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关于最新军属保障卡,是否能落到实处呢? 《关于调整军人及其家属医疗保障有关事项的通知》在现有军人子女保障对象的基础上,将其他所有未满18周岁军人子女纳入军队医疗保障对象。
其实这项对于分居两地的军人家庭来说,更急需的是父母的免费医疗。
然而,医疗优待的最大载体在于医疗资源。目前,军队优质医疗资源有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许多一线基层部队环境偏远,条件艰苦,甚至无驻地体系医院。且实际上,官兵长期处于两地分居状态,孩子或家属生病往往爱莫能助。
如果可以在当地医院就诊,所有费用在规定范围内的,能够在部队进行报销,也许情况又不一样。可以看到,要彻底解决军人的后院问题,更需要部队、政府、社会三方力量的群策群力,加强军民融合,把推进社会尊崇落到实处。
1
当前,按照现有政策,只有家属已随军、户口在军人驻地的无工作、无收入的配偶,才能**军人保障卡,同步享受到免费医疗的政策。
目前可以享受军队医疗保障的父母、岳父母,是经组织批准投靠供养的无经济收入、无独立生活能力、无其他人供养的现役军人父母和岳父母,以及**过随军供养的未移交地方管理的离退休干部的父母和岳父母。不但受益范围比较狭窄,而且**繁琐,审批严格,只在一些大机关和架构比较高的单位试行着,在有的地方甚至许多人都没有听说、不知道还有这项政策。
而众所周知,大范围的军人父母及其岳父母何时才能享受到部队的医疗保障,恐怕才是绝大多数军人关注的焦点。因为焦点来自于痛点,在军人各种亲属之中身体状况最需要保障的恰恰是他们,最需要花钱也最没有经济来源的也是他们,相比而言家属子女的矛盾反倒是不那么突出了。军人离家万里,平时本来就不能常相陪伴来尽孝,如果在保证其健康长寿方面再不能做些什么,就可能造成最大的遗憾与歉疚。
根据目前符合相关条件的持军属保障卡的军人家属,优惠主要包括:在军队医疗机构就医,按照当地物价部门规定的医疗价格计费,免收挂号费、床位费以及取暖费、降温费、保洁费,门诊费,由个人负担20%,住院费由个人负担10%。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经接诊医疗机构审核后,其个人负担的费用可以视情减免。
如果这次能够把所有军人的父母、岳父母都一并吸纳入保障体系,无疑会解决很大一个后顾之忧。
2
从周围的反映看,针对此次通知,也大多持两种态度:一种是欢呼型,有人认为接下来马上就可以为军人父母岳父母**保障卡了,甚至不排除会发放一定的保障金;另一种是理智型,对后期使用保障卡,并不乐观,因为它既受国家财力与社会反响的影响,也受制于军队的办事效率。
这个问题,应当如何看?笔者认为:
从军属优待政策长期改革发展来看,各种完备的保障政策包括保障卡肯定是会有的,但也确实要理性看待。保障卡能不能到手、能不能发挥作用至少有两点需要探讨:
第一,办卡涉及到的范围太广,就目前国情和军情来看,保障军人父母这块,实力能够允许吗?
就财力来说,笔者认为问题不大,毕竟这个群体充其量不过一千万人,而且只是基本医疗保障,实际上我国医疗财力支出的大头是什么,大家都懂的,只要从中拿出一部分就可以了。
关键问题,是社会其他阶层的反响,虽然说“尊崇”叫得很响,但群众买不买账,又是一个问题。国家必须要考虑到公平与社会稳定的问题。
第二,保障就医,军人父母地区没有归建制的配套医院体系保障,怎么解决?报销比例怎么判定?
父母与军人子女不在同城生活,父母在老家的,是前往现役军人服役地的体系医院就医,还是可以在父母所在地的医院就医?如果没有指定的医院,那么军人父母手持这张保障卡,又有什么用呢?
