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名基层转文人员的心声
作者:剑客龙云
我今年29岁,曾是一名基层老野的“大龄上尉”,2018年12月顺利上车,**期满后成为家乡人武部的“文职办事员”,2019年8月晋升为科员。在很多人眼里,我很幸运,终于可以回家了,本也可以少管闲事安安稳稳当个太平文职。但一是性格因素二是责任催逼,有些话还是不吐不快,就讲讲自己对当前一些矛盾问题的看法吧,希望能对我们这些转改文职有个交代,也希望能对改革大业有所贡献。
1.单位属性现状:正团级的牌子、正班级的架子。
我们单位,目前军政两名主官都是从省军区或者基层部队调整交流到现职务的,并且都是两地分居状态。按照惯例,干龄长、来得早的那位主官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县委常委班子(尽管只是个“边缘常委”)。
人武部工作人员中,目前有3个现役、4个转改文职。4个文职当中,一位是从毕业分配就来到武装部的老人,他也是首批转文的,从副营职参谋提升到了文职正科;另外两位和我一样,都是不同军区的基层老野,年龄大、职务低,为了回家选择了转文。
我们总共四个转改文职,年龄都不小了,最小的二十八岁,最大的三十八岁,目前均已成家,且家都在本地,家属也都找的本地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职工。
今年大规模社招,我们武装部并没有分到任何社招文职,再注意到今年军官转文职至今没有什么动静,因此兄弟几个私下里交流,估计军转文的路数可能有变,如果未来再招不来文职,很可能五年之内就只有我们四个在干活了,并且如果到六十岁退休,以后这些手头上的工作会一直重复二三十年,带着孙子在值班室值班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人少事杂,锣齐鼓齐才7个家伙,还不够一个班的编制。再加上明年开始“一年两征”,而在集中补齐之后又没有形成人员正常流动的梯次,对于今后繁重的工作任务,大家普遍感到比较迷茫,有时仅是想想就够人头痛的。
2.身份认同现状:干起来像现役,看上去像职工。
还记得刚来的时候遇到的一件尴尬事:本来按照政委的指示,指派我到县委大楼参加春季征兵宣传工作会议,由于部里的军车正在返厂检修,而且同城打车也报销不了,于是我只好穿着挂着文职人员领章的迷彩服,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县委大楼前。
可是,门口的保安死活就不让我进去——
“你是哪个单位的?”保安狐疑地审问我,
“我是人武部的!”我脸上闪过一丝不爽。
“以前人武部干部领章上都是带星星和杠杠的,你的是啥?请你出示一下**!”保安理直气壮地呛声道。
“我是人武部文职人员,**还在**中……”我有些心虚了。
“对不起,没有**证明身份,你就是闲散人等,我们不能让你进去!”保安义正言辞道。
“同志,我是过来参加征兵宣传大会的……”话音未落,我的手机响了。“是的!我现在你们大门口,被保安拦下了,麻烦你跟保安说明一下!”刚巧负责会议的熟人——县委宣传部一位科长打电话来,这才为我解了围。
吃一堑长一智,后来再来县委大楼,我都会拿上文职人员**,以及盖着单位公章、写有领导签字的外出请假单,据说后者要比前者更好使。当然,这段故事般的“插曲”,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但是类似这样被区别于现役、等同于职工的身份认同,可能就不只这些了。
至于干起来像现役,那可能就更多了。比如——
考核迎检让你加班,你虽是文职,但你能不加班吗?
节日假期让你值班,你虽是文职,但你能不值班吗?
早操训练让你参加,你虽是文职,但你能不参加吗?
更还有考核迎检这些事,涉及到单位建设和现役领导切身利益,单位就那么几个人几杆枪,甚至遇到驻村扶贫工作又会少一个人,如果不把文职当现役使,难道让领导亲自点灯熬油、鞍前马后吗?
再比如出早操,《条例》虽规定“文职人员一般不参加早操”,但如果不参加,哪个转改的一直能拍胸脯保证年终军事训练考核能“跑得快、做得多、射得准”呢?而且现役领导都出操,你还在睡懒觉,他们会怎么想?那么平时工作被针对、体能不过被辞退都是有可能的!
总之,人武部文职和现役的身份定位、具体分工、管理模式并没有完全区分开来,这样的身份认同怎一个“尴尬”了得!
