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天山雪001 于 2018-10-8 22:08 编辑
& ~" d- z6 d/ V2 P
& Y5 e0 j( U/ l% X2 B% j3 H大 荒 梦 痕 文/冬日暖阳
& v# e* `. g1 |
2018年7月,北大荒深处一场婚礼,把我召唤回魂牵梦萦的昔日军营。 为了寻找当年的感觉,我们一家三口,选择坐新型绿皮火车一路北上,来到距嫩江200多公里的齐齐哈尔,早有亲爱的战友老刘同志驱车来接。 说不尽的感慨,道不完的情愫,都因了这北大荒军营的战友情深。回嫩江的路上,颇受旅途劳顿的娘俩,已在后座沉沉睡去。 透过车窗玻璃,七月的北方,在雨水的洗礼下,碧绿醉人;七月的北方,天低云暗,大雨肆虐,似乎在冲刷我尘封的记忆。这变换的景致,深深地刺激着我的大脑沟回,撕开我遗落在大荒深处的梦魇...... 十八年了! 十八年前,正是发奋上进的时光。随着裁军的号令,我肩扛一杠两星离开了北大荒军营。而后陌路军旅,北大荒军营的点点滴滴总是浸淫我的脑海,成长的记忆永远抹不平青葱岁月的褶皱,中年生活就在梦痕叠加中前行......
* }7 f2 I8 R, m+ d# [; R" u% `- m春天里,开往寒地的绿皮车 + M2 |! A2 I. [* [* L n# @2 t4 w
28年前的1990年3月,也是坐着绿皮火车离开秦地,来到北国。有所不同,那是满载年轻后生的军运专列。 九零年春季这个时段比较敏感,据说从西安出发进京的这列运兵专列,沿途铁道都有武装警卫。登车时西安站站台有身着深蓝的特警武装护送,手中的微型冲 锋 枪威严中透射着一股紧张而又神秘的气息。 飞驰的车厢里,农村兵憨态可爱,安静地坐在位子上,享受着第一次出远门的喜悦。城市兵极尽表演之能事,个个都是文艺天才。互动在男女兵之间,精彩节目不断,车内欢歌笑语。对军旅无限美好向往,强烈地冲淡了离家远行的忧伤。 列车一路向北,到了北京,又换乘去沈阳的列车,而后继续北上。车箱里的声音静下来了,出发前接兵干部就让穿在身上的绒衣透进些许寒意,原来的欢心变成莫名的忧虑。 接兵干部说过,当兵要去的单位是总后勤部。很多人心里想,那自然是北京了。到了北京还在北上,难怪出发前打背包,一再强调把棉衣棉裤不要夹在背包内!也许总后勤部在东北沈阳那儿有一个兵站?哪儿还有些冷! 列车到达沈阳天已擦黑,四百多新兵分两拨去站前一家饭店吃饭。夜色中只觉得沈阳建筑比较独特,走过的建筑前立面,都有很粗大的大理石柱子,饭店也很大。多日在车上吃面包榨菜,大家嗓子都要冒烟了。几百人围在几张大大的,圆圆的餐桌边,吃着早已盛好的水饺,那顿饭吃得风卷残云,虽来不及品味,但也舒服至极。 就餐完毕返回车站,清点人数,在候车室席地而座,休息一晚,天色微明之际,又一次登车北上。 列车驰出市区,窗外变得荒凉起来,空旷的荒野,低矮的平顶房,这在秦地关中是很少见的景象。难免大家对自己的去向有了怀疑,问接兵的干部要到哪儿去,只说往北,很快就到。 这种情况,我的心里是有所准备的。 当年临潼农村,高中生当兵不多。高中毕业,多数随包工队进城做建筑,跟着师傅学手艺,想着将来成为一名能够挣钱养家的匠人。要知道临潼的匠人可是很有名气,能挣大钱的。家里有关系的,为了孩 子更轻松地生活,就托人在城里寻一好的单位上班了。 接兵部队要求多接一些高中生回去。当地群众认为,那肯定是高科技兵种了,很多家庭就想送孩 子去。一些初中还没毕业,高中接近毕业的,想着法子,弄个毕业证,当年这方面把关也不是很严,就这么报名参军了。而我参加两届高考屡屡落榜,实在狼狈。想着能够去部队通过考军校,实现大学梦,改变自己的命运。 