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4-11 16: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vrihao 于 2023-4-11 16:31 编辑 & e; @1 r5 h5 n8 H6 e4 }' `
" g# Y% u" P" x. Z" p; i/ T# k; C- C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网速不好,多发了个帖子一样的。记录个学习的帖子吧
( i( ~. H5 r& J# t介绍台湾的养股老师并谈谈我的财富观 (2023-02-13 12:04:08)2 ]- m5 t0 M0 x+ S
2 Q, s9 R8 p0 N T: |; {台湾有一个叫谢士英的老先生,靠年轻时候存股现在每年能领到300万台币的股息,这就是台湾版的养股老师,我很早就在国外某知名视频网站上看过谢先生的节目,受益良多,最近看到盛世裕丰在雪球发的帖子也提到了谢先生,特地也发帖记录一下。 1 L( ]3 _% E- o2 ]; ]9 ^* t1 S8 X
总的来说,全世界的价值投资者思路都差不多,我们叫“养股”,他们叫“存股”,就像存钱一样存股票,股生息、息买股、复利前行、生生不息,退休以后就有花不完的股息。这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投资思想,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大治无为、大赚躺平。 g- I% E! G1 T0 B: x
$ t1 C% x I# J- f- o' D
很多人分不清财富和货币的区别 ,无论哪个国家的货币都只是财富交换的中间媒介,或者叫“兑换券”,货币本身不是财富,所以把钱长期存在银行是典型的穷人思维,是没有认清货币和财富的真相,那些能创造财富产生价值的优质企业才是财富,把兑换券换成股权资产才是真正的积攒财富。货币本身没有任何长期价值,以前货币就是一张纸,现在货币就是手机里的一串数字,货币的唯一价值就是作为短期交换媒介。 那些总是盯着资产价格的“钱本位”思维的人就是没有认清这个真相,而认清真相的人都是“股本位”思维,看重的是越来越多的股权数量,贪婪地积攒优秀公司的股权。0 n7 Q5 v9 T! o/ ^: N6 h% c' c
5 w% B3 p- b9 d9 C0 u再说一个和大多数普通人认知相反的冷知识:在大多数普通人的印象中,买股票是不务正业的行为,是赌博、是投机,股票也不算什么正经资产,但真相呢? 你随便在福布斯富豪榜上选几个富豪,看一下他们的主要财产是什么,你会发现,所有上榜富豪的主要资产都是股票,绝对不会是存款、债券或房产。 所以在财富领域,大部分人的想法一定是错的,如果大部人都正确,那不是大部分人都会成为富人了?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内还是国外,在整个社会中有钱人总是少数。所以,如果你的财富观和大部分人一样的话,你就会和大部分人一样成为穷人,而且会穷的很稳定,因为财富观一旦固化就很难再改变了。/ L( T' c0 w2 p
* B0 E9 }, O2 G1 @2 w
一个人的认知形成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来自于原生家庭,就是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差不多是在幼儿园到初中这段时期,这个阶段的认知来源于自己的父母,我们会发现有钱人的孩子长大后大概率还是有钱人,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的财富观的熏陶,第二阶段来自于青年时期,差不多是在高中到大学时期,这个阶段的认知来源于自己的学习,包括广泛的阅读以及和更高层次的人交往。一个人年龄越大就越难接受新思想,到了30岁以后人的认知就慢慢固化很难改变了。- [* Z2 e$ `& f
4 n+ O/ M/ U. R0 C% @对大部普通人来说,第一阶段获取的认知和第二阶段获取的认知很有可能是冲突的,比如我成长于上海郊区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父母灌输的思想是不要乱花钱,要勤俭持家要省钱,赚了钱要存银行,周围的亲戚也都是这样的。 但上了大学我发现了很多颠覆我以往认知的思想,最初还是从《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开始,我认为这本书是被低估的财商教育神作,甚至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都不过分。 一个人能在年轻的时候读到这类书并认可其中的观点那是人生的大幸运,等中老年以后再阅读就作用不大了,这时候认知固化很难改变了。 最终,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认知的冲突中,我选择了第二阶段, 原因很简单:我的父母勤俭了一辈子还是普通人,财富排名在整个社会中还是中等水平,说明他们的财富观是错误的。如果你的父母在财富上没有成功,那么你接受他们的财富观,最终也会和他们一样无法成功。( ?/ D$ w1 ~" ^0 Z/ ]
$ L; A m7 H1 h# c) [. \8 ^" w
在投资理财上,被大多数普通人认可的观点是没有价值的,在股市里尤其如此,长期看90%的股民是亏钱的,所以如果你的投资思路被大部人认可、点赞,那么说明你的观点错的离谱,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和观点从来都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的,比如我前两天推荐收藏的那篇关于股权思想的神作,底下一个讨论的人也没有,再比如在投资理财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养股前辈,在头条上也就五千多个粉丝,其中有一大半还是从新浪追过去的老粉,而有些狗屁不通胡说八道的财经自媒体动不动就十万粉丝,这些自媒体的受众并不想探寻真相,他们只是想看自己喜欢的内容,打破已有的认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意味着对自己过往人生的否定,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这样做。 这也是我不愿去人多的地方发言的原因,你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总会有一大波菜鸡攻击你、讽刺你,而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你说的东西他们又完全看不懂,也无法说服他们,最后的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牛散就渐渐离开了雪球这种平台,最终不再发言,最后一大群持有错误观点的人互相感染,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a/ u& U: C! R: {- w& K+ d
& {" h5 F7 y, f! @! B8 |5 |& b最后再强调,欢迎阅读,请勿转发。 D. A: v, V6 w I/ f, I$ P1 ?! f
2 D/ C1 w0 N5 M- v$ ?0 E
5 I4 R# Y5 B- A9 p" c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