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由印度单方面挑起的对峙闹剧收场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我国民众一边倒的欢呼声,国民的爱国热情和斗志被空前地调动和激发出来。
一时间,调侃印度和印军的帖子、言论层出不穷、广为传播。好像一夜之间,这头印度大象就臣服于我们这条东方巨龙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印度真的就自愿充当“阿三”的角色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真实的印度吧。
首先,我们来了解印度为什么被国人称作“阿三”。“印度阿三”的称呼来自“十里洋场”时期的吴语上海话,吴人极喜加“阿”字,而上海话中与“三”相关的词汇(阿三、八三、瘪三、猪头三)多为贬义词。上个世纪初上海的英租界中经常会有从印度调来的“公务员”,负责一些杂事,而这些印度人是英国人的忠实“看门狗”,整天警棍乱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称其为“阿三”。
事实上,印度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与中国、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包括:古印度丰富的哲学和政治理论、博大精深的宗教、数学和软件研发能力,以及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等等。看过印度一些影视作品的朋友们不难发现,多数作品中都充满了印度一国独大、是各国的中心、其他民族都得向其俯首称臣的理念,这些理念已经长期存在于印度国民心中。
也正因为如此,在印度人民特别是印度的精英阶层中,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根深蒂固的优越意识。他们视印度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现代国家,认为他们的国家具有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相媲美的古代文明。他们认为,当欧洲大陆还处于原始部落阶段,当希腊和中国人开始向帝国和文明迈进时,古印度人的势力已经扩展到整个南亚次大陆。早在公元11世纪,穆斯林学者穆罕默德•阿尔比鲁尼就曾写道:“印度人相信,他们自己的国家、国王、宗教和科学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生活在印度的外国人可以深深体会到印度的自尊与自大。如花七八年才建成的一座立交桥,在竣工3年前就被冠以“世界级水平”的称号;一个不过二、三十家小店的购物市场,在印度人眼里至少也是“亚洲顶尖”…… “精英”们还在网上讨论诸如“再不加把劲,孟买也有可能被上海赶上”之类的话题。
据史料记载,印度的确有着辉煌的过去。在1700年,印度经济曾占当时世界总收入的23%,与整个欧洲的全部收入相当。但是,与中国一样,在冷兵器时代向**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印度没有跟上世界步伐,发展停滞不前。加上又遭受了几百年的外民族侵略剥削,印度国力不断下降,到了20世纪50年代,印度经济在当时全球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百分比逐渐下降为3.8%,而欧洲则上升至30%,这成为印度人一直无法接受的现实。1947年,印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其经济发展也取得显著进步。到20世纪80年代后,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在过去的三年里,印度的经济年增长率更是增加到8%甚至一度接近10%。
受根深蒂固的大国意识影响,经济取得长足进展后,印度人找到了良好的自我感觉,认为该是他们扬眉吐气的时候了。印度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们感到,在世界仍然很不安宁的形势下,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核战略力量是其“控制印度洋、经略周边、称雄世界”的强大后盾和捷径。在不少印度人心里,他们认为可以不修厕所,甚至精英阶层们认为可以让一部分贫民饿肚子,但也绝不能不建设强大军队,因为只有军队才能让他们找回失去的尊严。因此,印度多年来一直推行优先军事大国战略,即军费开支与增长“超前经济发展型战略”。在其国家财政预算中,大部分不是用于基础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而是投入到军事科研、武器装备采购、军事建设项目中。在巨额经费的支持下,印度军力在快速增长。
据印度国防部的资料显示,印度的武装力量现由正规军、准军事部队和后备力量组成。目前,印正规军由陆、海、空三个军种组成,现役兵力约120万人,担负着国土防卫和对外军事行动的任务;准军事部队由海岸警卫队、国家安全警卫队、特别保安部、中央后备警察部队、边境保安部队、阿萨姆**队、特种边境部队、中央工业保安部队、国防部安全警卫队组成,兵力约100万人,装备轻便,编制精干,作为正规军的有力补充,可在战时担负快速突击和独立机动作战任务;后备力量是指不脱产的民间武装,印度自称为第一线预备役和第二线防务力量,共有240万人,平时协助警察维持社会治安和参加抢险救灾,战时担负民防任务,补充正规军。军费开支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有国际军事专家估计,实际已占5%~6%),不但高于2.5%的世界平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的1.69%,甚至超过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3.2%、英国的2.7%,法国的2.5%)。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统计,2007年至2011年间,印度成为全球最大武器买家。不仅如此,印度还是世界少数的几个拥有核武器国家,目前拥有至少120枚核弹头。
印度的经济总量赶不上我国的一半,军费支出比例却是我国的3倍。如此不顾一切、不遗余力地发展军事,其司马昭之心展露无疑,显然不是国人眼中的“阿三”了。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准备打仗才有可能不会打仗。虽然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对于这样一个不甘人后、野心勃勃的近邻,我们还是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平时就得把刀磨好、把枪擦亮,时刻加强戒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