8 Q* c0 ~! s
6 d; s2 @' u0 I+ `" s/ E* P苏联卫国战争的有名的歌曲“喀秋莎”极大的鼓舞了苏军官兵士气!“喀秋莎”就是“母马效应”的很好应用。苏联美女“喀秋莎”就相当于母马效应中的母马。美女“喀秋莎”站在峻峭山上,全军官兵她都能看到。斗马是马在斗,战争是人在斗。美女“喀秋莎”绝对不会看上场上不勇敢杀敌,贪生怕死的“孬种”!“喀秋莎”的爱情,绝对要给勇敢杀敌,男子汉的人啊!“喀秋莎”只会给勇敢杀敌的人书信。不会给“孬种”书信,爱情也绝不会给不勇敢杀敌的“孬种”!
( t9 |4 `$ f' T- e8 x' G+ ^这个“母马效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苏军士兵大都是小伙子,哪里能在美女”喀秋莎“面前丢人!当”孬种“!所以这首歌极大的鼓舞了苏军的士气。战前要唱“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也被命名为“喀秋莎“。战前一唱”喀秋莎“年轻小伙子的斗志马上高涨到极点,战场上一定勇敢杀敌,有“喀秋莎”有后面看着啊,不能当“孬种”啊!死也比被美女“喀秋莎”蔑视强!
0 ~. V  b/ g/ M* N苏军的战斗力,美女”喀秋莎“功不可没!
+ m" c0 R, G# x0 ]% a7 N8 l: ], A  x$ k& o+ i
母马1.jpg
母马2.jpg
母马3.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津贴 +18 收起 理由
淘气的中年人 + 18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6-16 12: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它歌颂了人类美好高尚的情感,而这些美好高尚的情感正是区分人与动物的依据,并成为全人类为之奋斗的价值追求,因而能引起人们的极大情感共鸣,成为荡涤灵魂、升华境界并催人奋进的战鼓与号角。6 }2 v! D1 `' A5 M9 F7 k3 w  A
    《喀秋莎》就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歌曲。歌曲以时而欢快时而激昂的旋律,描绘了俄罗斯广袤大地上的美丽家园和姑娘对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歌曲创作于1938年,但真正流行,却是在两年后发生的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并且从此经久不衰。在泥泞的战壕里、在隆隆的炮声中、在弥漫的硝烟前、在清冷有月光下,当经过艰苦鏖战身心疲惫的年轻战士轻轻哼唱起这首歌时,他想到了什么?他想到了战前美丽和平的家园、想到了一往情深的姑娘、想到了慈爱安详的母亲、想到了欢乐劳作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的美好都被德国法西斯强盗凶残地摧毁了!眼前的祖国大地上,是烧毁的农舍、是肿胀的死马、是绞刑架上的父老兄弟、是被侮辱损害的母亲、姐妹和恋人!为了母亲的尊严、为了姐妹的安危、为了恋人的幸福、为了和平美好的生活,必须拿起枪与法西斯强盗斗争到底,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
! y2 A3 l# k; o! {' |3 s之所以要不厌笔墨地解读这首歌,是因为我惊诧地发现,还真的有人理解不了这首歌中所蕴含的人类高尚情感,竟然把她与什么“斗马”、“母马效应”等而视之。如果经过这番解读,依然还有人理解不了的话,我不得不遗憾地认为,也许有些人(不知道还能不能用这个字)还没有进化出人类所应具有的情感。  J7 c2 v- G" a+ ?
    话说的也许有点刻薄了,但我的确非常反感某些人的作派。可以标新立异,可以哗众取宠,可以年少轻狂,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都可以,我都能接受!但要有度,要有底线!0 |, w; ]3 f2 b
    良知,是做人的底线!高尚的情感,不容亵渎!
4 w; i" d1 q# d& ^" @( z

评分

参与人数 2津贴 +9 收起 理由
老兵_Y9Izi + 4 我的权利只能加两分
马哈里 + 5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6: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军队是让心理学专家研分军队问题,为何博士硕士地方本科高学历的不愿在部队干,要心理学专家来给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17:12:48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入培训试题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7: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母马效应""男女促进”战前一唱此歌,只能勇敢前进了,丢人不能在女人前丢,不能在心爱女人前丢。这首歌太能提升士气了,不信听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17: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战争的时候要利用这种心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7: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战士冲锋前让女战士为他们敬酒,同样是这道理,女人给你敬酒,能在女人前当”孬种“死了也不能当被女人看不起的”孬种“。事事洞明皆学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17: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能量,就跟你们日军是的,给博士设慰安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7: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军歌舞团女歌手在战前为部队唱一曲《喀秋莎》,男官兵全部热血沸腾,勇猛作战。人类中的“母马效应”
7 t  C( P( H# _$ Y' u' G我军不舍得裁歌舞团,是否想女歌手为军人唱《喀秋莎》产生“母马效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19: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暗礁 于 2017-6-15 19:55 编辑 9 o- C" Z0 H, X
4 Q/ M( t6 K, c/ ^5 m& m: _
卫国战争期间的苏联歌曲振奋人心的多了,不光是“母马效应”。比如《喀秋莎》的词曲作者伊萨柯夫斯基和勃兰特尔还合作了一首歌曲《在巴尔干的繁星下》,也深受苏军战士的喜爱。丘尔金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合作的《海港之夜》曲调舒缓悠扬,歌词从头到尾都看不到任何战争的影子,却也是一首传唱很广的名曲。% D( }& `3 A1 ?
9 g9 h0 O- p4 l& w