3.成长进步现状:正科就到头,成家不愿走。
在正团级的人武部,如果科长不从外地空降,理想情况下文职人员最高只能干到科长(文职正科级),而正科和副科有且各仅有3个(军事科、政治工作科和保障科),且必须熬年限、拼资历,这就意味着你在人武部如果不挪窝,可能正科级就走到头了。
但假如工作能力突出、人际关系不错,那么在被军分区领导看中的情况下,还是可以逃离县城,去往更加繁华的地级市的,甚至是资源更丰富、平台更广阔的省会城市。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宁愿不提升也没人愿去。
曾经,军分区机关领导打电话给我们新来的文职,问到他愿不愿意到军分区帮忙,并承诺三个月**期满后就给编制、给调级。满以为他会感恩戴德、当场答应的,没想到被他一口回绝了:
“我在部队已经干了6年排长,不图有多大进步,就为了老婆孩子热炕头才转文职回原籍的,为何再去异地呢?而且去了就一下能得到提升吗?又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好处,守在自己家门口干一样的工作挣一样的钱,不香吗?”
当然,以上的话是他对我们几个兄弟讲的实话,而对主任的“盛情邀请”,他的原话是:“感谢主任,我能力有限,还得多在基层锻炼,如果您要我帮帮忙可以,长期异地我单位和家人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当大多数文职人员岗位开始面向社会招聘时,这份职业说到底也最终会遵循市场规律。尤其是转改的文职,从部队大强度、高标准、严管理的模式下出走后,谁也不想“二进宫”,再次沦为某些领导“变态管理”下的试验品。
现役是“官”,文职是“吏”;现役是流水的,文职是铁打的;现役想要风风火火出成绩,文职想要安安稳稳过日子……这就是当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怎么破?如何解决?笔者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一是尽快建立军队文职人员与地方交流的通道。由于武装工作原理基本相通,更多的是需要协调军地,从人武部历史上多次划归地方,和文职人员社会保险、养老、医疗等福利保障依托地方、参照城镇职工的趋势来看,建立军队文职人员与地方交流任职机制不失为一种双赢的方式。
比如副科以下文职人员对应交流为乡镇专武干部,正科(含)以上文职人员可以对应交流为市(县、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正科级);不愿意交流的文职人员,可以参照地方公务员职级并行制度,职务干不到“副处”,工龄到了也能享受“副处”待遇。这样既可打破人武部“科长就到头,谁都不愿走”的天花板,提高文职人员“立足本地,服务军地”的积极性,又可盘活军队人力资源,提高人才利用率。
二是建议文职人员年终绩效奖应参照地方目标考核。当前,人武部文职人员的年终奖和现役军人一样,并且片面由年终军事考核决定,俗称“一锤子**”,体能成绩决定了能否拿到年终奖励工资,这可能并不科学。文职人员长年从事高强度的办公室工作,“加班肥”“熬夜秃”“视力差”是最好的证明,如果只看体能考核成绩,那应该进一步明确文职人员参考标准,而不是把“环数”“秒数”“个数”当成做贡献高低的唯一尺度。
其实文职人员从事的主业多为政府主导行为,比如兵员征集、民兵整组、民兵训练、扶贫攻坚、双拥创建等,无一不是地方财政保障为主,既然工作的主体是政府,年终考核就应该参照地方目标考核来,以中部地区某县级市同级别科员全年工资为例,其年终目标考核奖励多达4万元左右,几乎是文职人员的4倍!这还不算文职人员统统没有的加班费、值班津贴、车补等各种福利。在这一点上,文职人员是吃亏的。
三是多招录退役士兵充实人武部各类工勤岗位。当下,一个编制总人数9人、实际人数20多人的县级人武部,人员成分竟然多达5种,即现役干部、文职人员、地方职工、社会派遣劳务人员、预备役战士(警卫员)。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既不好管理,又容易滋生“圈子”,产生各种微腐败。
建议把某些非核心涉密岗位和非必须由现役军官担任的岗位,比如将现在由职工担任的人武部司机、文印室管理员、仓库管理员、警卫班班长等统一改成由退役士兵担任,就既能避免出现“下班时间领导去地方开紧急会议,职工不在用车保障不了”“节假日战备检查装备仓库,职工不在门开不了”等尴尬局面,又能充分利用退役士兵专业技能,解决退役士兵就业难题,更能在营院管理、正规化建设、训练考核上为人武部注入新鲜血液。 |
|