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73|回复: 3

[陈年旧事] 文坛“曹氏三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0 08: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文坛“曹氏三杰”
余秋雨先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首推“三曹”,由其是父亲曹操。余先生设想:如果三国对垒单是从文化上着眼,互相之间将如何一分高下?
首先出局的应该是东边的孙吴集团。骨干是一帮年轻军人,英姿勃勃:周瑜全面指挥赤壁之战击败曹军时,只有三十岁;陆逊全面指挥夷陵之役击败蜀军时,也只有三十岁。这样的年轻军人,天天追求着火烟烈焰中的潇洒形象,完全不屑于吟诗作文。这种心态也左右着上层社会的整体气氛,因此,孙吴集团中没有出现过值得我们今天一谈的文化现象。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三国对垒,曹操张罗的是一种权术组合,刘备张罗的是一种性情组合,孙权张罗的是一种意气组合。沿用这种说法,当时孙权手下的年轻军人们确实是意气风发。
对于西边刘备领导的巴蜀集团,本来也不能在文化上抱太大的希望。谁知,诸葛亮的两篇军事文件改变了这个局面。一篇是军事形势的宏观分析,叫《隆中对》;一篇是出征之前的政治嘱托,叫《出师表》。二者相比《出师表》的文学价值要高得多。这种价值,首先来自于文章背后全部人际关系的整体背景。诸葛亮从二十六岁开始就全力辅佐刘备了,写《出师表》的时候是四十六岁,正好整整二十年。这时刘备已死,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难以收拾的残局和一个懦弱无能的儿子。刘备遗嘱中曾说,如果儿子实在不行,诸葛亮可以“自取”最高权位。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而是继续领军征伐。这次出征前他觉得胜败未卜,因此要对刘备的儿子好好嘱咐一番。为了表明自己的话语权,还要把自己和刘备的感情关系说一说,一说,眼泪就出来了。 文章开头,干脆利落地指出局势之危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文章中间,由军政大局转向个人感情——“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文章结尾,更是万马阵前老臣泪,足以让所有人动容——“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么一篇文章,美学效能强烈,当然留得下来。后杜甫又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使《出师表》的文学地位也就更巩固了。
说过了诸葛亮,我们就要回到“三曹”身上了,先说曹操身。在文学地位上,曹操不仅高于诸葛亮,而且高出太多太多。同样是战阵中的作品,曹操的那几首诗,已经足可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文学家,但诸葛亮不是。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遗漏了曹操是难于想象的,而加入了诸葛亮也是难于想象的。那么,曹操在文学上高于诸葛亮的地方在哪里呢? 在于生命格局,曹操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天地生命,他眼前的天地是这样的:6 \2 b! I* n3 l/ \- @- j6 n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0 j- {4 Y: {9 d: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h8 {6 ]( M9 M: u: L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 p9 N; o3 j# v. w8 s$ N$ ~# P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他心中的生命是这样的: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当天地与生命产生抵牾,他是这样来处置人生定位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想到这些熟悉的句子,不能不再一次惊叹其间的从容大气。一个人可以掩饰和伪装自己的行为动机,却无法掩饰和伪装自己的生命格调。这些诗作传达出一个身陷乱世权谋而心在浩阔时空的强大生命,强大到没有一个不够强大的生命能够模仿。这些诗作还表明,曹操一心想做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却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
他所表述的,都是宏大话语,这很容易流于空洞,但他却融入了强烈的个性特色。这种把宏大话语和个性特色合为一体而酿造浓厚气氛的本事,就来自于文学自觉。此外,在《却东西门行》、《苦寒行》、《蒿里行》等诗作中,他又频频使用象征手法,甚至与古代将士和当代将士进行移位体验,进一步证明他在文学上的专业水准。
曹操的诗,干净朴实,简约精悍,与侈靡铺陈正好南辕北辙。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妆饰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
