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曾侯甲 于 2018-9-18 10:18 编辑
7 ~2 \& j* n1 k; I: w9 e/ v0 R9 g- k9 o: G- U& s2 A$ N$ O1 c
老兵连 今天+ ~/ g7 e1 g% j, I; S
- q( K' Q3 z( k4 l8 V' M, X5 ? ?5 M" I0 W
% G! g4 K- s- y) c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1 F1 N; {- l: J3 G/ o7 }/ { ]
* w4 @/ U5 W8 c5 w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 C2 p% a# n' J& `
9 Q) v! T: I8 ^一、锦州撤离* x4 f. \! S; ^" N
/ g9 \" }# D1 b3 D d" V/ r- d
张学良在事件爆发后离开奉天,带领属下转移到锦州。1931年10月8日,关东军派出12架轰炸机空袭锦州。对此,南次郎陆军大臣依然对若槻礼次郎首相声称“由于受到中国军队的防空炮火攻击,才不得已采取自卫行动”,此后关东军发表公开声明,宣称“张学良在锦州集结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将对日本权益造成损害。为了尽快解决满蒙问题,关东军有必要驱逐锦州政权。”
2 d5 {* U" i% @3 m3 s$ C" K9 \& E$ V4 ^: y
黑省沦陷后,南京政府觉察日军将进犯锦州,急令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于1931年11月25日向国联提出划锦州为中立区的提议。12月2日,**政府就通知英、法、美三国的公使说:它同意把自己的军队撤出锦州和山海关,但是有一个条件,即日本要提出使法、英、美三国满意的保证,即要求三国保证中立区的安全。有了南京政府的表态,张学良急不可待地直接与北平日本公使馆参事就此事进行具体交涉。但这种交涉不仅受到南京方面的反对,而且也无法从日本方面获得妥协的条件,日方坚持东北军必须全数撤出锦州。
) H9 g* w! {4 ?3 H7 E% _9 z( i+ ~4 R) d/ K" O
锦州中立案曝光后,遭到各界人士和学生群起反对,国民政府外交部于1931年12月4日被迫急电施肇基声明放弃中立案, 同时还表示:日军如进攻锦州,中方将实行自卫。**中央政治会议也已就此作出决议,强调“如日军进攻,应积极抵抗”。
0 c/ G* l8 |0 z
+ R9 N4 Y0 [( r, j. L( a3 n/ Z ^: R9 Q. a5 y
7 a1 \% h3 p+ z) M; {0 Q
3 @9 }& ]+ Q$ h1931年9月6日张学良致荣臻不抵抗“鱼电”: L# G( A. B" Y6 G' ^. T( m: h
3 V) ^$ S; A' N8 M
4 v$ F: z( N" ~7 [
可对于是否抵抗问题,南京政府与张学良之间明显发生分歧。张明显地倾向于和平方法解决,钟情于“锦州中立化”方案。1931年11月29日,张学良致蒋介石密电,称“惟个人对此(指中立案)亦颇赞成”,并在与日方代表谈判之同时,开始秘密安排从锦州一线自动撤军。此举引起了南京政府的严重不安。顾维钧于1931年12月3日电文中极力劝阻道:“兄(指张学良)拟将锦州驻军自动撤退,请暂从缓”;后1931年12月5日顾维钧又与宋子文联名致电张学良:“现在如日人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计,自当力排困难,期能防御。”蒋介石亦于1931年12月8日致电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 但张学良12月21日致电第二军司令部:“当最近日本进攻锦州之时,我军驻关外部队理应防范,但若现政府方针未定时,自然不用锦州部队进行防守,因而撤至关内”,“部队驻地为迁安、永平、滦河、昌黎”。1931年12月25日、26日,张学良又致电国民政府,称“锦战一开,华北全局必将同时牵动”,届时日本“以海军威胁我后方,并扰乱平津,使我首尾难顾”,非但锦州不可守,连华北地盘亦不保。因此张学良不顾劝告,一意孤行将军队从锦州撤退。+ q" X* B) \* f. R# \% b; p* y# L$ H
( m8 {4 U2 z$ M4 \9 Y6 _
! C* o8 y: X; @. V& u$ ^# s6 @二、战火蔓延
/ ~( E. F8 V( a) w* C) ~4 L# {) K: A9 c+ Z5 X1 m# E+ H6 t
而与此同时,1931年12月15日,关东军已经开始进攻锦州。12月7日,日本陆军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并从朝鲜调第20师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关东军。12月28日,第2师主力渡过辽河进攻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进攻打虎山(今大虎山)。
) i2 o Y# b; H a2 u
" t9 P& S( I; J: @) z0 ^/ |日军进攻锦州时,国民政府多次电令张学良抵抗,1931年12月25日,令其“积极筹划自卫,以固疆圉”,张不遵令;张学良部队开始从锦州撤退后,12月30日国民政府还急电令其“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 ,但已经无济于事。1932年1月3日,第20师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领锦州。而此时驻锦州的东北军第12、第20旅和骑兵第3旅早已奉张学良命撤退至河北滦东地区和热河。在张学良的一再不抵抗下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