接兵干部葛排长家访的时候,看好我这个高中毕业生。交谈后,了解到我的想法和坚定的决心,告诫我:要做好钻山扛麻袋的心理准备。我只认为是在考验我,全没当回事。 列车一直北上,天气越来越冷,出发时的绒衣上面已经套上了肥厚的大棉袄,脚上的军用胶鞋也换成了翻毛大皮鞋,人也显得臃肿笨拙。窗外的景色,俨然没有了内地的嫩绿,萧条而又狼藉。未化厚厚的积雪,勾勒装点着远处的山峦,越发显得荒凉。我的心里对上了号,看来,确实不是在大城市当兵了。 话说,这个专列,从西安出发,沿途分散去一部分兵力,只有我们一直在前行。离家越来越远,越走新兵越少,运兵专列变成了几个连在一起的整车厢新兵。 列车再次停靠,已是嫩江县城,时近中午,阳光暖洋洋的。出了站台,列队前行不远就到了机关大院。在这儿来自陕西四百余名新兵又分成两拨,一拨去江南,中午饭后就坐着军用大卡车离开了。我们这拨去江北的新兵,等到下午再次踏上北上的火车,就变成每车厢三、四十个人,背着行囊,挤进坐满老乡的火车过道。 火车上,接兵的干部让放下毛皮帽子的帽墙系好,沿途站点就像撒黄豆一样每站一拨拨的下车,我们四十多个是在一个叫达拉滨的车站最后下车的。原来,沿途各个车站附近就有一个团级建制的部队,每个团设有一个新兵训练连队,达拉滨车站附近,驻扎的是最北边的一个团了。 下车的时候,天完全黑下来,外面的风呼呼地刮着,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站台上等候着两辆军车。明亮的车灯像两把利剑,穿透黑暗,照向远方,灯柱里有星星点点的雪花在飘,车上传来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在空旷的站台没有回声,显得很不圆润十分单调。 车站周围漆黑一片,看不见村落,孤零零的景象有些悲凉。不知道谁不小心崴了脚,加上冷空气的吸入,喊了声,哎呦我的妈呀!这是什么鬼地方! 接兵干部大声呵道:不要讲话!合着一股冷风灌进前胸,心顿时拔凉拔凉。 大家互相拽扶着上了一辆没有锣鼓和老兵的卡车,随敲锣打鼓的车后行进。敞篷车行走在北方初春的暗夜里,风呼呼刮过,吹得外露嫩嫩的面孔生疼,灌进皮帽和脸颊的缝隙,耳轮痒痒的。不远处,有灯光闪亮,应该是营区吧!敲锣打鼓的车子拐了进去,鼓音停了下来,异常的安静。除过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大家可以听见彼此的喘息。 装载我们的车继续在暗夜里前行。终于来到了连队,早来的新兵已经在营门外列队欢迎了!陕西籍竟然是新兵团晚了十天到达的最后一批!0 B7 B' `' U/ f9 t
' C! _$ C. S; Z6 v我是庄稼兵
. i4 f; U w$ e+ n' I
. |/ L8 I2 M& P2 _- i7 w
. k1 {7 m l% f$ o3 k “庄稼兵”还是“装甲兵”? 是不是写错了? 没错! 就是庄稼兵!种地的庄-稼-兵! 入伍参军,不是和钢 枪大 炮为伴,而是来到这黑土地上种庄稼?城镇兵怎么也想不到离开大城市的繁华,来到这荒山野岭之间,就像当年的知青“下放”到北大荒劳动锻炼;农村兵也不敢想,本来腻歪了祖祖辈辈在黄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刨食的生活,想换个环境改变改变,竟然还要种地!只不过是在黑土地上! 这就是当时号称全世界最大的军垦农场、全国最大的机械化农场,总后勤部嫩江基地。它起初是由抗美援朝战场下来的一支修建嫩江到加格达奇铁路的铁道兵部队组建的铁道兵嫩江农场。