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天山雪001 于 2020-7-9 16:46 编辑
! c" a! C# Y7 {, U: P+ a
$ Y0 W( ^% q& o) N# v5 _/ _; Z" L8 E/ o! G+ W x4 x+ d! b# q
- O: Q& m) r6 |# I; C
r/ x) C6 n5 s1 ?( z! a& v1 `
/ @0 J& p1 _% l5 E 昨晚看到天版的帖子《还有这记忆吗?》,勾起了俺那些年有关蜂窝煤的点滴回忆:4 L1 V% R" e* o, m
9 R& y1 h. k+ e& T2 G
5 S1 d0 d1 ?# A$ Z- k8 r1 L& c) N
& ~- m% v, g; `( G
9 d! S4 E2 k4 V) Z/ z
7 K! m+ q* x4 @, g$ z" [ 首先,与其它生产资料、生活必需品同样,城里人取暖做饭用的煤炭是按人口计量分配的,有钱也并不能随意购 买;早些年还可以买到品质好、块头大、亮晶晶的无烟煤,再往后就只有大烟大火的那种碎煤渣块的次一点的煤了,最后就只剩下碎煤渣了,蜂窝煤炉和蜂窝煤球也就应运而生。蜂窝煤炉推广应运后,大家开始在“谁家每天只用四块煤、我怎么要用六块煤”上暗暗比试、叫劲,想方设法研究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煤球的热效应,减少浪费,控制消耗成本,夜间一旦封闭处理不好造成第二天死炉,重新点燃麻烦不说,热量损失直让人懊悔不已。说到底,是计划紧张且囊中羞涩啊!大院里经常会看到邻里之间经常相互到对方家里从火红的炉膛内取出火力正旺的一块煤球,放回自家炉膛内引燃自家炉子的火辣场面。
0 g5 \5 p9 C, X0 ^6 t& c
$ d# E7 Q" v; H
5 ^: d y( T2 ?9 t m6 A) w 其次,购煤过程也很艰难!天版讲了煤球买回后往家中搬的情景,非常有生活,没有经历过的是难以想象的。那时能源紧缺,即使需要使用限量购煤票,为了能够买得到蜂窝煤,往往前一天夜里就得去排队了。第二天还要排半天甚至一天,等终于轮到自己了,那种兴奋劲简直无法形容(非常容易满足哈)!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多人出动,分别站在制煤机跟前、输送带两边,眼巴巴地望着那咣咣当当的机器有条不紊地吐出一个个在我们眼里犹如宝贝一样的黑家伙,然后在双手合力所承受范围内,将它们尽量往高里摞起来,转移至事先准备好的三轮车或平板车上,然后,顾不上擦一把汗水和煤灰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三花脸,掠过仍然排着的长队,象炫耀战利品一样,迈着胜利者的步伐,喜笑颜开地打道回府哈。' ]) g& O5 P* O( i, D9 ^7 i" Q& b9 l
8 g! d6 V( s1 S) _: d9 r, k
( t1 ?2 N5 x) F7 |; L0 H+ d
后来,不知谁发明了家用手工制造蜂窝煤机,自己买回煤渣,加上一定比例的黄土搅拌均匀,像打夯一样哼哧哼哧一人操作,一次一个,也解决了部分燃煤(眉)之急,哈。% l5 Q" ?4 {. u' F% w: W
$ H f1 y6 A1 G
/ [2 e& G: j* j5 K" R: Y/ t3 Y( Q8 o" X `& W( F+ e L5 Z
7 t7 Z; {+ C5 O( l1 N) w# t+ |3 I! B
想想这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可又恍如隔世,时代变化实在是太快了,也怪不得小朋友们对我们这些老家伙们老掉牙的回忆那么不屑一顾了。
+ ^- h: F3 @+ S! R2 Y$ }' n5 ^
2 } ?" `( a" j3 Z3 W
0 s/ t" u3 V' {/ `7 N. u$ L0 I: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