& ^ Q' ^& ~' r7 D7 o; I( v- M* I# d: \5 q( O
1932年1月28日关东军第3旅由长春向哈尔滨进军,同时从辽西地区调第2师增援。当时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满洲的关注,日本在国际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发了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31日,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率吉林自卫军进行哈尔滨保卫战。激战五天,自卫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撤往宾县。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
% f8 ~6 f6 ~" ^
) W9 G' C: B9 E# W* U三、战争结果6 m# h( ^5 n3 F, |6 \5 N
2 g: w) |# W- C6 K/ R" ^2 A由于张学良一再坚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在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 h7 w* g& h2 e+ Q
# b+ w( ?$ P9 Y0 V4 e- I5 X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是兵力不够吗?( {7 h& v; i6 M" a$ C0 x8 J
* U- M- x2 V( Y: m2 n8 z0 P0 [# s7 A6 j
& x# q$ a6 h5 ?四,历史争议,究竟是谁让东北军不抵抗的?
& y' I8 {; a' }$ t7 J+ F; _8 w3 Q. v2 [; \" @' `3 Z
过去长期以来都说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之所以不抵抗,是因为蒋介石给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以张学良部下为主的一些人在回忆录中也多次提到这点。但是随着海峡两岸各种史料的披露,尤其是当事人张学良晚年自由时开口说话,可以发现,这些所谓蒋介石给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说法多是空口无凭且经不起史料验证的。1991年其重获自由后,张学良在各种场合多次承认“不抵抗”决策完全是自己和东北地方高层的行为,与蒋介石无关。
; Z6 T+ K, W4 v {2 r/ m+ \: D. ?# `) b% z# A2 A
: Z: l" M% g$ N# M
关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抵抗的说法中,最著名的是洪钫的“铣电”说。洪钫是张学良部下,九一八时任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秘书处机要室主任。据他多年后回忆,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曾经给张学良发了一封电文,命令其对日不抵抗,并且回忆电文内容为:“北平。张副司令钧鉴。绝密。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中正。”这就是所谓的“铣电”。
2 }8 W4 ~3 G8 q- [
: ^2 n/ K1 X9 R- B5 b( [/ y张学良另一部下赵镇藩(时任东北军第七旅参谋长、北大营的守卫者)也回忆称,他曾接过张学良转来的蒋介石“铣电”,“主要内容是:采取不抵抗政策,竭力退让,避免冲突,千万不要‘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希转饬遵照执行’等语” 。$ M0 ^1 Z1 H1 j0 _' [8 K; V
, K+ I" D" S. L8 X: n1 `而且洪钫还回忆说,张学良曾将“铣电”转知东北各军事负责官长一体遵行。长期以来大陆很多历史学者都根据洪钫这一回忆和赵镇藩的应和,作为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曾命令张学良不抵抗的证据。但是查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与东北高层其他官长之间、以张学良为代表的东北高层与蒋介石及南京政府之间往来的原始电报档案,却并无一次提到“铣电”者。如据称是受到“铣电”影响的“鱼电”,即1931年9月6日张学良致辽宁省政府主席臧式毅、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的不抵抗电文中,张学良就只字未提起过所谓的“铣电”。" x- v. t2 ~4 ^" y$ J) C+ |% b