在粮食紧缺,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一边筑路,一边沿着铁道两侧,用手中的工程机械和简单的农具,刀耕火种,开垦荒原冻土,星罗棋布建起来的农场。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几代官兵在亘古荒原由当初的爬冰卧雪,艰难垦荒发展为拥有60万亩耕地和现代化设备的大型军垦农场,建设了标准化的军营。打破了当年沙俄、日本,抢占东北沃野,在这里强行移民垦荒,却屡屡失败,无法扎营的神话。可以说是世界奇迹,在全军有着不小的影响。 新兵的政治教育课上,指导员说得是神采飞扬,颇为自豪也极具蛊惑,可惜还是没有激发出新兵的豪情壮志。至少在陕西籍兵员心里,还是有很多灰色的情绪。 毕竟,从桃花盛开,阳春煦暖,虽不是很富裕,但也是自古帝王州的秦地,来到这三月里还冰天雪地,风吹耳朵疼,除过孤零零的军营,再也难见人烟的荒原,一时间还是无法接受的。 “逃兵”出现了。新训没有结束,还没有授衔,严格来说不算为兵。 某天晚点名,发现少了一名新兵!新兵全体在饭堂站军姿,接受连长训话,班长出动寻找。不久就传来了截获新兵的消息。在这冰天雪地的荒原,一个不熟悉路线的新兵只能沿着大道走,而方圆十多公里地界仅属于一个团的领地。很简单的截寻,就能找到。这个新兵不知在哪儿打听到团部旁边汽车连长是79年入伍的老乡,自己是想去拜访,以便新训结束去汽车连开车,根本不是想当逃兵,但却受了处分,成了反面教材...... 同班战友虎子入伍前还在上小学,也就是15岁吧。就是以为是总后勤部的技术兵,改大了年龄,办了个初中毕业证入伍参军。虽说是来自农村,可在家根本没干过农活,更接受不了这种地理自然环境的反差。临近新训结束的一个休息日,他把我约到连队前一片小树林边,让我帮他给家里写信。 我问,你咋不写? 虎子表情凝重,老练地吐着烟圈,抖落烟灰说:心里乱得很,没法写。我说,你来写。 大致意思是对家里父母说,来到这里,条件很差,对付二、三年就复员回家,赶快给把对门花花(虎子的女同学)定下来,回去就结婚,不然人家可能就和别人好了云云。 我当时就惊诧于这么小的年龄,竟然会有如此缜密的心思,说起来有条不紊,怎么就心乱滴很? 绝大多数的新兵还是比较踏实的,虽然心里各有各的打算,但没有太多外露,工作还是很尽力的。毕竟即将接触的是大型机械,这是一门新的技术,必须用心去掌握。就说我吧,本身就是因为高考落榜,是寻找出路的,在家是老大,农活经常做,年龄也偏大,思考的也就成熟多了。 三个月的新兵连生活很快就过去了。新兵班长89年3月早一年入伍,山西人。个子不高,长得敦实、干练,加上一脸浓密的络腮胡,看起来很是威猛。训练要求很严,训练场外关爱大家。把我们也训练得超级棒,队列比赛数一数二,在他的鼓励下我经常写好人好事,新训感受,给班级争光,班长很有成就感。 分兵原则基本上是那个老兵带训的,就跟着回他的连队,除过少数关系户去了基地大院后勤处喂猪或者勤务连站岗值哨,还有的去了团部汽车连、修理排。 我们班十四位新兵(我们同乡入伍的十一位和蓝田籍三位),跟着大胡子班长来到他的38连。 38连是以前的老称呼,新的称呼叫三中队,营级建制,全体官兵仅有35人耕作4万多亩土地。这个连队有着多年的先进称号,连队的地理环境好,每年生产效益极好,当然奖金也是很不错的,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兵来说,确实很有吸引力。 我分到了拖拉机排,开东方红-75链轨车,就是那种用手搬动两个拐子操纵方向,拉动油门加速的老式机车。发动起来有些费劲,先是用一根绳子拽着起动机,再带动大柴油发动机,听声音,观烟囱,进行一些结合分离操作,搞得人手忙脚乱。 