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8-24 10: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军转干上大学:. u! a* C6 [, R& X; B! Q' Z
O' ~+ q+ L6 e/ l: I; M4 _我也说了,由于工学矛盾,一些单位是不愿意放人的。客观上,大部分干部到单位后,学习的动力也没有了(当然也有一些顾虑),因而,一些军转机构当收上来零申报后,或者受到用人单位的“说情”后,也灰心了,有的还认为这不符合实际。因此,也容易把这件事放一边去了。% b+ V- L+ z" S$ [) u& T, w/ m7 `; n$ m4 x2 H8 ]
   这实质上是技术问题。调整一下,避开一些堵点,就容易办到了。
! i+ _+ Z/ V* p ]/ O5 J+ i    说真话,现在公务员队伍年龄断层现象非常严重,新招公务员女性占很大比例,有的地区达到了70%,文科生也较多。这个窗口期,是十分有利于军转干部出成绩,担重任的。积累地方认知,扩展社会思维,从单一的管理思想中解放出来,是十分必要的。6 v. e) C5 T& v3 d5 t
    想学习的同志,今年转业的可以现在就向军退机构提出申请,请其方便,相信可以触动他们优化一下的。往年转业的,如果条件允许,不妨也向军退机构提出,常规上,也会通融的。因为,培训的人数往往凑不齐班级啊!    再次重复一遍:从军队人才到地方人才的转型,最显著的短板是对地方认知的缺失,最痛苦的是社会思维的狭窄,补好这二点,你就有了走好公务员这条道的资本!+ ?1 X' y& W  L  ~5 a0 d  [" C' X0 P) Y7 y; k+ |: W% B
    真替你们着急!( o- u" {  N2 I& _; R/ B, i* R5 t8 v0 D, v6 b- k2 [1 g7 A
    每每念兹,也痛感:作为军地桥梁和军转第一环节的国动系统在做什么?!常委们不能光吵着要职务啊!$ i7 Z4 t0 q4 ]5 |9 j
 有二种原因导致了你的误识:一是这类培训,实施的确是比较晚,它是由中发(2016)13号和国转联(2017)1号文件决定开展的,计划是到2020年全面实施的。因此,从面上来说,大多数省份是实施了的。二是,由于单位不愿放人,加之相当比例的干部主观上的参与度并不高,因此,办学文件在用人单位的手上,有的甚至由于灰了心,在军转机构手上就卡了壳。以至大多数转业干部并不知情。0 b' v+ p( Q) s% H8 D0 [
) U" ^4 y4 d+ r0 w   此类培训属于是”以推动军队转业干部转型发展为目标”的培训,初衷和目的是十分有意义的。困难在于主观动力和工学矛盾。如果改成退役前培训,或者上岗前培训,问题就好办得多,这是推动者没有预料的技术问题。
) P( C# u( E$ K/ U) i `* K    看了楼上几位同志的发言,有一种感觉,好多同志长期处于闭塞孔武的环境里,尽管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但的确已经不把文化知识当回事了。一方面感叹地方使用不够,另一方面又打算在混日子的日子里躲避。这是很危险的。0 q+ Y) ]1 d9 [ s, O- B
    地方院校有着军队少有的多元化的人文色彩,有各种较高层次的社会信息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你学了它什么专业,它的思维训练是有助于军转干部通用能力的提升的,因此,它是提高自身地方认知能力和处理地方问题能力的一种捷径。有的同志不是喜欢讲“反智”吗?从“反智”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进高校就是最好的方式。千万不要嘴上骂着”斯德哥摩斯“,脑子里仍旧继续。. v! `* i# n% }$ V7 e  }% S6 L3 N7 a/ J! }$ Q" ^. M1 i! L7 R
     从军队人才到地方人才,最大的短板是地方认知的缺失,最痛苦的是思维的狭隘性,进高校的机会必须引起重视。; A3 J6 t9 t; t1 U* s3 V# C& Y4 q! e& n6 [1 U& h% ~
     当然,进高校培训的参与效果不理想,组织者更要反思,军地都要以转型目标为引领,以解决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为导向,切实转变作风,把好事办好。这不仅是对转业干部负责,更是对社会的负责、对军队的负责、对退役事业的发展负责!, }6 t; o+ A; ^4 a/ P _ _ A
什么叫“安置好”?0 v5 Q2 w3 S) ^: j* |0 Z1 b/ O0 {' g' L' S+ e: }! {% }; a X
    给官、给人、给钱,前呼后拥,继续牛逼的不行,这便叫“安置好”?5 W2 [0 D* `  a& E; N
( j! ^! `2 ^% f6 \9 a% h2 m8 R    地方的职位是需要才德配位的,是要干出来的。没有一定地方思维的基础,你怎么能干得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