4 U. q9 V2 x2 T1951年7月,臧式毅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写回忆材料时,也只提到张学良“鱼电”而没有提到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曾发“铣电”给张学良。这显然与洪钫回忆称张学良曾将铣电内容转知东北各军事负责官长的说法不符合。而事实就是,“铣电”原件在海峡两岸的所有档案馆中都查不到。台湾历史学家刘维开曾经查遍台湾保存蒋介石文档最全的《蒋中正总统档案》(俗称“大溪档案”),也未找到“铣电”的档案 。
& y0 C, ~0 t. S: k
6 d3 d4 j$ V- ]2 x8 s/ F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曾有人根据窦应泰《张学良三次口述历史》一书,说“铣电”原件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的展柜中。大陆历史学家杨天石亲自电话询问窦应泰此事,得到的回答是“此书不足为据” 。最关键的是,张学良晚年自由时,亲口多次向唐德刚等人否认铣电的存在。
# |. P& h$ U8 y- y# k# d; ?( P0 _6 W" {+ q; h4 W" ^0 `& f
张学良态度9 N# b& r0 K. n6 G
9 ?& y; u" K. j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中央政府。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 F2 `# q8 P9 Y. x; V
( |- J( G: k' }" ~& S0 N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大规模地进攻,所以判断,不可乘日本军部的挑衅而扩大事件。”“有很多学者认为是国民中央政府下达过不抵抗指示,中央不负责任,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中央政府。” p9 |( }( f5 t$ C+ h. A
8 H" z- O8 G+ [/ j1 K3 W& C" I1991年张学良赴美在纽约期间,他又主动要求与哥伦比亚大学年轻留学生座谈抗日战争历史,由此引发了哥大口述历史处与张学良合作,记录他口述历史的工作。" b: q4 ]/ K7 @. G
* ?' t9 x$ g. T# l4 h
1991年5月28日,张学良在纽约曼哈顿中城贝公馆接受纽约东北同乡会会长徐松林偕老报人李勇等8人访谈时,有人提问:“大陆拍摄的电影《西安事变》说:蒋介石下手谕,令你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没有这道手谕呢?”张学良立即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我下的指令,与蒋介石无关。”
' S( N' D" a z3 j) h6 `
* b6 w! k: y! t# f1 |著名华人历史学者唐德刚应张学良之邀,为他录载他的口述历史。唐记载了张学良回答他询问“九一八事变”不抵抗问题的一段谈话。张学良与唐德刚谈话记录中,对“不抵抗命令”有如下一段记述:“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张学良说:“那个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跟他冲突,他来挑衅,你离开他,躲开他。”他解释当时他为什么下令不抵抗:因为过去对日本的挑衅,一直“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当时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东北那么大的事情,我没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指用武力侵占整个东北——引者注),我对这件事情,事前未料到,情报也不够,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张学良说明:“这就是我给你的解释。不抵抗,不能把这个诿过于中央。”
0 Z) l& x. V* z; X9 M; E
* K& y& g* h. g" S# _唐德刚教授笑着感慨道:“我们听了五十多年了,都是这个说法呢,都说是蒋公给你的指令呢!”“……都说蒋公打电报给你,说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民族国家于不顾。又说你拿着个皮包,把电报稿随时放在身上。”唐教授探询地问张学良。张学良回答说:“瞎说,瞎说,没有这事情。我这个人说话,咱得正经说话。这种事情,我不能诿过于他人。这是事实,我要声明的。最要紧的就是这一点。这个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个儿的事情,是我的责任。”
4 ] H* g; j1 H9 h
: C# k' A' ]; V/ K% Q4 }5 I3 i对民族犯了这大的罪行,张学良临死前总算良心发现,敢于承认是自己的责任,这可能是他信仰基督后对自己内心的忏悔吧?
, L7 ^3 d/ ?0 e4 K* E' S
) r) a* U" m: s6 s(以上内容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如有侵权,请****)
' I) J7 j0 i& a! `* U9 y4 I7 Z5 I% u8 w9 t" Q8 t
为防失联,请关注村夫备用号“老兵连”
- @" _! g7 b5 [+ u6 U& m6 k/ `8 m3 x- G2 I
; i' v5 D, N& u" q* c5 c, \#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