刚开始跟着师傅,只是开车耙地,整地要求达到平深碎净齐,翻到头,耙到边,那种折叠的液压耙,伸展开来有十四五米宽,一趟过去,就平整出很大一片耕地。田间管理机械作业是轮不上的,那可是技术活。比如中耕除草喷药,方向偏了,就会毁了大片禾苗,那油门一推可就损失惨重了。 漫长冬天厚厚的积雪,在春天的风和日头催化下慢慢融化,雪水会在平整的土地上冲出一道道小沟,播种前必须平整,才能让播种机高效发挥。 当我开着拖拉机,在空旷的大地上作业时,开始是兴奋的。时间久了,单调的机车轰鸣声,震耳欲聋,封闭不严的驾驶室尘土呛人,吸入鼻孔钻进耳朵,加上机车已经老旧漏油,经常油污布满工作服,黑黢黢的脸上只看见两只白色的眼仁和汗珠滚落留下的一道道粉色斑斓。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旷野,机车走不了几圈天就黑了。一个人,一台车,天地交汇处,单调的机车就像一只缓慢爬行的蜗牛,发出想要撕裂寂静长空的“突突”声。驾驶室的空间闷热狭小,人极易犯困,打个盹,车儿就跑到了地头。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地边的塔头草甸...... 到了夏天田间管理的时候,这里的天亮的特别早。全连能出动的人经常是三点起床,一字排开,沿着长长的垄畔,拔那些没有被除草剂杀死的野草,一眼望不到头的垄畔,走路走得人脚疼,拔草拔得手疼,焦虑得人心疼,禾苗上的晨露会把腰以下的衣裤湿透,军用鞋一走道“酷次酷次”响,好生难受。看着大片的田地,就像老虎吃天,好生畏惧! 就这么熬着,就这么重复着,就这么日复一日忙碌着。经过了春耕春播,夏季的田间管理,终于走进秋天,等来了丰收的季节,变得更加忙碌。最忙的要算收割机排和汽车连了。收割机不分昼夜,人歇机不停,将金色的喜悦收获进大大的胸膛,再通过输送巨臂,吐给运粮的卡车,运粮的汽车一趟趟奔驰在田野和场院之间,一派繁忙景象。我们这些拖拉机学徒,就会被派去护秋。 庄稼临近熟了的时候,经常会有附近没有地种,“跑盲流”的老百姓来偷割。一是当青饲料喂牲口,二是偷成熟了的粮食自己用。他们急急呼呼割倒小麦大豆,狼藉一片,带走的不多,浪费毁坏极大。更有胆大的一些农户,会开着机车到我们地里偷偷抢收成熟的庄稼。为了减少损失,就要看护即将成熟的庄稼。 于是一个老兵带一名新兵,在田间地头,金黄和碧绿的山峦间支起军用帐篷,看护即将成熟的庄稼直到收割完毕,吃住在那里,算得上农场庄稼兵最为悠闲的工作。 小小的帐篷,在这白水黑土间,远远望去,就像隐藏在水墨画中的一只可爱的瓢虫,也蛮有诗情画意。但遇到连阴雨,收割的时间拖延,帐篷潮湿,给养不方便送到,也就显得狼狈了。 第一年护秋,经验不足,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风掀开了帐篷,雨像断了线似的倾注进来。我们远离营区,没有通信设备,按照老兵的意思,卷缩在倒塌的帐篷里凑合一夜,天明再想办法。可倔强的我,坚决要回连队求助。于是老兵留守,我拿着唯一的照明工具手电筒,冒着瓢泼大雨,向着连队的方向出发。 连队在哪里?漆黑的夜晚,风大雨大,无法辨别,只知护秋的地块在营房正北方向。那就走吧!雨水顺着头皮往下流,迷蒙了双眼,浸透了单薄的军装,身上冰凉,只觉得喘出的气还有热度。脚下是泥泞的大地,这个时候,没有了恐惧,也不担心会从山里,树丛中串出野兽,更没了对所谓鬼神的恐惧。手中的手电筒在这漆黑的荒野,就像一星点萤火虫,根本派不上用场,倒成了累赘。 也不知走了多久,爬上一道高岗,远远的有了亮灯,没错,那就是连队!我的心里在涌动着一首豪迈的歌,困倦迷离的双眼亮堂了许多。