要解决同城或异地就医的问题,一面需要系统内的全面完善,比如现役军人父母持卡就医两种途径:一种是到军人原籍所在地的地方体系就医,这样方便父母就近看病,军人父母持军人家属保障卡,优先有看病就医的政策优待;一种是到现役军人服役地的军队体系就医,按照个人门诊费负担20%,住院费负担10%。
哪一种更合理也更方便呢?以及,军人父母岳父母已经享受社会医保的,如何与军队医保统筹合并起来?是分别报销还是共享额度,甚至是可以两次报销呢?个人负担20%,住院费由个人负担10%,这两个比例的计费,监管力度怎么实施起来?这些政策问题没有研究清楚,军属保障卡是不会那么快就能推出来的。
办卡不算个事儿,**工本要不了多久,关键是拿到卡之后,能不能全部享受到应有的优待,以及后续治疗、报销等保障环节是否顺畅。否则,这个卡就是一个面子工程。
3
实际上,就连现役军人的医疗保障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得那么完美和顺畅呢!
持卡就医,是军人保障卡应用最广泛、最为重要的一项功能,事关官兵切身利益。当前官兵保障卡持卡就医,也是问题颇多。
比如:与门诊“一卡通”要求不适应。由于我军长期实行按体系划分保障的医疗管理办法,官兵到所属体系医院之外的军队医疗机构门诊就医,会由于医院信息系统缺乏官兵医疗信息,功能不够完善,保障卡芯片数据更新不及时等原因,还需要进行身份识别确认、信息补采,医疗待遇核实等工作,费时费力,有的时候甚至不能顺利挂号,与真正意义上的刷卡就医,“一卡通”还有些差距。
在精准保障上存在差距。一是部分人员被无故加入“黑名单”影响了正常就医,主要发生在军人调动或补卡;二是重复或错误申报的数据长期得不到处理,不知道“卡”在那个环节;三是退出现役人员军人保障卡未能及时收回,甚至存在继续使用的问题。
跨单位跨部门协调监管不力。这方面集中体现在家属持卡就医。有些情况是在医院、保障卡管理、医疗管理等部门被推来推去,甚至出现军人家属在军队医院看不了病,乃至先交押金再看病的情况。
当然,这些现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不是每个医疗单位都有。大家反映,北京等大城市军队医院的服务保障更加到位一些,也切实能够为官兵所急所想,令大家感受到温暖与“尊崇”。
那些不尽人意的保障单位,客观上还是由于“持卡就医”相关的管理职能和责任在各级军人保障卡管理部门、医疗管理部门,医院划分不清,缺乏相对应的监管机构,缺乏受理和解决问题的部门或窗口。
所以,如果解决不了当下的军人保障卡功能,家属保障卡就算是有了但会好吗?
4
不过话说回来,对这一利关全体军人的好政策,我们当然还是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的,这是走向“尊崇”的扎实落地一步。
军人保障卡就医,包括未来军属保障就医,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趋势一定是好的,属于前进中的、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要积极深化改革,通过改革解决问题,依靠发展解决问题。
具体细节上:
要加强保障力量建设。**军人保障卡特别是家属就医困难,离不开健全、高效的保障力量。充分利用改革后保障卡体系职能部门的保障力量,确保军人保障卡业务有指定的部门负责,负责人员精通业务,及时了解政策走向。
要完善保障卡功能应用。目前,军人保障卡“一卡通”识别身份和应用使用上还是有漏洞,加快保障卡大数据归集,拓展保障卡就医目录清单,实现全网覆盖,加大体系医院的系统职能机构监管力度,协同军地联合保障。
要明确设置有效期与注销期区分。通过现有技术平台实现“事后监管、问题追处”,切实把方便留给官兵,针对退役军人保留军人保留军人保障卡愿望强烈,**困难的现状,应抓紧研究**保留卡片、销毁芯片的办法,消除对在用卡的影响。
要建立健全军人家属保障卡档案和数据库。加强军属优待政策数据调查分析,积极探索大数据在家属优待工作中的开发和应用,切实夯实优化家属政策改革的落地实施。
“没有过硬的制度保障,再好的保障卡也只是一张无效卡”。让军人家属保障卡,来的更稳当些,用的更舒心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