1 u& B5 V& Q$ D# d' F《莉莉玛莲》则是相反的例子,充满了颓废,却在德军和英军中都有传唱。戈倍尔和邱吉尔都大骂其为靡靡之音,希特勒甚至下令把德语唱片的演唱者抓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19:31:22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暗礁 发表于 2017-6-15 19:21& {. @3 h) Y: n0 I  {0 T
卫国战争期间的苏联歌曲振奋人心的多了,不光是“母马效应”。比如《喀秋莎》的词曲作者伊萨柯夫斯基和勃兰 ...
8 O% K* l5 a! g' @7 G$ _" @
博学多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19: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俄军每年5.9红场阅兵开始通常演奏的《斯拉夫女人送行》也算是一首“母马效应”的进行曲吧。曲作者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阿加普金是沙俄军队军乐团成员,参加红军后退役时军衔为上校。1911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阿加普金于1912年写了该曲,意思是巴尔干各国军人奋勇参战,妇女们为出征的男人送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19: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jdsdxr 发表于 2017-6-15 19:31
. j! W, I  i6 v- Z% n+ D博学多才。

3 w, U: n0 {5 @
! q; L- U- P/ s0 @5 A惭愧!
( L; K8 B$ C' W  v' o. m$ m- v. n8 Q* N" K' W; |
苏俄作为欧洲国家,军队里有军乐团由来已久并成为传统,军乐团的成员也是要参战上火线的。比如《在满洲里的山岗上》这首曲子的作者沙特洛夫就参加过日俄战争,他所在部队7000余人被几倍数量的日军包围,突围时军乐团打头在音乐中冲锋,最终只出来400余人,军乐团只有他一人幸存,这首曲子就是他为纪念阵亡战友所写的。电影俄罗斯版《兵临城下》开头布列斯特要塞军乐队演奏的就是这首曲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19: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回到《喀秋莎》,这首歌不但苏军唱,甚至德军前沿阵地也在唱。苏军火了,岂能容忍法西斯匪徒唱喀秋莎?于是发动进攻消灭了敌人缴获了唱机和唱片。苏军著名军乐作曲家切尔涅茨基也借用《喀秋莎》的旋律创作出进行曲《喀秋莎火箭炮进行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20: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要是只看到“母马效应”也太俗了。好的音乐本身就有强大的感染力。卫国战争期间敌后游击队向中央提要求时不要武器,而是要一首歌,他们说武器可以从德国人那里夺。苏军政治部们请萨弗洛诺夫和卡茨写这首曲子,就是后来的《布良斯克的森林哗啦啦响》。词作者萨弗洛诺夫曾回忆道,卡茨教唱了三遍后他就完全会唱了,然后自己乘坐一架小飞机到敌后游击队去教唱这首曲子。飞机很小,除了驾驶员只能再坐一个人,卡茨羡慕地把他送上飞机。到达目的地他就开始教唱,就这样这首歌就传唱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20: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斗鸡、斗蛐蛐、斗狗……都只是为了交配权?结论太狭隘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22:29:06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FREEARMY 发表于 2017-6-15 20:472 `0 t) P" E- O
那斗鸡、斗蛐蛐、斗狗……都只是为了交配权?结论太狭隘了吧
! s5 |% ^( o% d
应该是利用了雄性交配独占权的特点吧,当年养白鼠时一个笼子里都不能有二个雄白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23:24:50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的难道就是不裁撤歌舞团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23: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wx_PON4wNh4 发表于 2017-6-15 17:26
( f& L2 q7 R0 P/ x当年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战士冲锋前让女战士为他们敬酒,同样是这道理,女人给你敬酒,能在女人前当”孬 ...

1 Q3 T" a9 _7 E5 S& K# ]+ ^2 A# k看了很多遍,至今电脑里还收藏有唐国强版的
1 Q; U) N: c! [竟然对此敬酒场景没啥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6 16: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