文化上的三国对垒,更让人哑口无言的是,曹操有两个非常出色的儿子。父子三人拢在一起,占去了当时华夏的一大半文化。真可谓“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曹家”。
哥哥曹丕,弟弟曹植,兄弟俩关系尴尬。有一个“七步诗”的传说。在历史上,曹丕登了大位,曹植终生失意,但如果从文化的视角看去,他们的高低要**一下,也就是曹植的地位要比曹丕高得多。
应该说,曹丕也是杰出的文学家。我此刻粗粗一想,可以说出三项理由。其一,他写了不少带有民歌色彩的好诗,其中一半是乐府歌辞,并且由他首创了形式完整的七言诗;其二,他写了文学理论作品《典论·论文》,第一次宏观地论述了文学的意义、体裁、风格、气质;其三,他曾是一个热心的文坛领袖,身边集合了很多当时的文人,形成过一个文学集团。
曹植由于官场失意,反倒使他具备了另一番凄凄凉凉的诗人气质。他的诗,前期透露出贵公子的豪迈、高雅和空泛,后期在曹丕父子的严密监视下,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笔下也就出现了对纯美的幻觉、对人生的绝望,诗境大有推进。其代表作,应该是《洛神赋》和《赠白马王彪》吧。他的风格,钟嵘在《诗品》中概括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大致合适,又稍稍有点过。余先生认为,曹植的问题可能正是出在“词采华茂”上。幸好他喜爱民歌,还保存着不少质朴。近人黄侃在评述《诗品》的这个评价时,觉得曹植还有“不离闾里歌谣之质”的一面,这是必要的补充。
父子三人,权位悬殊、生态各异、性格不一,但一碰到文学,却都不约而同地感悟到了人世险峻、人生无常。或者说,这是那个时代一切智者的共同语言,却被他们父子三人最深切地感悟了、最郑重地表达了。
曹丕三十岁的时候被立为魏太子,应该是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吧,但就在这一年,中原瘟疫大流行,原来曹丕的文学密友“建安七子”中仅余的四子,即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全部都在那场灾难中丧生。这让曹丕极其伤感。他在写给另一位友人吴质的书信中,回忆了当年文学社团活动的热闹情景,觉得那些青年才俊身在快乐而不知,确信自己能够长命百岁,但仅仅数年,全都凋零而死,名字进入“鬼录”,身体化为粪土。由此曹丕想到,这些亡友虽然不如古人,却都很杰出,活着的人赶不上他们了。至于更年轻的一代,则让人害怕,不可轻视,但我们大概也无缘和他们来往了。想想自己,素质仅如犬羊,外表却如虎豹,四周没有星星,却被蒙上了虚假的日月之光,一举一动都成了人们的观瞻对象。这种情景,何时能够改变? 从这封信中可知,这位万人追捧的魏太子,内心也是清醒而悲凉的。
至于曹植,一种无权位的悲凉贯穿了他的后半生,他几乎对人生本体提出了怀疑。天命可疑,神仙可疑,时间可疑,一切可疑。读读他那首写给同父异母的弟弟曹彪的诗,就可以知道。
曹家的这些感悟,最集中地体现在他们生命的最后归宿——墓葬上。将人生看做“朝露”的曹操,可以把有限的一生闹得轰轰烈烈,却不会把金银财宝堆在死后的墓葬里享受虚妄的永恒。作为一个生命的强者,他拒绝在生命结束之后的无聊奢侈。他甚至觉得,那些过于奢侈的墓葬频频被盗,真是活该。曹操既鄙视厚葬,又担心自己的坟墓被盗,因此竭力主张薄葬。他死时,遗嘱“敛以时服,无藏金银财宝”。所谓“时服”,也就是平常所穿的衣服。曹丕的遗嘱,对薄葬的道理和方式说得非常具体。他说,葬于山林,就应该与山林浑然合于一体,因此不建寝殿、园邑、神道。他说,葬就是藏,也就是让人见不着,连后代也找不到,这才好。他说,“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尤其厚葬更会引来盗墓,导致暴尸荒野,只有薄葬才有可能使祖先稍稍安静。最后,他立下最重的诅咒,来防止后人改变遗嘱,说:“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又戮,死而重死。”真是情辞剀切,信誓旦旦,丝毫不留余地了。曹氏父子确实是薄葬了。
+ J9 b, L9 F6 @' y6 b: `( B1 r

评分

参与人数 3经验 +80 津贴 +98 收起 理由
秋日诗语 + 30 + 30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淘气的中年人 + 18 很给力!
狼行千里123 + 50 + 5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5-10 10: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操、曹植、曹丕,魏晋三曹。魏晋还有个竹林七贤。* b8 d$ ?# l0 |/ k- J
现在这个地方的人说一个人心狠手辣、半吊子就用一个字说“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10 11: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操、曹植、曹丕,名副其实文坛三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rowth: 10315

发表于 2018-5-11 08: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多多益善。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