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闲话年味的变迁
春节年年过, 年味慢慢品; 年年春节虽相似, 年年味道大不同。 小时候,最喜欢的节日就是春节,刚过完这个春节,就板着手指计算下一个春节何时到来。在这个节日里,不但不用做作业,还能尽情的玩耍,而最最重要的是,过春节,还能吃上肉,穿上新衣服,新鞋子;而现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平时就能吃上肉,甚至天天吃肉,顿顿吃肉都不再是奢望;想什么时候买衣服鞋子就什么时候买,而不用再等到过年了。 那个时候,盼望着过年,就是为了吃上肉,穿上新衣新鞋,可以说是一种向往,或盼望;而现在,过年就没有这种想法了,因此,年就过得平淡,没有奢望,没有激情,没有追求,年的味道自然而然就淡了很多很多。 那个时候,春节写春联,贴春联,可是一件大事情,是非常讲究的。小年腊月二十三日刚过,人们就忙着买红纸,找同村毛笔字写的好的人替写春联,春联的内容也十分重视,必须得经过主人家同意才能写;而执笔写春联的人就更加的忙碌了,帮人裁剪纸张,挑选对联内容,经常一坐一整天,连口水都顾不上喝。贴春联时,必须同时有两个人,一个人负责张贴,另一个人站在远处观看,看是否上下左右对齐了,非常细心、认真和虔诚。 而现在呢,无论农村或城市,没有人再去买红纸去找人写春联了,各个商场、超市、小商店、街头,到处都有现成的对联供你挑选;而对联的内容也不再那么讲究了,只要是吉言吉语,好听的话就行;甚至有不少的人家,常年不贴春联。 要知道,在中国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五代时期,普及盛行于明朝,源源流长,流传已久,甚至成为一种文化而传承下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小时候,家里再穷,过年过节也要买上几封鞭炮,一则是风俗习惯使然,二则是为的图个吉利;那时的我们一大早就起床,拿上手电筒,或提着灯笼,听到声响就飞奔过去,捡拾那些尚未燃放的鞭炮,然后,几个小朋友聚集在一起,相互炫耀自己的战利品,看看谁捡拾的多,谁捡拾的鞭炮更响。现在,不少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但在农村,春节放鞭炮也不再象以前那样普遍了,更用不说,小孩 子们一大早起床去捡拾鞭炮了。 小时候的大年三十,我记忆中是这样渡过的,全家人聚集在一起烤火,聊天,吃爆米花,说说当年的一些事,畅想一下来年的希望,慢慢地等待着新年的到来;以后呀,有了春节联欢晚会,那是必不可少的大餐,年三十晚上早早地吃过饭就坐在电视机前,期待着晚会的开始。而现在呢,打牌,喝酒,唱歌,玩手机等,成为了年三十晚上的主旋律。 时代在进步,年代在变换,春节的习俗也在悄悄的变化,新的变化,不同的味道,早已是潜移默化,溶入于你我的生活中,不知不觉的。 这种种变化,有人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人说是年味的缺失,见仁见智,个中缘由,不一而足。欢迎转友一起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