不知多少次摔倒了又爬起来,终于回到了连队,换了衣服,连长派东方红链轨车拉了防雨的油布,雨夜回到了岗棚....... 最难熬的要数冬天里的粮食外运。粮食收获回来了,可以晒干,也可以在烘干塔烘干。放进了粮仓,总要卖出去吧。冬天里除了冬训军事科目和雷打不动的晚饭后政治教育,主要就是灌装麻袋。10个人每天大约灌装600袋180斤的麻袋。两个人灌袋,两个人检斤,两个人手工缝袋,4个人码袋,还要堆放整齐,就像军人内务那样规整。场院里,新兵和老兵比赛,老兵也帮助爱护新兵,他们有经验,不会让新兵拼命干。把新兵累趴下了,这么多活只能老兵干了,那还不累惨老兵? 这些装了袋子的粮食,经常会在某一个深夜,大家睡得正香的时候,电话铃急促响起,紧跟着连长哨音和浓重的四川话穿透宿舍木门:来车皮了,起床装车皮! 汽车连的解放牌141型卡车在我们还没有到场院的时候,就已经明亮着车灯,停在了粮仓前。180斤装满粮食的麻袋,两个人一人一头,中间一个人煽火,一起给力,“嗖嗖嗖”的“飞”上了汽车,上面的两个人接往里面送,另两个人再码整齐,等60袋粮食装满汽车,车顶上坐着裹了大衣的官兵,顶着寒风,驰向车站,再从汽车上卸下累计666麻袋粮装进闷罐子车厢,完成一整车皮的装载。一般分场院装车和车站卸装两个班组作业。每次每连队装一到两个车皮。 记忆中最多的一次装车皮,是一年临近春节,地方农场放假了,一下子调拨给部队好多车皮,在离我团较远的大杨树车站,协调兄弟团汽车连支援,连续奋战一个多礼拜的车皮装运,车站和场院装卸的人员却只有为数不多的本连队官兵。站台上装车皮的官兵吃在小饭馆,累了就蜷缩在车厢里,装卸时衣服出了汗,等待的时候在寒风中变得冰凉,就那样竟然能和衣而睡,哪怕是打个盹,也是那么香甜!这个时候,官兵一致,就一个目标,早些完成装载,回营睡觉。 这就是军垦农场庄稼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走了老兵来了新兵。不管当初多么的不愿意,走的时候无论是城市兵还是农村兵,都会泪洒站台,挥泪别离。因为这块土地,有着太多的付出,有着太多的记忆...... 嫩江基地官兵的融洽,新老兵之间的关爱,一直是我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在这里,没有老兵整新兵之说,那是一个团结互助,奉献付出,战无不胜的群体。 在连队没呆几个月,服役十三年的老志愿兵团政治处书记员,他转业离队了,我被选调到政治处接替他的工作。再后来,我考上了军医大学,临走的时候,我特意在团荣誉室,总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将军视察提写的“科技兴农,传统育人”大字前照相留念,纪念我的庄稼兵生活。
8 x! ]8 R5 H. e8 f 温馨小家 * K# f( e/ Z5 |9 |0 N1 M' [2 j0 u
军校毕业,我又回到了嫩江基地。这次是在基地医院工作。 说实话,本来是不想再回来的,才选择了回家乡读军医大学口腔医学,考的也不是定向生。只是毕业的时候,军队医院口腔科已经满员,加上自己军中没有关系,也不会钻营,服从分配哪里来哪里去。 回到嫩江,变化还是蛮大的,县城的街道由原来的石子路,变成了硬化的水泥路,以前不常在机关呆,感觉比下面团里好多了。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建起了自己的小家,想着从此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了。 原本的我,年龄就不小,可是在婚姻问题上总是不能如意,家乡的女孩嫌我在外地当兵,两地分居太辛苦;驻地的姑娘又担心我以后回原籍跟着走要离开亲娘亲爹不乐意。