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悲情故事九:走西口
0 C+ b9 t$ h$ {2 w: ^- F+ a7 I( H, }& B( y: k# [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一听到这首歌,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是山西著名的民歌《走西口》。生离死别之际的难分难舍,让这首民歌经历百年沧桑后依旧能够撩拨起那份心酸的情怀。
: g* g$ l* V3 a: @( X2 e# [! j$ U" z( b) m, m# p, g
山西历史上,有过两次大移民。一次是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将数百万山西人向种子一样撒播到中国各地,那些原本因为战争凋敝不堪的地域,因为山西人的到来,再次展现出勃勃生机。据说,为了防备山西移民逃走,官兵用一根绳索将所有的移民的双手绑在身后,路上,移民想方便,只有哀求官兵解开双手。解手一词由此而来。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当时大多数山西人抵抗移民,朝廷竟然想出挺狠毒的一招来。他们张贴告示说,凡是不想移民的百姓,抓紧时间到洪洞的大槐树下报到。结果,等天真的老百姓一来,官兵二话不说,绳捆索绑便押往全国各地,哀号之声,痛彻云霄。* ?, z6 n0 Y9 M# p3 L$ p
$ w3 w6 k0 J- r Z1 y6 T
到了清朝时期,山西再次出现大规模移民风潮。不过,与明朝那次有组织的迁徙相比,这一次,山西人的成群结队走西口,最初的动机只是为了生存。黄土高原上的山西,土地贫瘠不算,还经常要面对干旱的天气。恶劣的环境,使得吃饭自古便是山西人头痛的问题。仅仅为了简单的生存,贫穷的山西人终于在无奈中开始挪动脚步,向着紧邻山西而又地广人稀的内蒙古草原而去。山西边境有一个叫杀虎口的地方,从这里一路向西就可以到达草原。天长日久,走杀虎口也就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走西口。5 g1 n) o% x5 ?
7 s" ~/ }/ e3 w8 ~ U饥饿的人群、疲惫的身影、希望的眼神、遥远的路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能想到的走西口的那副画面。他们含着故土难离的悲伤,带着亲人沉重的渴盼,向着西口一路跋涉。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运气走到西口。因为饥饿、疾病倒在荒郊野外,有的人遭遇劫匪,命丧他乡。即使那些有幸走到西口的人,同样会遭遇到在陌生环境中生存的艰难。萋萋草原,无边的风沙,记录了走西口的山西人雄起的历史全程。晋商,这个日后在中国商界中举足轻重的商帮,如一缕炊烟从草原上袅袅升腾。与胡雪岩并驾齐驱的“大盛魁”以及成就包头城的“复盛公”等,都是山西人走西口走出的壮丽景象。
& @' W4 x& p4 w3 \2 v$ M( q M" e: a, I$ w3 m+ J
心酸的走西口,如今已是一条游客们热衷的旅游路线。当我们用现代化工具轻松丈量这段行程的时候,已经无法感受到当年走西口前辈们的那份悲凉。但是,我们能知道的是,走西口的前辈,用他们的脚步和胆魄,打破了山西人走不出黄土高坡的世俗偏见。只有了解了走西口的这段历史,也许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山西人。9 R0 N& A& ^/ k
( ]) X3 J4 B4 D/ j9 w. Z# K6 }
悲情故事十:孤愤一生的傅山
- t8 z1 ~( r/ ]8 B: c( S0 Q
' z$ [) q; Q: J 双塔寺是太原的标志。明朝万历年间,太原有一个叫傅霖的退休官员带头捐款,在如今太原的郝庄建起了一座文峰塔。之所以建这座塔,说来大有讲究。宋太宗赵光义攻占晋阳城后,因为惧怕太原再冒出来个把皇帝抢夺他的江山,毁掉晋阳城削掉龙山山头之后,新建太原城时索性就设置了很多丁字街,以此钉破这片土地的龙脉。经此一劫,太原果然人才凋敝。傅霖本是明朝官员,看厌宦海浮尘后,回归故里。眼看太原自宋朝之后的平庸与黯淡,一心想恢复太原风水的傅霖率众修起了这座文峰塔。果然,傅霖死后五年,不管是巧合还是天意,傅家就出了以为惊世骇俗的人物——傅山。% _6 d3 O# p7 g) c( c" u! w
' E5 H5 |% E( m7 h* O2 o傅山留给我们的名头实在太多,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医学家等等,如果再加上传说中的武术在内,我们只能感叹:傅山不是人,他是神。但是,历史的风云更迭,让傅山在展现他神奇人生的同时,又背负了孤愤难平的沉重苦痛。
9 `2 E+ e; t7 U) k
8 l. v0 k! q, _- d+ `0 D傅山曾经有过一段快乐的日子。二十岁出头时,他有了一份让他终身都不能忘却的婚姻。但是,很可惜,这份浓情蜜意只停留了五年。妻子患病去世之后,傅山终身没有续娶,独自将孩子拉扯成人。而且,从傅山潜心研究妇科并成为一代医学大师来看,可想而知他对妻子的那份深情与哀苦。
/ Y, t0 r* R2 G
1 t/ Q7 e/ G& |% q1 F妻子死后,傅山进入当时山西最高的学府三立院学习,并成为山西提学袁继咸的得意门生。随后,袁继贤因得罪魏忠贤入狱,傅山变卖家产四处奔走,为恩师鸣冤,徒步到北京上疏,最终使老师无罪释放。一夜之间,不惧权贵的傅山名满京城。拒绝仕途的傅山回到太原之后,潜心研读学问。随后,爆发李自成、清军先后进入北京的事件,旦夕之间,明朝灭亡。悲痛至极的傅山为了对抗清朝剃发的政策,出家成为一名身穿红色道袍的道士,以此标明坚决不向清朝屈服的决心。
, R2 f* B$ I; T2 e* T3 }/ g9 G; h: V) G4 [* h2 a9 g
渴望明朝复兴的傅山从此踏上了反清之路,并因此被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并绝食抵抗。在友人的营救下,捡回一条命。出狱之后,傅山隐居崛围山,康熙久闻傅山大名,派人将傅山连人带床强抬到北京殿试。倔强的傅山服下大黄造成腹泻不止,誓死不肯进入宫门。即使如此,康熙还是授予他官职,傅山痛哭坚决不肯接受。
6 D: K5 U) b* N, t5 ~0 w3 E( J5 d( m; x1 M; w
辞官回归太原之后的第四年,已是古稀老人的傅山遭受了生命中最为沉重的打击。就在这一年,儿子傅眉去世。老来丧子的悲痛,让傅山饱受坎坷之苦人生轰然倒塌。第二年,桀骜一生的傅山带着绵绵不绝的悲愤离开人世。2 g( X7 D c1 M* \. \ Q
2 i8 E+ b+ `- s* O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