我又不会哄女孩,就这么耽搁成老大难。还好,在一个初春的日子,终于遇见了心仪的女子。她是嫩江县技工学校老师,正是我决定在东北扎根的时候,我们结婚了! 幸福向我们走来,我们拥抱幸福。一年后,又有了儿 子。医院家属区蜗居的仅有20平米的母子间一时显得拥挤却多了更多的温馨。在我们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基地在裁军的大潮中解散了!我选择了回原籍西安。干部分流的时候,移交后的接收单位头头,虽然还是由留守的原部队领导挂帅,却做出了无比绝情的决策:凡交流的家属没有随军的干部,必须腾空部队住房,才给转出供给关系,而且仅有两天时间! 我是交流走了,妻子还要在县城上班,万般无奈,我们把一岁多的儿 子送到离县城五十里外的姥姥家,在县城妻子朋友家租了间房子,第二天上午搬完,下午开了各种关系,当天晚上乘坐组织安排的遣散专列,离开嫩江南下...... 走的那天,是2001年3月近于凌晨的一个深夜。天下着小雨,我在租 住的小屋和妻子简单的收拾后,一身军装,扛起背包,背包和脚上裹了塑料布,沿着满是泥水、亮着灰暗灯光的小巷,在爱人叮咛声中,踢踢踏踏走向大街,走向火车站。我不能回头,不敢想象妻子当时的心情...... 这个片段,成了我以后生活中怎么也抹不掉的记忆。那种几乎绝情的腾房决定,一下子把我推向了接收单位对立面。一点旧情不念,一丝温暖没有。这是我一辈子的痛!难怪乎在今后的日子里,经常在梦魇里是分房争房退房,各种房事! 然而每一次的战友聚会中,我都会无比感激,发自内心深处地说:我感谢嫩江基地,是嫩江基地把我从一个农村孩 子锻炼成为一名军官,是嫩江基地让我有了一个美满的家!也正是怀有这种感激之心,我才有了对嫩江基地的爱,也才有了必须奋斗不止的勇力。 爱人为了儿 子的成长和教育,一年后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来到她陌生的城市拼打,经历了各种坎坷,考取了注 册会计师。而我也在又一次裁军的浪潮中转业,脱下军装离开了部队。我们的孩 子也上了大学,受我影响,选择了口腔医学。这个因军队色彩而组建的温馨家庭,正在用辛勤的双手描画更加美好的未来...... 时间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眷恋而停下它辛勤的脚步。在嫩江逗留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参加婚礼之余,我们拜访了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亲朋好友,他们已经慢慢老去,但依然豁然大度。祭奠了长眠冻土、在绿色山峦怀抱中的第一代、第二代北大荒亲人,感谢他们的辛劳付出,愿他们安息的这片为之奋斗的土地更加富饶秀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昔日的总后嫩江基地转制移交给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农场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走上新台阶,一切变得更加美好。不变的是传承的嫩江基地精神。 记忆的片段翻开来又被迎面而来的新景象淹没了,而我也从梦魇中走出...... 再见了!我们生命中永恒的军营。 我会将这里的美好记忆,封存在我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